《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十五)
第八則 翠岩眉毛
今天講第八則,《碧岩錄》裏一百則公案,這一則公案可能是最難的一類,爲什麼最難呢?第七則的公案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在裏邊還可以作義理會,我們的思維還可以在裏邊兒去找點感覺,去附會一下,去打點葛藤。但是這一則公案,完全使人無下手處,我們的腦袋在這裏完全是走投無路,就像在懸崖邊上一樣的這種感覺。前進無路,後退無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這則公案厲害就厲害在這裏。其它的公案你還可以周旋一下,這樣去理解,那樣去理解,可以打點葛藤,搞點分別思維,唯獨這一類的公案最難下手。先看圓悟祖師的垂示:
“垂示雲:會則途中受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不會則世谛流布,羝羊觸藩,守株待兔。有時一句,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句,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句,坐斷天下人舌頭;有時一句,隨波逐浪。若也途中受用,遇知音,別機宜,識休咎,相共證明。若也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可以坐斷十方,壁立千仞。所以道來: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有時將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時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且道憑個什麼道理,還委悉麼?”
禅宗就是禅宗,它在這方面是沒有人情可講的,也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有人情可講的,不是禅宗;有道理講的,也不是禅宗。要進入禅宗,就得在見地上透得幹幹淨淨。而且必須老老實實地按照禅宗的規矩來修,如果不老老實實按禅宗的規矩去修,對自己開後門,留方便,打圓場,這決不是禅宗的規矩。這一則公案所表現的,就是壁立千仞,沒有一點辦法,念頭一動,全盤皆輸,就這麼厲害。
所以“會則途中受用,如龍得水,似虎靠山。”真正過來的人,他對內、對外,對已、對人;不論是萬法歸一,或者是心生種種法生,他都自由自在。如龍在水裏,虎在山裏一樣。大家知道《增廣賢文》裏有一句話:“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但龍如果是在水裏,那就可以興風作浪,騰雲駕霧,很了不得。老虎如果在山上,那威風就大了。參禅的人,他一定要善于參,一定要參透,參破,那他就“如龍得水,似虎靠山”了。在途中他可是受用自在,隨波逐浪啊!
如果“不會,不會則世谛流布,羝羊觸藩,守株待兔。”什麼叫“世谛流布”?指的是在世間的種種因緣中,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好,找不到自己的主人翁。在世間的種種因緣中,就像“羝羊觸藩”一樣。這個“羝羊觸藩”,是《易經》裏的一個爻辭,是“大壯卦”裏“上六”的爻辭。那頭山羊陷在裏藩籠,或者要沖出那個籬笆,但是把角陷在裏邊兒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不能進不能退,弄得很狼狽。“守株待兔”——等天上掉個好消息下來也可以,如果有守株待兔的精神等開悟行不行呢?當然是等不到的。但是有等的精神要比沒等的精神要好一些,有羝羊觸藩的精神也可以,總比完全放任自由不思進取的還是要好些。只不過是屬于不會的狀態,如果會了,他就有另一番的風光了。
“有時一句,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句,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句,坐斷天下人舌頭。”這叁句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是臨濟四喝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什麼叫“踞地獅子”?獅子坐在那兒,百獸恐懼,煩惱不敢現前。就像我們在老和尚身邊兒的時候,看見老和尚一下棒子舉起來,哼你一聲,那個時候自己頭腦裏邊兒的很多念頭,很多妄想,全都不敢現形,不知所之了。爲什麼呢?老和尚的威風在這裏,跟獅子在這裏一樣,什麼狐狸,兔子、豺狼之類的全都躲了,不敢現形了。
“有時一句,如金剛王寶劍。”大家都知道臨濟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這裏就引用了兩個。“金剛王寶劍”就是斬斷一切葛藤,斬斷一切煩惱的智慧之劍。這樣的智慧之劍,斬斷我們思維中的,思想中的種種妄想,種種障礙,不管什麼煩惱障也好,知見障也好,什麼障礙它都能一劍揮去,這跟鋸地獅子的作用也差不多。
“有時一句,坐斷天下人舌頭。”這叁條實際上是同語反複,說話是有聲的語言,思維是無聲的語言。我們心裏也有個舌頭唠唠叨叨,成天在我們肚子裏邊兒說長道短的。平常耳朵聽得見的,是別人的舌頭在唠唠叨叨;別人聽得見的,是我們的舌頭在唠唠叨叨。但是我們心裏的那個舌頭呢,從自己知道用心以來,就感到它唠唠叨叨的一直糾纏不休。不是是,就是非,所以我們得好好料理自己肚子裏的舌頭。“坐斷天下人的舌頭”,這可是宗師的手段。踞地獅子,金剛王寶劍都是坐斷天下人的舌頭的。我們到一位權威的人士那裏去,如我是學數學的,我的數學很了不起,但到了拿諾貝爾獎的數學家面前,可能你就成小學生了,你就一下不敢說話了。你搞某個研究的,你認爲自己在你的領域裏邊兒很了不起,但是到更高層次裏邊兒的,你就不行了。一個縣長見了省長,在省長面前,他的舌頭就縮回去了,不敢說話了。一個省長進了紫禁城,可能他的舌頭也縮回去了,官高一級如泰山壓頂啊!若是在見地上你比別人高一級,也是如泰山壓頂;你在道氣上勝別人一籌,也是泰山壓頂,就可以坐斷常人的舌頭。兩個人吵架,聲音大的人,拳頭雄實的就要占便宜,就可以把別人的舌頭坐斷。
有一個笑話,什麼笑話呢,張飛從長坂坡來尋找劉備,看到前面很熱鬧,就像趕場一樣的,上前一看,哦,是打擂臺。打什麼擂臺呢?原來蘇秦在那貼了一張告示:“說遍天下無敵口!”八仙正好從那裏經過,鐵拐李就上去,說:“你這個小混混,居然敢來這裏擺攤,我看你的舌頭有多厲害?”蘇秦一看:“是鐵拐李啊,幸會幸會,你是神仙,了不得。”鐵拐李就說:“那我和你辯論辯論,看你的舌頭厲害,還是我的舌頭厲害。”蘇秦就說:“那好,我就提問了”。他說:“你腰間的葫蘆裏邊兒賣的什麼藥?”鐵拐李說:“這個藥是太上老君的九轉還魂丹,死人吃了都好。”蘇秦就問他:“怎麼沒有把你的瘸腿醫好呢?”于是鐵拐李滿面慚愧,就敗下陣去。張飛于是就跳上去了:“你在這兒擺什麼攤?”他說:“我擺什麼攤啊,我就是跟別人比嘴巴,我看誰還能夠比我更會說。”張飛把桌子一拍,桌子就碎成八大塊,“有你張叁爺在,還有你說話的地方嗎?”蘇秦嚇得直打哆嗦,因爲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也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他這個是以威勢,拳頭。你街上遇見一個把刀子拔出來的,要給你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你敢跟他說話嗎?他也可以坐斷你的舌頭。當然這個是生活上的,世間上的事。
但是在佛法裏,在禅宗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雲門寺叁百多位師父,有的在這裏住了許多年了,都有自己的見解。很多外面的人到雲門寺來,都輸得很服氣,爲什麼呢?因爲老和尚的威風在這裏,常住的威風在這裏。大家多年來感受到老和尚的作風,受到了常住的加持,所以在在面對外面來參學的,在氣勢上的確占了這個優勢。這個優勢是從虛雲老和尚到佛源老和尚幾十年所積畜起來的,才能夠坐斷十方,才能夠坐斷天下人舌頭,言語道斷的事可不是開玩笑的啊!
“有時一句,隨波逐浪。若也途中受用,遇知音,別機宜,識休咎,相共證明。”這個就是得自在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嘛。道上行的人自然有道上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互爲增上之緣,共同荷擔如來家業,佛祖心燈,在道上的情宜自然不用多說了。
這一則公案,我們看翠岩老和尚示衆,然後保福和尚、長慶和尚、雲門祖師他們也都在談這個事。他們真正的是“途中受用”,做到了“遇知音,別機宜,識休咎。”大家相互推敲,相互證明。禅機並不是像社會上某些好禅、玩禅的那樣——禅宗熱已有二十多年了,相當一批人喜歡這個。但喜歡這個是不是就真正的做到了“遇知音,別機宜,識休咎”呢?當然未必。遇知音可以,爲什麼呢?因爲你也好禅,我也好禅。大家願意到南華寺、雲門寺、柏林寺、雲居山去,願意到高旻寺、臥龍寺等練禅的這些叢林裏邊去。這當然好,但好的過程中你能不能“識休咎”?你知道別人的病在什麼地方?你知道別人的長在什麼地方?短在什麼地方嗎?
法眼祖師有一次普請打井的時候,那口井老是打不好。爲什麼呢?老是塌方,在長江沿岸,挖下去一丈都是沙。法眼祖師就問:“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被什麼礙?”沒人答話這個問題,法眼祖師只好自己答了:“你們都不說,我來說吧,道眼不通被眼礙啊!”我們經常被自己的眼睛給遮了,把自己的道眼給遮蔽、障礙了。所以說洞山祖師在“叁滲漏”裏的見滲漏中說:“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什麼“機”?就是我們有了“見”,我有一種經驗,我有一種成果,我有什麼了不得、不得了的東西,這些東西放在眼中、心中“不離位”,就把自己障礙了,而且“墮在毒海”中。就像船子和尚說的:“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就像把那個毛驢套在樁栓一樣的,被系住了。所以,“識休咎”那是開眼宗師的能耐,是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參多方善知識以後,才能有這樣的功夫,才有這樣的經驗。有了這樣的本錢以後,遇見了這樣的道友,大家才能互相證明。
“若也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可以坐斷十方。”這裏的“世谛流布”跟前面還有點差別,這裏的“世谛流布”就是教化衆生,把這個無上大法,向四方傳播。“若要世谛流布,具一只眼”,就一定要在明心見性上堅信不移,並真參實悟。這樣的話,你才能真正具這麼一只眼。什麼眼?法眼、道眼啊!這樣就“可以坐斷十方,壁立千仞”了。坐斷十方的什麼呢?坐斷十方的舌頭,坐斷了十方的種種知,種種見。你坐斷別人的舌頭,坐斷知見有什麼用呢?實際上就讓別人開眼,讓別人言語道斷,按雲門綱宗來說就是“截斷衆流”。
“所以道,大用現前,不存軌則。”…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五 第八則 翠岩眉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