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

  云门纲宗里面的第一句就是“涵盖乾坤”,乾坤都在里面了,你不能说这个是鲜花,我们就保留,毒草就不要啊。我们只选蜜蜂,就不选苍蝇,把苍蝇全部消灭掉,把蚊虫全部消灭掉。只选蜜蜂,只选蝴蝶,只选牛羊。豺狼虎豹太恶劣了,全部把它消灭掉。地狱也不要,只要天堂,只要极乐世界,不要我们这个红尘,不要娑婆世界,不要地狱。老佛爷也没这样说,把地狱也不要嘛。地狱还是要要的,娑婆世界还是要要的,极乐世界也是要要的。这个就是法尔如是。为什么呢?因为法界就是这样现现成成的放在我们面前,你愿意成佛就成佛,你愿意下地狱就下地狱,各人的事各人了。

  “殊不知,这老汉平生不以棒喝接人,只以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盖为他平生无许多计较,所以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大家知道,禅宗有五家,五个宗派,之所以形成五个宗派,是因为这五家的宗风有所差别,沩仰宗的宗风不同于临济宗,也不同于曹洞宗,也不同于云门宗,也不同于法眼,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但赵州是和尚是于五宗之外的,实际上五宗都在用赵州老和尚的禅法。因为棒喝:德山棒,临济喝,是这两家的家风,赵州老和尚他有他的家风,他的家风就是不以棒喝接人,只用平常言语——哪怕他这样的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啊。没有人能够在赵州老和尚的舌头下讨到好处的,能把他老人员难倒的。雪峰祖师那么利害,也被赵州老和尚剌痛了几次嘛,一般人都受不了,但雪峰祖师却向北边礼拜,赞叹“赵州古佛啊!赵州古佛啊!”如果不是雪峰老和尚这样恭维赵州老和尚,可能赵州老尚早就在河北被埋没了。一个不起眼的老比丘,老不死的嘛,那么大的岁数了,一百多岁,没有什么好光彩的,住在又穷又破的庙里,饭都吃不上。我们看赵州《十二时歌》,那个苦得不得了,不象我们现在,天天饱茶饱水的。他那时经常没饭吃,没衣被,非常苦,也没人供养。后来受到赵王供养,也是108岁以后的事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赵州老和尚的禅风是怎么回事?

  “他只以平常言语,只是天下人不奈何,盖为他平生无许多计较。”正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至道无难,唯嫌选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他老人家是处在自受用里面,完全进入无分别智,完全进入平等性智之中,他才没有那么多语言。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可以“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赵州老和尚的公案。他在赵州住的时候,听说有一个公案,五台山有个婆子在那买茶水,专门供养这些出家师父朝山时喝。在三岔路口上,朝山的一来,“哎,老婆子,五台山的路怎么去?”这个老婆子就说:“蓦直去。”每见僧人来问路,她只是这么一句话:“蓦直去。”不论谁来问话,她都是:“蓦直去。”这在庙里面就传神了,“哎,这个老婆子有点厉害啊!她这个禅机很深,我们都猜不透,赵州老和尚你是不是去看一看。”赵州老和尚就去了。见了那个老太太就问:“上五台山的路怎么走?”老太太就说:“蓦直去。”赵州老和尚也蓦直去。回来就说:“这个老婆子,今天被我勘破了。”后来,很多祖师就说:“到底是赵州勘破了婆子,还是婆子勘破了赵州呢?”因为被婆子勘验的人很多,她面对众多朝山的人,就是这一句“蓦直去”,还说:“哎呀!又一个师僧被我老婆子勘破了也。”很骄傲的。到底是谁勘破了谁?

  这个公案很迷人,所以,当年慈明老和尚接黄龙慧南祖师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公案。慈明和尚问:“你学了那么多年的禅了,如今又领众教化一方了,那么我且问你:“赵州勘五台婆子的公案,到底是婆子勘破了赵州,还是赵州勘破了婆子?”黄龙祖师就说:“当然是赵州老和尚勘破了婆子了。”慈明和尚就呵呵大笑:“哎呀!算了,你白参了二十年的禅。”这一下才逼着黄龙重新参禅,拜慈明老和尚为师,在慈明老和尚的棒头下,终于彻悟。我们看赵州老和尚这些公案,任何一个公案拈过来,都非常精彩。你说他行棒没有呢?没有行棒。行喝没有呢?又没有行喝。他就是本分事接人。又没有什么计较,不管什么事,他都是横拈倒用,逆行顺行,他真正是得了大自在的。这个自在,那个境界,一般人难以窥视啊!

  所以,“如今人不理会得,只管道:“赵州不答话,不为人说””。我也听到这样的话,很多人到这云门寺来,呆了十天半个月走了,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走呢?你们不是发那么大的心要参老和尚吗?他们都这样说:“我们参老和尚,老和尚不说,不跟我们说,好象我们不是庙里的人,不是他的徒弟”。我说:“那你去问一问老和尚的那些徒弟,有几个是天天跟他说话的?”老和尚对他最贴身的徒弟又说了几句话?但是,别人不会这个道理,以为“赵州不答话,不为人说,——殊不知,当面蹉过了也。”又是当面蹉过。

  前面就是对公案的评唱,下面我们再看雪窦祖师的颂古: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这个我们也先不说,为什么呢?因为圆悟祖师有评唱在下面。

  “雪窦知他落处,知道赵州至道无难公案的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至道无难,言端语端,绝对真理,不用怀疑。我们为什么要怀疑“至道无难”呢?只要自己转身,立地成佛,顿悟法门也就是这个事。我们要悟,脚一登地,马上大彻大悟。一棒一喝之中,都可以开心窍,使我们得以一镞破三关。这个的确是至道无难,的确是言端语端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我们都知道举一反三,这是孔夫子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这个需要融会贯通。但是这个地方上,在道上,在禅上,不允许你去举一反三。要会就会,你去举一反三,就是在打葛藤,就是在鬼窟里面做活计,去玩思维分别的游戏,那个不行。

  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大家知道,一和万的关系,我们真如自性是一,万法是万。一和万的关系,我们怎么去把握?以卷舒自在而言,卷是一,舒是万。精神收敛起来是一,而理性、认识铺天盖地的展开,那就无穷无尽,那个是万。这个“一”为什么有多种呢?我们说菩提,说道,说真如,说自性,你说这个说法有多少?什么大圆镜智,什么一切智智,根本智,这样智,那样智。你说这个“一”多不多?的确多。“二无两般”,什么叫二?分别心一起,就是二。是非,长短,得失,荣辱,过去、未来,上下四方,已知的、未知的,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二嘛。二无两般,你就陷在二头,只要你没过这个关,那么你永远都在这个二之中。你过了这个关,这个一就可以千变万化。所以云门三句里面的“函盖乾坤”是一,“随波逐浪”,就是“一有多种”。如果你没过来,那就“二有两般”了。

  下面又接着说:“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如果你自己不开眼,你怎么能够明白里面的道理?你怎么能够参透里面的机关?“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这里面,我们要谈谈“打成一片”。许多参禅的人,经常抱怨自己不能打成一片,有的时候自己觉得:哎,我今天悟了,这个悟真的舒服啊!简直甚为稀有,用功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得悟了。那过了几天,好象悟境退了,不存在了,烦恼依然。过几天又有悟了。所以,小悟千百次,大悟也是几十次。小悟千百次,大悟几十次,都叫没有打成一片,没能打成一片。真正打成一片,也就无所谓悟,无所谓迷了。他走到那里,都是随波逐浪的,涵盖乾坤的,还有什么悟?还有什么不悟呢?只有打成一片以后,“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看到天是天,看到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这到底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药山参石头马祖的公案,药山祖师第一次去参石头和尚:“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有时这样不是,有时不这样也不是;不论你这样或那样总不是。他这样说来说去,说得药山一头雾水。他又去参马祖,又把这个问题来问。马祖把手指住自己的脸,说:“我有时让他扬眉瞬目,”——摇头摆尾的;“有时候不要他扬眉瞬目”——就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动都不动;“有时扬眉瞬目是”——啊!你看这个威风,这个是禅,这个是悟道的形象; “有时扬眉瞬目不是,你又做么生会啊?”你又怎么去理会他?药山于是言下大悟。

  药山参石头参马祖的这个公案,和这里面是不是一回事?圆悟祖师说:“有时唤天作天,唤地作地。唤山是山,唤水是水。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唤天不是天,唤地不是地。”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横拈倒用,逆行顺行,得大自在”嘛。我们平常说话经常要考虑这个话能说不能说,于是我们就去拣择。有时说话要得罪人,有些话要犯戒,连念头都不能起,不能打妄想。但是看老和尚的举措,他该说就说,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该打人的时候打人,该骂人的时候骂人,该笑的时候,笑得非常灿烂。老和尚笑容,云门寺里还没有比老和尚笑得更灿烂的。但是,那个威风出呢?也没有谁有老和尚那种威风。这是他得自在了,他是这样。

  “毕竟怎生得平稳去?”我们怎样使自己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得平稳。二祖参达磨,不也…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