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P2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说都是。因为悟前和悟后的境界,就不一样。悟前是背本逐末,为颠倒见、我执、法执所支配。而悟后得体,方能体用不二,滴滴归宗,当然就“于法自在自由,信手拈来,无有不是”。临济大师悟前吃棒有份,悟后呢,别人吃他的棒子有份。

  “且道得个什么,如此奇特?”那么就是说破参了以后你到底得个什么?这么神奇,又放大光明,又“于法自由自在,信手拈来,无有不是。” 好像吃饭拉糞都是佛法——“无有不是”嘛!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奇特呢?到这里圆悟祖师就说:“大众会么?”你们领会这个吗?“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世功。”“汗马”就是汗血宝马。在汉武帝的时候,西域大宛的名马,跑起来的时候日行千里,流出来的汗,就像血一样红红的。古代不像现在有飞机,有坦克,有军舰,以前有天马就天下无敌。为什么以前匈奴人那么厉害,蒙古人那么厉害,因为他马多,骑兵多,都是机动部队,可以纵横无碍,所以是最强的。

  “只要重论盖世功”,什么叫“盖世功”?破参就是盖世功。六祖大师说梁武帝有没有功德,为什么呢?明心见性才有功德,明心见性就是盖世功德。 我们都是血汗马,我们都是千里马,但是我们以前不认识自己。如果我们破参以后,我们就是千里马了。 “即今事且置,看取下文”,现在把他的这么一段垂示放在一边儿,来看这则公案:

  “举僧问法眼:“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法眼云:“汝是慧超。””

  这个公案上次已经讲过,我们就看下面的评唱。

  “法眼禅师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方能如此答话。所谓超声越色,得大自在,纵夺临时,杀活在我,不妨奇特。”首先,我们要看大自在的人,他是“纵夺临时”,是从不打草稿的,并不是说很多人今天要来了,我先打下伏笔,备好课,把要讲的东西先准备在那儿,他不搞这个的。来了以后,别人是什么病就给什么药,那才是圣手。所以说佛是大法王,大医王。真正的老和尚,也是大法王,也是大医王。他知道你的障碍是什么,于是为你解粘去缚,让你得大自在。

  “纵夺临时,杀活在我”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这个以前已经说了很多遍了。什么叫“有啐啄同时”?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三七二十一天,小鸡在蛋里成熟了,它要从蛋壳里出来,它就在里边啄,鸡妈妈就在外边啄,要同时。母鸡不能啄早了,啄早了,小鸡还没有孵成熟,就把它蛋壳破坏了的话,小鸡也就死了。小鸡在里边啄,母鸡不啄,小鸡的力量不够,小鸡也出不了壳,也是死在里边了,所以要子母同时。禅师接人,眼明手快,他不管是早晚参请的时候,或在打禅七的时候,他关注他身边来求道的人,如果他不了解这个人,又怎么能够啐啄同时呢?必须了解他的火候,这个人修行的火候在什么地方,怎样给他指一条路,把他轻轻一提,就能让他开眼。所以这个必须是具眼的宗师,才能有这样的手段。所以,这个“不妨奇特。”

  “然而此个公案,诸方商量者多,作情解会者不少。”当然这个公案一出,很多人来进行讨论,都是商量者多,作意解会,在比量上去会,作情解会。他们“不知古人,凡垂示一言半句,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直下拔开一条正路。”这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谁也没有捕捉石火电光的能力,但是我们看得见石火电光。让你看得见石火电光——在茫茫业识中透出自性的光明,老和尚手段就是这么一下,你会就会了;你不会,他也管不了,因为这个机转瞬即逝啊!这条“正路”你怎么进入?肯定离不开明眼善知识的接引啦!

  “后人只管去言句上作解会道,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恁么答。”为什么呢?经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看过《妙法莲华经》的人都知道,我们大家以后都是佛,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法眼大师这样回答——这样理会就完了。

  “有者道:“大似骑牛觅牛”。有者道,“问处便是”——有什么交涉!”骑牛觅牛是禅宗的公案,这个大家都知道。头上安头,骑牛觅牛,抱着娃娃找娃娃。这个都是听别人说的,听师父们说的,听祖师说的,并不是你自己的语言。“问处便是”,这的确是祖师接引人的成功的机语,但毕竟你非其中之人,在那里无异刻舟求剑。所以无论怎么去用祖师的机语,都跟这个公案没有关系。为什么呢?还是回到前面“未曾亲觌,如隔大千。”我们拾人牙秽,讲一句两句在这儿卖弄,你自以为是,实际上不是。“若恁么会去,不惟辜负自己,亦乃深屈古人。”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若要见他全机,除非是一棒打不回底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向言外知归,方有少分相应。”怎么理会这个公案?而且要见他全机,那么就的确需要脚踏实地,死了一条心,就要有如“一棒打不回底汉”,有这个韧性,有这么一个毅力,而且要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乾坤宇宙一口吞尽的这么一个英雄气。

  要“向言外知归”,我们经常说言下顿悟,但是言下顿悟应该是言外顿悟,它并是在言语上作理会,完全是自己突然见到了自己的真如,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了。但这个见性,这个悟,可以说与一切语言都没有关系,完全不相干的,他会的是自己的。别人说这个苹果味道怎么怎么好,说了半天你也不明白,自己尝一口就知道了。对于道,别人说千道万你也找不到感觉,你在言语道上怎么折腾都不行,所以必须“要言外知归,方有少分相应。”

  “若一一作情解,尽大地是灭胡种族底汉。”如果是作义理会,去作情解,大家都攀缘打葛藤,这样去分析,那样去分析,这样去理解佛法,那就把佛法全部破坏掉了,佛法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看圆悟祖师评唱的时候,我们在学修上,一定要学以归修,学以归养,把我们学到的佛法的法义,三藏经论的妙义,一定要作用在自己的心性上。学中观的,不论你把中观的各条各款背得烂熟,而且辯才无碍都不行。要 “离四句,绝百非”,一定要在心性上找这个东西是什么。学唯识的,也一定要在心性上找自己的这个八识怎么建立的,为什么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不是理论上,一定要放在自己的心性上去,去看,去练,那才能够少分相应。

  “只如超禅客于此悟去,也是他寻常管带参究,所以一言之下,如桶底脱落相似。”这个慧超是个禅和子,他参禅多年,非常用功。“寻常管带参究”,我们要留意这四个字。“参究”,为什么不是“学究”?禅,首先要依于参,要参究竟,要究竟去参。参究,就像虚云老和尚说的,叫“功夫落堂”。 “功夫落堂”也不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要“功夫落堂”,寻常时也要这样,而且要“管带”。

  “管带”,我们经常打开佛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叫“护念”,我们参的正念不能丢掉,要把它管好带好。“念佛是谁”这一句不能随便丢,“我是谁”不能随便丢,“狗子有佛性也无”?我们在参这个公案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不能随便丢失。“寻常管带”,要把它管好,要把这个念头带好,这就是参禅的基本功夫。我们要把这个“管带”、参究放在寻常处,在平常处要把我们的念头管好,要把我们的念头带好。要把它带到什么地方呢?带到参究上去。实间久了,“所以一言之下”,就桶底脱落——好消息就来了。

  这个话暂时说到这里,圆悟祖师随机又举一则公案,一则比较相似的公案:

  “只如则监院在法眼会中,也不曾参请入室。一日,法眼问云:“则监院何不来入室?”则云:“和尚岂不知?某甲于青林处,有个入头。”法眼云:“汝试为我举看。”则云:“某甲问,如何是佛?”林云:“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云:”好语!恐尔错会,可更说看。”则云: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法眼云:“监院果然错会了也!”则不愤,便起单,渡江去。法眼云:“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则到中路,自忖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识,岂可赚我耶?”遂回再参。法眼云:“尔但问我,我为尔答。”则便问:“如何是佛?”法眼去:“丙丁童子来求火。”则于言下大悟。”

  这个公案我们在第二堂课的时候也提到过,你看这个唯则监院当家师,不错啊,对不对?但是他恰恰从不到老和尚那儿去参请。有一天,法眼把他叫过来:“监院师为什么不来入室?”你看,这个老和尚是很认真的,法眼祖师他道眼明白,知道你的落处,你不来找我,我来找你,于是找他来问。这位监院就说:“老和尚你还不知道吗?我已经悟了!我当年在青林和尚那儿有个入头处啊。”法眼就问他:“你是怎么开悟的呢?说给我听听。”则监院也是个老实汉,很老实的就说:“当年我在青林和尚那里,问他:“如何是佛?”青林和尚回答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和尚说:“啊,不错,青林和尚说得可非常的好。但是我怕你理会错了,你再说说看你是怎么理会的?”

  这一下他一下就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为什么呢?他说:“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这完全是作道理会,比量中的事嘛,哪里是当下即是?没有那种实证、证悟的那种感觉,完全是在理论上,比量上,寻思的功夫。所以法眼马上就笑话他:“哎呀,监院,果然错会了也。”但是监院就不服,心里想:“青林和尚印可我了,你不印可我,你是不是故意在这儿卖关子?设门槛啊?”于是起单渡江离开了,想另外找个庙去住。

  但是老和尚厉害就厉害在什么地方呢?法眼大师见监院愤然离去,就说:“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我们看很多都是这样的,圆悟祖师在五祖和尚那儿也是。就怎么样?自己跑了,跑了后来又病了一场,了不得生死,又回到老和尚那儿去住,在公案里这样的故事很多的。所以我们要看,一个是老和尚是不是真有手段降得住你,能够把你的顶门打开。另外一个是你自己信不信那个…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四 第七则 惠超问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