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求心里面的平稳吗?“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这个就道出了什么叫打成一片,什么叫平稳,这些都是现量境。风来树动,昨天晚上,今天上午,云门寺的风还是挺爽的,我在方丈寮的二楼上,听到后面的竹林吹得哗啦啦的。若是闭关房周边的松树,应是松涛阵阵啊!“风来树动,浪起船高”,这个境是现量境,我们都可以看。前几天,月亮出来了,又圆又亮,清清楚楚的,不需要大家给你说嘛。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这还需要说吗?大家抬一头看便知,只管去欣赏就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也是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哪一年没有春天?哪一年没有夏天?我们种庄稼都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嘛。这个往返循环,从来就这样。我们在这个事上,就爱妄起分别:为什么春天要生,夏天要长?为什么秋天要收,冬天要藏?那就麻烦。

  有的人问曹山祖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曹山祖师说:“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为什么呢?兔头上没有长角,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兔子头上不长角。牛脑袋上长了两只角,也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会长角啊!对不对,这还需要证明啊?鱼为什么要在水里面过日子?为什么不在天上飞?还需要你去证明啊?这不是打妄想吗!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时,“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又是《信心铭》里的语言。我们怎样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十二时辰之中,在春夏秋冬之中,乃至我们一生之中,都能做到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个是个功夫啊!我们看一个人有修行没修行,就是看他有没有这个涵养。

  有的人很躁动,心里面烦恼来了,好象业障来了,心里面就不安,就弄得自己很狼狈。所以,当年四祖见三祖,就说:“老和尚慈悲,给一点解脱法门,让我也得解脱。”三祖就问:“谁把你捆住了?”四祖一想:“哎呀!是啊,没人捆住我啊。”“对呀,没人捆住你,你还求什么解脱呢?”四祖一下就悟了。我们想想,当心情不开朗的时候,当烦恼起来的时候,是谁在惹你生烦恼啊?可能是没有任何人冒犯你。比如在禅堂里面坐禅,或在关房里面闭关,一个人清清净净的,饭来张口,自己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来冒犯啊?但有的时候,心里面涌动得非常可怕。那个时候又没有人来弄你,又没人来折腾你,都是自己心里面折腾自己啊。那个时候若控制不了,发狂,郁闷,那日子就非常不好过,弄得你死去活来的。所以,“一种平怀”是非常高的境界,而且是自受用境界。只有破了参的人,把烦恼真正的降服下去了,得了平等性智的人,他才能够达到“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什么叫泯然自尽?一切是非,一切烦恼,一切拣择,在自己心里面来来去去,但心如宇宙,凝然含摄万象,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前两年,我就和大和尚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说是非来了,麻烦来了,怎么办?烦恼来了,怎么办?一般的烦恼来了,或一个妄想来了,它若是无根的,你不去料理它,它也过了。但有些念头有根的,有根的念头来了,它就纠缠着你不放,赶也赶不走,牢牢地在心里面折腾你,怎么办?这个并不是说,我念咒,我拜佛,我诵经,就能把它解除了的。不是,那些跟这个不相干,这叫生死搏斗,叫灵魂深处闹革命,你非得要如实地正面面对它,要把它降服下去才行。降服下去,你要看这个业障鬼到底是何模样,为什么它要给我招惹麻烦?当然,这里面有对治的方法,有不对治的方法,我们在看《碧岩录》的时候,里面的方法很多,以后再继续说。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这样的境界在雪窦颂里面的确是精彩,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前面已有介绍。天上吗,我们抬头看,太阳出来了,月亮就下去了。月亮出来了,太阳也就该下去了。槛前山深水寒——山高水自然就寒,高处不胜寒嘛。面对自然景观时,我们常处于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的状态中,也常处于心境俱忘,打成一片的状态中,这里的确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啊!但人们往往于此不自知,一入红尘是非,这一切就全丢失了,若能成为自己不易不堕的受用,则需真参实悟才行。下面的就厉害了: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雪窦颂的时候,是这个公案套那个公案,很多公案都在这里展开并融汇在一块了,所以是收放自如,非常精彩。他先给大家布景嘛,太阳月亮、山深水寒,这样都是自然的现象,这种景,我们很容易了解。云门寺,我们到桂花潭、慈悲峰上,看看田里面出坡,这里的我们都很好理会。下面的公案就要把人弄迷糊了。为什么呢?““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州云:“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此是古人问道的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里面,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

  “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只有通方的作者——过来的人,他才明白赵州老和尚说话的落处在什么地方,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问话的这位师父和答话的赵州老和尚,他们之间这么一套太极拳,还有华山论剑的杀气,只有会家才感觉得到。如果不是会家,你看下面的,:“不见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严云:“骷髅里眼睛。””这个,我们看一看,谁能参得破。如何是道?香严是沩仰宗的第三号祖师,第一是沩山,第二是仰山,第三就是香严。“香严击竹”的公案,很多人都很熟悉。有一个僧人去参香严和尚,他就问:“如何是道?”当然,如何是佛?如何是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等之类的都是一个意思。香严和尚怎么回答呢?“枯木里龙吟”。

  我们的桂花潭里面,还是能够看见枯木,你能听见枯木里面有龙在吟吗?大家去理会一下里面的意味。如果我们要去做实际理会,那个朽烂的树木里面哪有龙啊?龙在大江大河大海里面嘛,我们桂花潭那么好的水,都没看见龙,枯木里面还有龙啊?还有龙吟啊?不是蒙我吗?你就不能那样看,因为这里面叫禅机,要通过这个,来理会里面的东西。为什么呢?通过这一句,他就可以让你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状态。但是,这个僧人就不会,又画蛇添足地问了第二句,“如何是道中人?”也可能他厉害,第一句弄不动香严和尚,他就来第二句,再弄一下也可能是的。他又问了第二句,香严和尚就回答他说:“骷髅里眼睛”。你想一个人死了,埋在棺材里面,几年以后挖出来,就是一个骷髅,哪有眼睛哪?对不对?“骷髅里眼睛”是什么意思?大家想一想,对于这位僧人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且不管,因为这里没有说这位僧人到底是明白还是不明白,悟还是不悟。

  他于是从河南跑到湖南,又去问石霜和尚,石霜庆诸和尚。这次他就不是问如何是道?如何是道中人了。他就把香严和尚回答他的话用来问,这叫借力打力了,也就叫“借花献佛”吧。他问石霜和尚:“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和尚就回答:“犹带喜在。”“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和尚回答说:“犹带识在。”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是道”、“如何是道中人”,我们一般人还是能够回答。“如何是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知正觉,这个是道嘛。三法印是道,四圣谛是道,三十七道品是道,都可以这样回答。如何是道中人?“老佛爷是道中人,六祖菩萨是道中人,老和尚是道中人”。我们都可以这样回答。对不对?这个回答不难的。

  但是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这个就把一般人问傻了,你怎么回答?就没有你下语处。但是,作家相见就不一样,石霜和尚是洞山祖师的师兄弟,他就能够答,他就答:“犹带喜在”。大家想一想,这里面怎么感觉。他又问下一句:“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我们遇上这样的问题就会晕倒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祖师就有转身处,他就可以给你答。“犹带识在。”这里面的答话,答了以后是什么意思?千万别作道理会。“喜、识”两个字怎么理解?千万别去打妄想,这里不允这个,为什么呢?“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如果到里面去拈这些字眼,就与禅十万八千里了,为什么呢?因为祖师们的这类机语,是分别思维的陷井,分别思维陷在其中就会寸步难行。同时也截断众流,促使学人见性,这就留在后面慢慢说,因为这公案并没有结束。

  这个僧人又到江西,到曹山祖师那里去问:“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和尚就说:“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又说:“干不尽。”血脉不断、干不尽,也千万别作道理会,要不就死定了。所以这个僧人到了这个份上,似乎开悟了,又似乎没开悟。他又继续问了一句:“什么人得闻?”什么人听得到枯木里龙吟啊?我们怎么听不到?曹山就回答他:“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得到,一切众生都听得到。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是何章句?出于何典?何故?到底是怎么回事?曹山和尚就说:“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不管它来处,如果你听见了枯木里龙吟的话,听到了,那么就闻者皆丧,死定了。什么死定了?是烦恼心死定了吗?还是你命死定了?那个我们就不管它——唯嫌拣择啊!

  一定要注意这个公案的主题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啊,如果被这些公案牵着跑,“什么骷髅里的眼睛,枯木龙吟”,跟了这些公案跑,那就离开了本身公案的主题了,我们就跑题了。所以曹山祖师太慈悲了,他为这个公案就打了个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枯木龙吟真见道,我们怎么理解?我们没法理解。骷髅无识眼初明,又怎么理解,我们在一个坟堆里面拿个骷髅来,放在这,骷髅有识无识呢?到底是骷髅有识无识,还是我们有识无识呢?谁的眼初明?谁真见道了?还有喜识尽时消息尽,我们取舍之中,难免有喜怒哀乐,而这喜怒哀乐这种感觉全部尽尽呢?什么是消息尽?利害得失,忍辱是非,见道不见道,天堂地狱净土,这些消息全部尽。当人那辨浊中清,又什么叫浊?什么叫清?

  这里面给大家简单说一下,打一个总结。万法是浊,真如是清;明是万,暗是一。当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的时候,我们是抱元守一,我们是坐在法身慧命上。当我们念头一动,心意一开,万法历然,生死流转随之而来。就在生死随之而来,万法随之而来的时候,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的时候,能够看见浊中清的东西吗?还是回到我们以前老公案,有人问洞山祖师:“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寒暑到来就是浊,回避就是清。洞山祖师就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回避。”那个僧人就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啊!实际这些公案,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全是通的。寒暑就是浊,无寒暑又是清;烦恼是浊,菩提是清;生死是浊,涅槃是清。但是,我们怎么把它打成一片,悟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呢!所以下面又接着颂。

  “雪窦可谓有大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难难”,是难啊,我们怎样理解这个难难?庞居士这一家子,庞太太说:“难难难,一担麻油树上滩。”庞居士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他女儿就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弄饭困来眠。”到底是易是难?各人的入处不一样,可以说难,可以说易,也可以说不难不易。但是,“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我们就要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语言从那里来的?心冒出来的嘛。山河大地是那里来的?也是我们心所变现的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转过来,一一转归自己。平常动用,行住坐卧的时候,念念都要向这方面转,这个叫转身,这个叫回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要这样转过来。

  “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圆悟祖师在这里面,他一句紧一句,他的评唱又清楚又明白。就在这种清楚明白的时候,他要给你立悬念,让你后面去品味,后面去折腾。如果没有这样的若干个问号,我们也就当面错过了。“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也就是说末后须扫归自己嘛。也就是百丈老和尚说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 嘛。

  “既然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我们吃饭得自己吃,穿衣得自己穿。不管干什么事,都还得自己干。打妄想还得自己去打,对不对。别人帮我打妄想,可能谁也没那个本事。那么,“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了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为什么理会不得?反反复复要你自看、自看。别说好戏要自己去看,就象我们昨天说盐是咸的,请你把咸味表达出来,描绘出来,谁有这个能耐?但吃过盐的谁不知道咸味,只是没法说。“设使山僧到了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也是说不出来的。只有自看,通过自看,大家找到了方向了,找到了感觉了,知道了盐是咸的,糖是甜的,就给大家道喜了。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六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之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