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今天讲第三则:马祖日面佛月面佛。我们先看圆悟祖师的垂示。
“垂示云:一机一境,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好肉上剜疮,成窠成窟。大用现前,不存轨则。且图知有向上事,盖天盖地,又摸索不著。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太廉纤生;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途,如何即是?”
碧严录的精神,可以说在圆悟祖师的垂示里面表现得非常精道,我们要说什么是禅机,怎样接触禅机,怎样去感受禅机。我们看圆悟祖师的垂示,就会深受启发。首先看“一机一境,一言一句”,实际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门一但打开,就会面对着色身香味触法,根尘相即,里面有机有境。我们以俗眼看,我们就是俗人。只知社会上的是是非非,贫贱富贵,我们就会在六道里去折腾。如果我们以道眼观,这一切都是无常。机,在我们日常的日用动静之中,无不有机。同学们的互相往来,常住的师父们互相往来,社会上的居士相互往来,在往来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有念头,都有事相,都有情景。面对这样的事,你是回归在道上,在道上看这些事呢?还是在俗情上颠沛流离?所以说一机一境,都经纬分明的,你是在道上去做人活计吗?还是在世间法上去做活计?
一言一句,我们平常都得用语言,用文字。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那么,我们这样用心,这样思维,图个什么呢?在道上的人,在学道、修道的人,“且图有个入处”啊!入什么处?入道之处。我们云门寺客堂里面没有这道匾,我建议大和尚、知客师以后在客堂上制一道匾:“这里入道”,或者叫“从这里入”。就在这里入道,这里是什么呢
就是当下,就是我们心的当下。平常在社会上,心事重重,当我们到客堂报到,进入道场,这里就是入道之门。
“且图有个入处”,出家人要了生脱死,要得般若,要现证菩提,没有这个入处,怎么行呢?当然,圆悟祖师在这个地方话锋一转:“好肉上剜疮,成窠成窟。”为什么呢?我们都是佛,一切现成。象六祖大师大彻大悟的时候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来一切现成,一切具足,那么为什么还有“一机一境,一言一句,且图有个入处”呢?对过来的人感觉就是“刮肉剜疮,成窠成窟”。对没有入门的人,那就不行啊。刚才有位法师来问我,禅宗的次第怎么进入?没有入门,就得奠基,要做好基础,在禅宗里面叫培养顿悟的意乐。如果你没有顿悟的意乐,平常不去培养,天天把这个“道心”放置脑后,遇见了这个机、见了这个境,有的人能够开悟,但你就不能开悟。为什么呢?基本功不够,心没放在这个事情上,就怎么能开悟呢!
另外一方面,“大用现前,不存规则。”真正的道,我们想一想,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禅机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的祖师弹指一声,好多人开悟。咳嗽一声,又有多少人开悟。有时风声、雨声,有的是鸡鸣狗咬,都可以使人开悟。就象临济宗的一位祖师,去问他的师父,如何是佛?怎么明心见性?他师父就说:“你听见屋檐下雨滴的声吗?”那个时候正好下雨,雨水从房檐上落下来,“嘀哒、嘀哒”,他言下大悟,就写了一个偈子:“檐下雨滴,明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歇。” 听屋檐下雨滴声就可以悟啊!投子和尚的师兄清平和尚,当年跟他的师父翠微说:“师父啊,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翠微和尚说:“现在别说,待会没人的时候,我悄悄告诉你。”待一会,没人了,清平说:“现在没人了,给我说吧。”翠微说:“怎么没人啦,这么多菩萨呢,你看,观音菩萨坐在上面,还有韦驼菩萨。”待会出去散步,走到后花园里面,徒弟就跟师父说:“师父,这没人啦,你给我说一说吧。”师父说:“你看,这根竹啊长一点,那根竹啊短一点。”就说了这么两句话,他言下大悟了。
所以说,大用现前,不存规则。一机一境,一言一句,都可以使人开悟,那么,关键是你心是否放在这个地方,放在向道上。我们经常说向上提持,全机起用,大机大用。我们这个心是不是放在这个地方?放在这个地方,朝夕都在提持这个事,用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就是念头要落堂,功夫要落堂。落堂了,那么遇见了机、境、言、句,你就会有个入处。因为大道无所不在,禅机无所不在,我们的心也无所不在。你要说他是方的、是圆的,什么时候开悟,见到什么情境开悟,那个是没有一定的。下面又说:
“且图知有向上事,盖天盖地,又摸索不著。”的确,向上事盖天盖地,金庸武侠小说描述武功练到了绝顶的时候,折叶飞花皆可取人性命。高明的禅师,在接引徒弟的时候,接引众生的时候,就象一位非常优秀大夫,看你得了什么病,一贴药下去,你就会大病痊愈。所以“大用现前,不存规则”。如果,我们知道向上事,那的确是盖天盖地,道是不是盖天盖地?我们的心是不是盖天盖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不是盖天盖地?你摸索一下,你把心找出来给我看看,我们这个道心,我们这个菩提心是什么?你又摸索不着,真的摸索不着。所以下面说:“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太廉生;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
什么叫恁么也得,什么叫不恁么也得?就是“是非”两个字嘛。前面介绍药山祖师参石头的时候,石头和尚就:“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就说了这么几句,他没有摸着门头,又去见马祖,马祖就指着自己的脸,说:“我有时让他扬眉瞬目,有时不让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你怎么理解呢?”在佛教里面,对佛经的阐述,对佛法的阐述有的是用诠解的方法,肯定的方法,如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起、六般若蜜、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些是正面说这个事。有时是用否定的方法,如八不中道、离四句绝百非的中观这一套,般若系统的这一套,纯粹是否定的方法。一个是也得,肯定;一个是也不得,否定。我们看对佛法的阐述,那是法上的事,不外乎就是这么两方面的事。
所以“恁么也得,不恁也得。太廉纤生!”——肯定嘛,太简单了。“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太孤危生。”——否定嘛,难以摸着头绪。实际上,同样一回事,要从平常看,它很平常;你从不平常看,它又不平常;你要从廉纤看,它就廉纤;你要从孤危看,它就孤危了。“不落是不落非,不涉二途,如何即是?”什么叫二途?两边三际断,两边就是二途;是非就是二途。肯定、否定,是、不是这个就是二途。那么不涉二途,如何即是?若问禅是什么?菩提是什么?不准说是,不准说非,那么,“请试举看。”——大家头说一说,下面就介绍马大师不安的公案。
在寺庙里面,哪怕是祖师,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有的祖师年岁活了特大,象赵州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但是,有的祖师年岁活得也不大,有的三十多岁,有的四十来岁,有的五十来岁也就归西了,这个就说明我们学修佛法对寿命也别打妄想。当年释迦牟尼佛他的父亲净饭王病重的时候,想他的儿子回去看他,那气就掉不下来,死不了。有人就带话给佛陀:“哎呀!你父亲病危了,你去看看他吧,他想你了。”如果,拿我们现在来想的话:老佛爷去看他爹,加持一下,他父亲就可以再活二百年吧。老佛爷去了,给念念咒,灌灌顶,再说点秘密的东西,他亲爹嘛,对吗?那还不容易啊!什么病都没了,再活个一、二百岁没问题。可是,不是那么回事。老佛爷回到迦毗逻卫国,见到净饭王,说了什么呢?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生死无常,世间是苦啊!你老人家放心去,安心去吧。就这么简单,这也是老佛爷的佛法,而且是对他爹说的佛法啊。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呢,一定要把这些妄想,不切实际的一些感觉去掉。
马大师就是马祖,六祖过后最了不起的就是马祖,马祖是个大菩萨,活了八十岁,座下有百多位善知识,遍布于全国,在当时是中国佛教、中国禅宗内最大的阵容。 “马祖不安”,在丛林里——我们在看《五灯会元》的时候,有马祖不安、德山不安、洞山不安等等,这个“不安”就说要准备走了。那时的规矩,老和尚“不安”了,就搬到涅槃堂去,几天以后,就“预知时至,安祥坐化”。有的塑肉身,有的烧舍利,受众生供养,这个就是寺庙里面的规矩,谁也免不了。
“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院主就是当家师,老和尚生病了,大概也是搬到涅槃堂去了,院主(当家师)要去关心,要去请示:“哎呀!老和尚,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尊候如何?问候人得有礼貌,讲规矩,特别是面对尊长,面对善知识。“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这个就不好说了,什么叫日面佛?什么叫月面佛?可以在《佛学大辞典》里面翻一翻有关的条目。日面佛寿万劫,无量劫,寿无量劫。而月面佛呢,寿仅有一日,很短的。
实际上,这是个比喻,我们的真如,我们的佛性就是日面佛,我们的一期分段生死就是月面佛。我们生死流转之中,有一个不动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这个是日面佛。但是,我们的生老病死,在这百年内就叫月面佛,也可以这样解释。再深一点解释呢,时间是无限的,无限的时间是日面佛。弹指一挥间,刹那而过是月面佛。这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时间的间断性的这么一个统一。
怎么统一?德山老和尚不安的时候,也是院主去问:“老和尚,你病了!”德山老和尚就说:“痛啊!全身都不舒服啊!”当家师就问他:“还有一个不痛的吗?”德山老和尚就说:“有啊!”“如何是不痛的呢?”德山老和尚高声叫:“哎哟,哎哟!”这个就是不痛的。洞山不安的时候,也有去问他:“和尚,还有一个不病的吗?”洞山老和尚…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