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正“机用”来的时候,哪有什么轨则?没有轨则的。就像我今天坐在这儿,我也没有轨则。为什么呢?我有个习惯自己不备课,我拿着书本就说,要说什么我也不知道,灵活运用。我们如果还要有轨则,明天干什么,后天干什么都去设定它,就把你拴死了,失去灵活性了。当然在社会上工作,在团体里,在丛林里,它是有它常规的法则的。尽管是常规法则,但是真正的每时每刻的事,往往都是随机的,随缘而变的。天下事并不是把棋局摆好了,非得一步一步那样去走。因为第八识田中,谁也不知道什么种子会在什么时候生起,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因缘;你也不知道今天在一块商量的事,明天的因缘就变了,怎么办呢?这个就是世事无常,世事无常的一个前提就是人心无常。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你怎么可能前定?不可能前定,因缘不可能前定。
在这么一个大的原则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它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没有开眼的人,在道上没有受用的人,他是被动的,随着这个浪头漂泊不已。如果你是有受用的,开了眼的,那么你就是主动的随波逐浪,顺随因缘,乃至驾驭这个因缘,那你就成了主人公了,就能自己作主了。另外一个,所谓相随心变,境随心转,你就转得动外面的环境了,转得动六根六尘了,那你就得自在了。
下面又借用赵州老和尚的话:“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丈六金身”、老佛爷、三藏十二部,可以说是至尊至贵、高高山顶立的。但是也可以深深海底行,让它世谛流布,把至高至尊的道法平常化,让老百姓也能够听懂,让一般的人都能够受持。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就是在平常日用之中,在不起眼的地方,也要令别人开眼。所以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破壁而飞,就要有这样的功夫。“且道凭个什么道理,还委悉么?”到底你依据什么说这番话呢?圆悟老和尚依据什么这样说呢?“试举看”:
“举翠岩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就是这么一句话。结夏之时,把坐夏的大众召集起来喝喝茶,老和尚上堂就说:“一夏以来,为兄弟们说说话。大家看看,我的眉毛还在不在啊?”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翠岩和尚也是雪峰祖师的得法弟子,雪峰祖师开法以来,前前后后三十多年,有前一批后一批众多的弟子,前一批的有玄沙、翠岩等几位;而云门祖师、保福、长庆这些都是晚来的徒弟。就像我们这儿明字辈的,有明醒首座、明桂首座这几位老字号的;也有一些如今才十多二十岁的,它有这样一个时间差。像云门祖师、保福、长庆他们就比翠岩年轻二三十岁。因为翠岩在雪峰祖师在世的时候,早就在福建的一个庙里——在翠岩山升座说法了。
翠岩和尚在这里说的活传到了雪峰山,他的这几位法兄法弟,就开始“共相证明”了,也就在这儿“遇知音,别机宜,识休咎”了。我们看这里所举的公案,是相互回复的,互相拱托的。“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云门云:“关。””这些转语又怎么去理解?他们怎样“知音”?表现在什么地方?“别机宜”,他们是怎么“别”的?“识休咎”,他们识怎么“识”的?如果说“相共证明”,他们又怎样“相共证明的”?这一席话的确是使人无下口处啊!
我们再看,“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怎么理解这话?我们看一看老和尚眉毛还在不在,是这个意思吗?所以你看括号里的话:“只赢得眼睛也落地,和鼻孔也失了,入地狱如箭射。”怎么去攀缘这个话?怎么去理解这个话?我们脑袋没有落脚处,不可能在这个语言之中去运行的。那保福说:“作贼人心虚。”括号里边儿的话说:“灼然!是贼识贼。”我们看到街上专门抓贼的公安,他认识贼,因为他知道贼的语言,知道贼的动作,当然他就能够识得捕得。
所谓不是他家人,不会他家话,他们是一窝子的,所以说他能够“识”得贼,抓得赃。“作贼人心虚”,这是心心相印的一种感觉。这样的评判,是我们通过后边的才感觉到的,如果突然来这么一句“作贼人心虚”,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是在赞叹吗?还是在贬低吗?是说他是吗?是说他非吗?这样去推的了话,我们的脑袋就误入歧途了。“长庆云:生也。”后面括号里的话说:“舌头落地,将错就错,果然。”这都是圆悟祖师在行批里边儿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公案太难咀嚼了,没有我们下手处。祖师们慈悲,旁开一路,给我们点出消息来。
“生也。”面对前面的公案——“看翠岩眉毛在么?”“生也”,有没有生出来呢?我说生出来了,可不是这个道理。云门祖师下语为“关。”你看后面括号里的话说:“走在什么处去?天下衲僧跳不出。败也。”更是斩钉截铁,让我们的思维没有可运行的地带。我们怎样理解这则公案?非常难的难啊!下面先看圆悟祖师的评唱:
“古人有晨参暮请,翠岩至夏末却恁么示众,然而不妨孤峻,不妨惊天动地。”在古代的丛林里,晨参暮请就是家常便饭,但是晨参暮请那是有资格的人才行,不是入室弟子,不是诸方的贤达这些有身份的,你来入室参请,客堂就把你挡在外边了。哪怕客堂让你进来了,侍者那里你也过不去,侍者就把你打发了。所以要晨参暮请,必须你要具备这个功夫,你才有资格登堂入室,才可以面对老和尚,面对祖师。就像现在博士论文一样的,你不是博士,哪有资格去进行博士答辩,哪有资格得到博士导师的指导。晨参暮请这个传统到了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不过云门寺还有这个传统,我也见过一些法师参请老和尚中的消息。
“翠岩至夏末却恁么示众,然而不妨孤峻,不妨惊天动地。”的确孤峻,若平常我们说:“为兄弟们说话,看我的眉毛在么?”这有什么孤峻呢?怎么会惊天动地了呢?但放在祖师的公案里,放在晨参暮请的答话中,这个落差很大的,你简直听不懂这老和尚话里所指的是什么,又怎能去回答呢。
“且道,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不免说心说性,说顿说渐,还有这个消息么?”这里圆悟祖师就说得不客气,我们看《大藏经》里,仅印度的经律论就有五千四十八卷,在这五千四十八卷里,说的是什么呢?“说心说性,说顿说渐”,有没有说眉毛还在不在这样的语言呢?我们看《六祖坛经》,它还是在说心说性,说与顿说渐。像翠岩这样的语言,的确稀奇古怪,弄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但这样的语言也不是翠岩发明的,马祖石头时就有了。属于祖师禅的这个向上提持,别具一格的作风——打风打雨,呵佛骂祖,指桑骂槐,格外提持,全机大用这样的手段,马祖石头时开始产生,到翠岩时也有一百多年了。“还有这个消息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
“一等是恁么时节,翠岩就中奇特。看他恁么道,且道他意落在什么处?”坐夏完毕,老和尚讲几句开示,这个开示不给大家“说心说性,说顿说渐”,而是说“看我的眉毛还在不在?”这个意落在什么处?如果不亲临此境,不把自己放进去,你就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要契当下相契,要会当下就会,不会就隔山隔海,不知道里边儿的消息,为什么呢?
“古人垂一钩,终不虚设,须是有个道理为人。”既然这一则公案在千七百则公案里,在《五灯会元》里,在《景德传灯录》里,都是坐得实实的,都把它当作一则经典公案放在里边。不然为什么千七百则公案,在雪窦祖师那里只选了这么一百则?而且这个还是第八则,还是放在前十则里。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需要我们去参。如果我们不去参的话呢?我们也就不相应。
圆悟祖师在下边的评唱里边说:“人多错会道:“白日青天,说无向当话,无事生事。””后来有的人说,白日青天的,老和尚糊涂了,你看他说话是文不对题,语不关机。既不说心说性,也不说顿不说渐,又不说戒定慧,莫名其妙的一句话嘛,所以是“无事生事”。“说无向当话”,就是不妥贴,不投机,不关紧要的话。
“夏末先自说过,先自点检,免得别人点检他。”当然这个叫眉毛落地也是有来由的,什么叫眉毛落地呢?在中国古代刑罚里有种刑罚叫髡刑,就是把犯了罪的头发剃光,把眉毛剃光,把胡须剃光,这是一种刑罚,也是对人一个侮辱。当然出家人是照印度佛教的规矩落发,斩断烦恼根嘛,显示出家人和在家人不一样,这个是另外一回事。中国髡刑剃光头的刑罚是从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就有的。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的时候才基本上成熟了,汉地人剃度出家,基本上还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所以这个没有眉毛,也是一种光彩的事。
眉毛脱落,在丛林里也是有这样的记载。丹霞烧木佛时,那个监院师就说:“哎呀,你为何烧我木佛?”丹霞禅师就说:“我烧取舍利。”监院师说:“木佛里有什么舍利啊?”丹霞禅师就说:“没有舍利吗?那我再搬几尊来烧一烧。”就这么一句说,那个院主眉毛胡子就落了。眉毛落了,就是打败仗。你看得了胜仗的是眉飞色舞,扬眉吐气。而打了败仗的则是眉毛落下去了,尾巴也耷下去了。所以这里圆悟祖师评唱说:“夏末先自说过,先自点检,免得别人点检他”——且喜没交涉!这般见解,谓之灭胡种族。”如果你有这样的见解,那么你就欺师灭祖,整个佛法就给你毁了。
“历代宗师出世,若不垂示于人,都无利益,图个什么?到这里见得透,方知古人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手段。”祖师出世,出世为什么呢?老佛爷出世又为什么呢?《妙法莲华经》说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让众生能够成就。祖师当然亦复如是。既然是祖师出世,就要给当时的人,乃至后世的人,留下一些有益的开示,让大家的修行得好处,得益处。像翠岩这样的开示,对学佛参禅的人有什么利益呢?
“到这里见得透,方知古人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手段。”这是临济祖师的风格,是禅宗…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五 第八则 翠岩眉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