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三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下▪P3

  ..续本文上一页年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人多逐末,不求其本;先得本正,自然风行草偃,水到渠成。”这个我们也不多作解释了,因为前面的铺垫已经把这个说清楚了。一定要得一,一定要万法归一,要见到我们的自性,要得平等性智,这样你才能自肯自休。一是本,万法是末,“风行草偃,水到渠成”则有云门三句中“随波逐浪”的风光了。

  ““徐行踏断流水声”,徐徐行动时,浩浩流水声,也应踏断。”他这儿并不是叫你踏断流水声,不是要你到桂花潭去把这个流水声踏断,是指我们的意识流,念头的流,我们要把它踏断。““纵观写出飞禽迹”,纵目一观,直饶是飞禽迹,亦如写出相似。”为什么呢?把念头的生灭、来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平时我们起心动念完全是不知不觉、很被动的,因为“八识田”里边儿的种子嘣来爆去,你管得了吗?你管不了啊。只有见了道的人,他才清楚明白“八识田”中的种子怎么来怎么去的,他才有“主人公”的这么一个气概。

  “只有道出这里,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便摧,不为难事。”这里仍然是讲功夫,什么叫“镬汤炉炭吹教灭”呢?有的是烦恼煎熬的时候,如坐针毡,如同落到烈火地狱里煎熬一样,跟在油锅里煎熬一样,的确是狼狈不堪。但是有了见了道的力量以后,那么这个“镬汤炉炭”,用道风一吹,它就灭了;“剑树刀山”,“喝”它的一声,它就垮了,这个也不是难事,庄子里都讲“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的境界,何况禅宗!

  “雪窦至此,慈悲之故,恐人坐在无事界中,复道:“草茸茸,烟羃羃”,所以盖復却,直得“草茸茸,烟羃羃”,且道是什么人境界?唤作“日日是好日”得么?且喜没交涉。”我们看,这里又回归到这则公案的主题上——“日日是好日”。我们当下一念,我们能够把它坐得实吗?我们当下一念,能够盖天盖地吗?能够“徐行踏断流水声”吗?能够“草茸茸,烟羃羃”,不坏诸法而见实相吗?这一切都在当下一念之中。我们也可以玩游戏三昧,在当下一念之中玩游戏三昧,去感觉感觉。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如高峰祖师大悟时说:“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

  “直得徐行踏断流水声也不是,纵观写出飞禽迹也不是,草茸茸也不是,烟羃羃也不是;直饶总不恁么,正是“空生岩畔花狼藉”,也须是转过那边始得。”禅宗的功夫就是要你无处可入,无处可住。也回应了《金刚经》里边儿的一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括前面我们讲的这一切,给我们这样的境界,那样的境界,却要一一扫尽,通通扫尽。谁来扫尽呢?就是自己去扫尽——“转过那边始得”啊。什么是“空生岩畔花狼藉”呢?这里圆悟祖师把这个公案说得很清楚。

  “岂不见,须菩提岩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空生就是须菩提尊者,有一次,须菩提尊者在山岩里打坐,众多的天人、天神用漫天的花雨供养,并且大加赞叹。“尊者云:“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你们给我这么多花,像下雨一样的,是谁在干这个事啊?天曰:“我是天帝释”。尊者曰:“汝何赞叹?””你凭什么赞叹?因何而赞叹呢?“天曰:“我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他明明在这儿打坐,一言未发,一个念头都没有,你凭什么来赞叹呢?

  “天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当年波斯匿王在向老佛爷请教的时候,就问什么是“第一义,第二义”?佛陀就跟波斯匿王说:“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听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这里边儿也是“无说无闻,是真般若。”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感受吗?要知道,我们也经常会处在“无说无闻”的状态中。一个人经行的时候,没人与你交谈,有的时候也会处在前念未生,后念未来的状态中,这也是无说无闻。正是这个无说无闻,你也不可能自知,一入所知,就非无说无闻了。我们要善于去感受“无说无闻”这样的状态。

  实际上,就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做到“无说无闻”的状态,我在这边儿说,有的人肯定也未必在听,我也有停顿未说的间隙。但是“无说无闻”的这么一个时间很短,我们如何把它放大?我经常说,要入定先就得把念头放慢,有的人一秒钟刹那间百千个念头都来了。如果你一秒钟之内一念头不生,一分钟之内一念不生,一小时内一念不生,你定的时间就慢慢的延长了。我们要使我们思维的频率放慢,让念头慢慢慢慢慢慢,自然就容易入定。就怕心里边儿急,像火烧一样的,来来不息,来来不休。“又复动地雨花。”天帝释赞叹:“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然后又再次雨花供养。

  “雪窦亦曾有颂云:“雨过云凝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这样的颂诗是多优美啊,很优美,古时候有位画家把这首诗,就是雪窦祖师的这个颂古就配成一幅画画出来,画得很好、很妙。有的壁画中也有这样的情境。

  “天帝既动地雨花,到这里,更藏去哪里?”我们到哪里去藏呢?“雪窦又道:“我恐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忙忙扰扰知何穷,八面清风惹衣裓。”直得净裸裸、赤洒洒,都无纤毫过患,也未为极则。”当然这样的诗,这样的颂,我们要慢慢的去领会,特别是喜欢诗偈的法师、同学可以把这两首偈子抄下来慢慢去品味。关键是什么呢?“直得净裸裸、赤洒洒,都无纤毫过患”,但是,还给你留了一个尾巴——“也未为极则。” 所以圆悟祖师的评唱很精彩,他把话说绝了,你就“至矣尽矣,不可以复加矣”的这么一个状态,还不是,还有更精彩的。大家可以感受船子和尚对夹山所说的:“直须藏身之处没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再感受赵州老和尚所说的“有佛前急走过,无佛前不停留”这样的旨趣是什么——更藏去哪里去?

  “且毕竟如何即是?看取下文云:“弹指堪悲舜若多。”梵语舜若多,此云虚空神,以虚空为体,无身觉触,得佛光照,方得现身。” 什么是“舜若多”呢?这个“舜若多”,他是以虚空为体,不得了,身体是摸不见看不见——空的,就像无色界天人一样的,是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肉身、色身的存在,凡人当然感觉不到他,但佛光一照,他才现形。

  “尔若得似舜若多神时,雪窦正好弹指悲叹。”我们修行应修到什么处?我们住要住在什么处?这里一定得留意——虽佛法说空,但空也莫住啊!。“又云:“莫动著。””千万别动身,心别动,打坐的时候身别动,关键是心别动。但谁也难免有动的时候。“动著时又如何?白日青天,开眼瞌睡。”我们都是在做白日梦,青天白日也在做梦,做春秋大发梦,为什么呢?打妄想嘛。我们的功夫不够,戒、定、慧资粮不够,般若的力量不够,降伏不了我们心中的种种障碍,当然是“开眼瞌睡。”

  要知道,过来的人,一样是“白日青天,开眼瞌睡。”所以临济祖师开悟以后,大家都在坐禅的时候,他一个却在禅堂上睡觉。黄檗祖师进来敲他一棒子:“干什么?”他睁开眼一看,是老和尚来了,转身又去睡了。结果老和尚走到首座和尚那里,一棒子敲过去,说:“你看那后生这么用功,你坐在这儿胡思乱想干什么?”当然这个又是话头了。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三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