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四)

  第七则惠超问佛

  “垂示云:声前一句,千圣不传;未曾亲觌,如隔大千。设使向声前辨得,截断天下人舌头,亦未是性懆汉。所以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无佛处独称尊,始较些子。其或未然,于一毫头上透得,放大光明,七纵八横,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且道得个什么,如此奇特?复云:大众会么?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即今事且致,雪窦公案又作么生。”

  实际上圆悟祖师的垂示,处处透露天机,把这个悟后的境界,给我们豁盘托出来了,就是我们怎么去感受它。“声前一句,千圣不传。”什么叫“声前”?什么叫“声后”?这“一句”又是怎么理解?“声”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的前,念头的后,念动之前我们怎么去理解?声音是有声的语言,语言是无声的思维。上几节课比较细的把“言语道,心行处”,就是思维的特点,和我们本性的关系作了一些介绍。那么这里边儿我们就要体会什么叫“声前一句,千圣不传”?

  “声前一句”——一念未萌之前是个什么?父母未生之前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要从这里去体会。怎么去体会呢?我也经常跟一些朋友们谈论这个事儿,比如说我们晚上是怎么睡着的,你知道吗?早上又是怎么醒来的,你知道吗?从思维活动醒的状态一下进入了睡着了的状态,睡到无念的状态,中间有一条线,有这条界线,你是怎样穿越这条界线的?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由梦到醒,又是怎样穿越这条界线的?最近我成都的一些朋友在谈,这个睡着了的时候,突然被叫醒来,醒来一念还未生,一念还未生时就立即启动“我”的信号。

  首先就是第七识这个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在这儿,马上要寻找自己的落脚处,寻找我在哪里?有的人醒得很快,马上就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今天要干什么事。有的人,他就老是泡在那种朦胧、混沌状态里醒不过来,自己这个“我”,四处撞击,四处碰撞,要确定自己存在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个很好玩的,可以让我们对念头功夫,心地法门有初步的感觉。感觉了以后,起心动念的时候,你才有比较如实的感觉。

  譬如从睡梦之中,突然一觉醒来的时候,真的没有“念”,但是你说没有念,总是有一个“我”的那个感觉。我的这个感觉,就是第七识的那种感觉,是根深蒂固的。平常讲我们不知道的第七识,它被前第五识、第六识覆盖了,你觉得只有发脾气、起烦恼的时候才感觉到第七识的存在。但那个时候其实又没有烦恼,是以比较纯粹的“我”的这么一种感觉出现。你去感觉它,去品味它,使我们用功找到一个下手处,找一个入门处。

  我在成都有一个朋友,以前在泰国法身寺出过家,当了一年的沙弥。在泰国的时候老是打坐,早上去行脚化缘,化缘以后吃了早餐,然后进了树荫下打坐,但是一直都没有“定”的感觉,很多年了,他是早晚要坐一两个小时,有一次他就说:冯老师,今天上午终于“定”了,但是很短。我说:为什么不能稳定下去?他说:我一入定,刚发现自己定了,心里边儿一阵狂喜,哎呀,我今天终于得定了!这一下,他这个欢喜心就把他从定里一脚给踢出来了。这里的分界是很明显的,他欢喜什么呢?还是第七识在那起作用,并没有定住。第六识好像念头没有来了,因为通过几年习定的实修——南传佛教的种种方法,如调息、调身、调念,把自己的心变得柔柔的,软软的,慢慢的,放慢了念头的频率,前念后念之间的缝隙宽了,好像一下得定了,刚有那么一点感受,第七识的欢喜心一来,嘣!一下把就把那点定给踢出去了。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人要进入定的状态是非常的艰难,哪怕一下进去了,也会很快被第七识干扰,一下就把你蹬出来。所以,这里要说:“声前一句”,为什么“千圣不传”?你想入定都那么麻烦,还要说见自己的真如本性!“声前一句”就是见我们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呢?这不可传的,像那些“大手印”, “大圆满”之类的可传,但这个就是不可传的,禅宗就是不传,而要你去自悟。所以“未曾亲觌,如隔大千。”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一番真参实悟,没有破参,没有把自己的这个感觉找到,真的如隔大千世界,遥不可及。

  我也经常说,有的人年轻,讲佛法头头是道,特别讲生死。但是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五十而知天命”,我们说知“天命”就是知命,人不活到一大半的年龄,你根本不知道生死是什么。如果不大病一场,病得死去活来,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你就根本不知道生死来临的滋味。特别是年轻的人,身强力壮的人,正在势头上,顺风上,觉得自己一切都了不得,尾巴翘得老高,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生死”。他们可以说看到很多佛教的书藉,天天也在看这个“无常”,在理论上也许有所理解,但是与在自己的生命上去感觉这个 “无常”,那是两回事。所以这里说“未曾亲觌,如隔大千”,理论和实践,嘴上说的和实究上的东西,那隔了很远很远的。

  不久前,明禅大和尚在成都我那书院里讲,也是讲一个半小时。下午就请了一个大公司的一个高管,川大历史系毕业的,现在正在读博士后,也来讲了一些。明禅大和尚讲“唯识”,讲禅宗跟密宗的关系、差别,他开讲就有道人的味。 下午那位来讲的,知识很丰富,但是那种习气和狂燥,就让大家一下就感到不舒服,与明禅大和尚比有很大的差别。再说以前我在成都文殊院的时候,贾老在的时候很多居土经常聚会,有大学里的教授,也有有修行的老居士。南怀慬先生有个师弟叫杨光岱,也常给这些居士们讲经。但那位教授就觉得他讲经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经教上不是你这样讲的,你是谤佛,你在谤经。这位老居士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很安详的看着他,任他怎么批,任他怎么踩。后来大家说,要说学问,这位教授头头是道;要说修养修行的话,还是这位光岱先生修行得好。

  就是有学问,有知识未必有道气。一个人怎样养自己的道气,这个是很要命的。这个道气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当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烦恼来的时候,奈何不了你,触动不了你。有的人有学问,有地位,财大气粗,什么都不得了,但是一个筋斗下去以后,遇见麻烦了以后,烦恼起来以后,根本管不住自己。那算什么呢?那个没用。只不过是以前运气好一点,福报好一点而己。那点福报消费光了以后,自己就可怜了。所以我们这个“未曾亲觌,如隔大千”太重要了,所以参须真参,悟须实悟。一定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在这个生死上,在道上,老老实实,如法修行才行。不然永远与道,与菩提,与般若都隔了一层。这一层哪怕只隔了一丝毫,你就是凡夫,没能过去。

  下面又说:“设使向声前辨得,截断天下人舌头,亦未是性懆汉。”这个我们就可以看洛浦(澧州洛浦山元安禅师),临济祖师的侍者参夹山的公案。洛甫可是先被临济印可的学生,临济曾说他是“临济门下一支箭,谁敢当锋!”他告别临济的时候,临济祖师问他:“你准备到哪里去啊?”“南方去,去勘检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临济大师就说,“不知道你会在谁家的潲水缸里边儿淹死。”为什么呢?他是“声前辨得”,也能“截断天下人舌头”,但“未是性懆汉”。

  所以他到了夹山,一个人搭庵而住,一住三年都没有去参访夹山。夹山老和尚就写了封信,派人送去,说:“他看了这封信就有救,如果他不看这封信,就没救。”侍者把信送到洛浦的庵里,洛浦把信拿过来放到屁股下面,把那个侍者弄得张张惶惶的,不知道怎么样。侍者回去跟夹山老和尚汇报,他说这个人厉害,根本不看。夹山就说,他不看,他就死了嘛,三日后他要来,就有救,三日后不来,他就没救。结果三天以后他老老实实来了,来以后就大喝一声以示威。夹山老和尚说:“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洛甫软了劲,说:“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说:“目前无阇黎,此间无老僧。”

  洛甫于是施展临济手段,又振威一喝。夹山老和尚说:“打住,打住!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黎,怎样才能让无舌人解语呢?”经过这一番折腾,洛浦终于心服口服的拜在了夹山的门下。所以还是回到祖师的话头上:“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要这样才行。

  “所以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无佛处独新尊,始较些子。”我们的真如佛性,的确是“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虚空不能容,日月不能照”,而且是“无佛处独称尊”的。“无佛处独称尊”是指什么呢?慈明老和尚去看那个李附马,,他与李附马是相交多年的道上朋友。李附马是个大居士,也是相当有修行的,七十多岁病的时候要见慈明老和尚一面。慈明老和尚从长沙赶到开封去见他,见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先写了个偈子给慈明老和尚,慈明老和尚看了后,说:“无佛处成佛。”他点点头,再一仰就走了,非常吉祥。这就是“无佛处成佛”的来历。若还有个佛在心里边儿担着,就只在“金刚三句”的第一句里呆着。必须在进入“即非佛法”这个第二句,才是“无佛处成佛”,也就进了“是名佛法”这第三句——这可是禅宗独特的手眼。

  但在资粮位之中,我们还是要天天学佛、学经、学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到了要将禅宗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在禅堂里练禅要加行,在禅七的时候要加行,这个时候就要把这个劲头提起来,这个劲头提不起来,那么你要想在禅宗门上破参就没有可能。

  “其或未然,于一毫头上透得,放大光明,七纵八横,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这个又是回到咱们云门宗纲宗后面的一句:“随波逐浪”,潇洒自在。有的人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为什么呢?他没有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之后,…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