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七 第叁則 馬祖日面佛月面佛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七)

  第叁則 馬祖日面佛月面佛

  今天講第叁則:馬祖日面佛月面佛。我們先看圓悟祖師的垂示。

  “垂示雲:一機一境,一言一句,且圖有個入處。好肉上剜瘡,成窠成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且圖知有向上事,蓋天蓋地,又摸索不著。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太廉纖生;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太孤危生。不涉二途,如何即是?”

  碧嚴錄的精神,可以說在圓悟祖師的垂示裏面表現得非常精道,我們要說什麼是禅機,怎樣接觸禅機,怎樣去感受禅機。我們看圓悟祖師的垂示,就會深受啓發。首先看“一機一境,一言一句”,實際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門一但打開,就會面對著色身香味觸法,根塵相即,裏面有機有境。我們以俗眼看,我們就是俗人。只知社會上的是是非非,貧賤富貴,我們就會在六道裏去折騰。如果我們以道眼觀,這一切都是無常。機,在我們日常的日用動靜之中,無不有機。同學們的互相往來,常住的師父們互相往來,社會上的居士相互往來,在往來的過程之中,每個人都有念頭,都有事相,都有情景。面對這樣的事,你是回歸在道上,在道上看這些事呢?還是在俗情上顛沛流離?所以說一機一境,都經緯分明的,你是在道上去做人活計嗎?還是在世間法上去做活計?

  一言一句,我們平常都得用語言,用文字。語言是有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那麼,我們這樣用心,這樣思維,圖個什麼呢?在道上的人,在學道、修道的人,“且圖有個入處”啊!入什麼處?入道之處。我們雲門寺客堂裏面沒有這道匾,我建議大和尚、知客師以後在客堂上製一道匾:“這裏入道”,或者叫“從這裏入”。就在這裏入道,這裏是什麼呢

  就是當下,就是我們心的當下。平常在社會上,心事重重,當我們到客堂報到,進入道場,這裏就是入道之門。

  “且圖有個入處”,出家人要了生脫死,要得般若,要現證菩提,沒有這個入處,怎麼行呢?當然,圓悟祖師在這個地方話鋒一轉:“好肉上剜瘡,成窠成窟。”爲什麼呢?我們都是佛,一切現成。象六祖大師大徹大悟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來一切現成,一切具足,那麼爲什麼還有“一機一境,一言一句,且圖有個入處”呢?對過來的人感覺就是“刮肉剜瘡,成窠成窟”。對沒有入門的人,那就不行啊。剛才有位法師來問我,禅宗的次第怎麼進入?沒有入門,就得奠基,要做好基礎,在禅宗裏面叫培養頓悟的意樂。如果你沒有頓悟的意樂,平常不去培養,天天把這個“道心”放置腦後,遇見了這個機、見了這個境,有的人能夠開悟,但你就不能開悟。爲什麼呢?基本功不夠,心沒放在這個事情上,就怎麼能開悟呢!

  另外一方面,“大用現前,不存規則。”真正的道,我們想一想,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禅機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的祖師彈指一聲,好多人開悟。咳嗽一聲,又有多少人開悟。有時風聲、雨聲,有的是雞鳴狗咬,都可以使人開悟。就象臨濟宗的一位祖師,去問他的師父,如何是佛?怎麼明心見性?他師父就說:“你聽見屋檐下雨滴的聲嗎?”那個時候正好下雨,雨水從房檐上落下來,“嘀哒、嘀哒”,他言下大悟,就寫了一個偈子:“檐下雨滴,明明曆曆。打破乾坤,當下心歇。” 聽屋檐下雨滴聲就可以悟啊!投子和尚的師兄清平和尚,當年跟他的師父翠微說:“師父啊,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翠微和尚說:“現在別說,待會沒人的時候,我悄悄告訴你。”待一會,沒人了,清平說:“現在沒人了,給我說吧。”翠微說:“怎麼沒人啦,這麼多菩薩呢,你看,觀音菩薩坐在上面,還有韋駝菩薩。”待會出去散步,走到後花園裏面,徒弟就跟師父說:“師父,這沒人啦,你給我說一說吧。”師父說:“你看,這根竹啊長一點,那根竹啊短一點。”就說了這麼兩句話,他言下大悟了。

  所以說,大用現前,不存規則。一機一境,一言一句,都可以使人開悟,那麼,關鍵是你心是否放在這個地方,放在向道上。我們經常說向上提持,全機起用,大機大用。我們這個心是不是放在這個地方?放在這個地方,朝夕都在提持這個事,用虛雲老和尚的話來說,就是念頭要落堂,功夫要落堂。落堂了,那麼遇見了機、境、言、句,你就會有個入處。因爲大道無所不在,禅機無所不在,我們的心也無所不在。你要說他是方的、是圓的,什麼時候開悟,見到什麼情境開悟,那個是沒有一定的。下面又說:

  “且圖知有向上事,蓋天蓋地,又摸索不著。”的確,向上事蓋天蓋地,金庸武俠小說描述武功練到了絕頂的時候,折葉飛花皆可取人性命。高明的禅師,在接引徒弟的時候,接引衆生的時候,就象一位非常優秀大夫,看你得了什麼病,一貼藥下去,你就會大病痊愈。所以“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如果,我們知道向上事,那的確是蓋天蓋地,道是不是蓋天蓋地?我們的心是不是蓋天蓋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不是蓋天蓋地?你摸索一下,你把心找出來給我看看,我們這個道心,我們這個菩提心是什麼?你又摸索不著,真的摸索不著。所以下面說:“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太廉生;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太孤危生。”

  什麼叫恁麼也得,什麼叫不恁麼也得?就是“是非”兩個字嘛。前面介紹藥山祖師參石頭的時候,石頭和尚就:“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就說了這麼幾句,他沒有摸著門頭,又去見馬祖,馬祖就指著自己的臉,說:“我有時讓他揚眉瞬目,有時不讓他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有時揚眉瞬目不是。你怎麼理解呢?”在佛教裏面,對佛經的闡述,對佛法的闡述有的是用诠解的方法,肯定的方法,如叁法印、四聖谛,十二緣起、六般若蜜、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這些是正面說這個事。有時是用否定的方法,如八不中道、離四句絕百非的中觀這一套,般若系統的這一套,純粹是否定的方法。一個是也得,肯定;一個是也不得,否定。我們看對佛法的闡述,那是法上的事,不外乎就是這麼兩方面的事。

  所以“恁麼也得,不恁也得。太廉纖生!”——肯定嘛,太簡單了。“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太孤危生。”——否定嘛,難以摸著頭緒。實際上,同樣一回事,要從平常看,它很平常;你從不平常看,它又不平常;你要從廉纖看,它就廉纖;你要從孤危看,它就孤危了。“不落是不落非,不涉二途,如何即是?”什麼叫二途?兩邊叁際斷,兩邊就是二途;是非就是二途。肯定、否定,是、不是這個就是二途。那麼不涉二途,如何即是?若問禅是什麼?菩提是什麼?不准說是,不准說非,那麼,“請試舉看。”——大家頭說一說,下面就介紹馬大師不安的公案。

  在寺廟裏面,哪怕是祖師,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有的祖師年歲活了特大,象趙州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但是,有的祖師年歲活得也不大,有的叁十多歲,有的四十來歲,有的五十來歲也就歸西了,這個就說明我們學修佛法對壽命也別打妄想。當年釋迦牟尼佛他的父親淨飯王病重的時候,想他的兒子回去看他,那氣就掉不下來,死不了。有人就帶話給佛陀:“哎呀!你父親病危了,你去看看他吧,他想你了。”如果,拿我們現在來想的話:老佛爺去看他爹,加持一下,他父親就可以再活二百年吧。老佛爺去了,給念念咒,灌灌頂,再說點秘密的東西,他親爹嘛,對嗎?那還不容易啊!什麼病都沒了,再活個一、二百歲沒問題。可是,不是那麼回事。老佛爺回到迦毗邏衛國,見到淨飯王,說了什麼呢?說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生死無常,世間是苦啊!你老人家放心去,安心去吧。就這麼簡單,這也是老佛爺的佛法,而且是對他爹說的佛法啊。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呢,一定要把這些妄想,不切實際的一些感覺去掉。

  馬大師就是馬祖,六祖過後最了不起的就是馬祖,馬祖是個大菩薩,活了八十歲,座下有百多位善知識,遍布于全國,在當時是中國佛教、中國禅宗內最大的陣容。 “馬祖不安”,在叢林裏——我們在看《五燈會元》的時候,有馬祖不安、德山不安、洞山不安等等,這個“不安”就說要准備走了。那時的規矩,老和尚“不安”了,就搬到涅槃堂去,幾天以後,就“預知時至,安祥坐化”。有的塑肉身,有的燒舍利,受衆生供養,這個就是寺廟裏面的規矩,誰也免不了。

  “馬大師不安,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院主就是當家師,老和尚生病了,大概也是搬到涅槃堂去了,院主(當家師)要去關心,要去請示:“哎呀!老和尚,你最近身體怎麼樣啊?”尊候如何?問候人得有禮貌,講規矩,特別是面對尊長,面對善知識。“大師雲:“日面佛,月面佛。””這個就不好說了,什麼叫日面佛?什麼叫月面佛?可以在《佛學大辭典》裏面翻一翻有關的條目。日面佛壽萬劫,無量劫,壽無量劫。而月面佛呢,壽僅有一日,很短的。

  實際上,這是個比喻,我們的真如,我們的佛性就是日面佛,我們的一期分段生死就是月面佛。我們生死流轉之中,有一個不動的,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這個是日面佛。但是,我們的生老病死,在這百年內就叫月面佛,也可以這樣解釋。再深一點解釋呢,時間是無限的,無限的時間是日面佛。彈指一揮間,刹那而過是月面佛。這就是時間的無限性和時間的間斷性的這麼一個統一。

  怎麼統一?德山老和尚不安的時候,也是院主去問:“老和尚,你病了!”德山老和尚就說:“痛啊!全身都不舒服啊!”當家師就問他:“還有一個不痛的嗎?”德山老和尚就說:“有啊!”“如何是不痛的呢?”德山老和尚高聲叫:“哎喲,哎喲!”這個就是不痛的。洞山不安的時候,也有去問他:“和尚,還有一個不病的嗎?”洞山老和尚…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七 第叁則 馬祖日面佛月面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