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P2

  ..续本文上一页就说:“有啊!”那个就问:“如何是不病的?”洞山老和尚就说:“老僧看他有份。”老僧看他有份,我们想一想,祖师到了临终的那么一刻,仍然在以身示法,给咱们演禅、练禅,做无上的提持。但怎样理解祖师们这一番的良苦用心呢?很多人看这些公案的时候,看了就了了,没有认真去体会这道理。下面我们就看圆悟祖师的评唱:

  “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祖师若不以本分事相见,如何得此道光辉?”我们要知道,历代祖师,他们在接人的时候,的确是以本分事相见。以前我在云门、在这里讲课的时候也谈过,比如说沩山老和尚有一次睡懒觉,早就打板了,普请了,他不起来。仰山祖师就去请他:“老和尚,你怎么呆在床上不起来啊,出坡了。”他就给仰山说:“哎呀!你过来,刚才我做了个梦,你来给我解一解这个梦怎么样。”仰山马上就出去,给他打了一盆冷水(洗脸水):“老和尚你抹抹脸,清凉清凉,清醒清醒。”他根本不管你做了什么梦。仰山下去了,待会香严也来了。沩山老和尚就说:“你过来,我刚才做了个梦,你师兄给我解了,你也给我解一解。”香严和尚也不上他的当,马上就去泡了一碗浓浓的茶:“老和尚,喝一碗茶,清醒清醒,该出坡了。”

  这个就是本分事接人,就是日常动静之中,日常动用之中,他不给你拉家常,就是拉家常,也是在禅机上、在本分上着力。看我们老和尚平常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他都在给我们示机示境啊,同样是在本分事上接人。你说老和尚坐这给大家讲开示,讲经论道,谈玄说妙的,老和尚没有那个雅兴,佛源老和尚的本事就是以本分事接人。我们从他这么几十年,他什么时候给大家谈教理上的事?他不,因为他要保持他的风格。因为讲经说法的多,保持祖师这个本分事传人的这样的非常少,在当代几乎看不见了,只有咱们老和尚把这风格保存下来。

  上两次,我也举了不少的例子。比如说,有位居士写了一首偈子,非常了不得,我看了也觉得写得很好,呈给老和尚看。老和尚说:“好,写得好。”然后说:“可惜我看不懂。”这个居士,先是很欢喜,老和尚表扬了写得很好,但是话音还没落,欢喜刚涌出,老和尚就说我看不懂,你想麻烦了,一盆冷水从头到脚给他泼过来。有的时候,老和尚说:“你这个写得不错啊!可惜口气太大。”我们知道,学禅的经常要犯口气太大的毛病,从古以来狂禅就多。我又怎么怎么样,虚空又怎么怎么样,菩提又怎么样,生死又怎么样,好象可以拿来自己随便玩,都是口气太大,说得了做不到。象我们成都人开玩笑说的:“不上一百个亿,别找我谈这个生意。”结果他一分钱都没有。要谈什么装修业务?“地球上的装修业务我不干,月球上的我装修,要接这样的大笔业务。”你这样行吗?在月球上你可以装修,火星上也可以装修,但你行吗?能去那边搞建设吗?说得到做不到啊!

  所以我们看,什么叫本分事接人?本分事接人,他就没有道理跟你说,一切现成,就这个样,要死就死,要生就生,要说就说,要了便了。他不会给你啰哩啰嗦的打葛藤。“祖师若不以本分事接人,如何得此道光辉?” 有人问赵州老和尚:“你给你这一院的僧众说些什么呢?”赵州老和尚就说:“我只以本分草料接人。”你是驴,我给你驴吃的草。你是马,我就给你马吃的草。这个就是本分事接人。有的问药山祖师:“你怎么不讲经、不说法啊?”他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啊?”那人说:“那你当老和尚又干什么呢?”“我当老和尚,以本分事接人啊!”禅宗就离不开这个。

  以前,寺庙里面分讲寺、律寺和丛林。讲寺就是专门培养法师的地方,要学经论,那么就到讲寺里面去。要学戒律,就到律寺里面去,专门有戒律院,到那边去学戒律。要学禅宗就得进丛林,禅宗就是讲本分事。什么叫本分事?就是宗门下事,只有这的,才能显出马祖的光辉。

  对这个公案,“若知落处,便独步丹霄;若不知落处,往往枯木岩前岔路去在。”如果你是明眼人,一听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一下就知道他的落处,他这语言后面的话是什么。明白你就可以独步丹霄,整个法界你都可以翱翔啊!如果不知落处,什么叫日面佛?什么叫月面佛?说得我晕乎乎的。那么你自己就去打葛藤、打妄想。哎,这日面佛是什么,月面佛又是什么,这跟老和尚有什么关系啊?那么就想到一边去了——“枯木岩前岔路去在”,落二落三,茫不知归。

  “若是本分人到这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底手脚,方见马大师为人处。”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这是临济大师的手段,临济大师一惯是用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的霹雳手段。古代农耕社会,一家一户有一条耕牛,那可珍贵啊,如现在的种田人有一部拖拉机那样宝贵的。在灾荒年,大家都吃不饱,三天三夜没吃饭,突然讨了一碗饭,你想那个多珍贵啊!你有牛,维持一家生活的牛,把牛给抢了;你饿得要死的时候讨了一碗饭,把饭给夺了,你想这个多可怕啊?但禅宗的手段就是这样,让你一无所有,无立足之地。

  如今很多学佛的,啊!今天上师加持了,法师给我开示了,好珍贵啊!好宝贵啊!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得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舍不得,很宝贵把这个珍贵起来。但是遇见了祖师,对不起,把你这个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给夺了,把你贪馋的,在法上的这么一个执著夺去,这是禅宗的手段。只有这个的手段,才能够强迫你从“佛所说法”进入“即非佛法”这么一个更上的境界。我多次说“金刚三句”里面的境界,“佛所说法”是一层境界;“即非佛法”又是一层境界;“是名佛法”就是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就是让这些处在“佛所说法”的修为之中的这么一些人,进入“即非佛法”的这么一层境界。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让你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这就是咱们云门三句里面的“截断众流”的这么一个状态。没有这样的功夫,那你就不是禅师。所以当院主来问:“和尚尊荣候如何?”时,马祖回答他个“日面佛,月面佛。”这就是马大师的为人处。

  《高僧传》里面说:“江西马祖,湖南石头,(这可是社会上称江湖的来历)憧憧往来,不知二大士者,可谓无知矣!” 你在佛教里面混,你在禅宗里面混,居然还不知道有位马祖,不知道有位石头,那你这个学佛的太无知了。但是就在这种盛名之下,就会有迷信,马祖应长生不老啊!他是菩萨呀!是文殊菩萨化身嘛。就象云门前些年出去的师父,前些天给我打电话:“哎呀!老和尚是地藏王菩萨呀!要请他讲地藏经呀!那可难得呀!好殊胜啊!”他就爱这样的迷信。那不行!

  “如今多有人道,马大师接院主。”马大师这则公案是中唐的时候,在北宋末期的时候,已过了三百年了。北宋末期的时候,很多人对“日面佛,月面佛”这个公案也津津乐道,很多人都说:“这是马祖接当家师的。”但是圆悟祖师在这说:“且喜没交涉!”一点关系都没有。马祖以本分事接人,与院主没关系,与众生也没关系。你现在怎么样?我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说他是什么?他就这么随意而来。在百丈,一次大家出坡,干到快中午的时候,庙里面打钟开饭了。有一位师父呵呵大笑,把锄头一撂就回去了。百丈觉得很奇特,觉得这个比丘有道气,可能开悟了,就问:“你怎么样?那么欢喜!”他说:“我肚子饿了,敲钟了,马上有饭吃了,当然欢喜啊!”他是开悟的感觉,表面上是肚子饿了,听到庙里面敲钟吃饭了。

  所以,我们别去头上安头,别去画蛇添足,别用我们的分别思量去瞎折腾,瞎猜疑。我们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去瞎猜,不用瞎猜。“日面佛,月面佛”,马祖并没有想到去接院主,院主说不定早就开悟了。马祖下面一百多位学生早就开悟了,他的当家师还没开悟吗?这里没有具体说当家师是那一位。“如今众中多错会,瞠眼云:“在这里,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有什么交涉,驴年未梦见在,只管蹉过古人事。”但有的人就跟一只猎犬一样,东闻闻,西嗅嗅,在那糊乱解释。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与马祖这个本分事差之千里啊!一点交涉没有。这把这么重要的公案,马祖最后的一着,临终前的这么一个演法,这么一个精彩的表演也当面错过。

  “有的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当然,有的人瞎比喻,马祖道意在什么处?当然,有的人也会下转语,就象洞山有一次说:“哪怕你说得出本来无一物这样的话,也没有得达磨衣钵的资格。那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得衣钵呢?”有一个比丘下转语,那个比丘下了九十六道转语,最后才合洞山的意。洞山就说:“哎呀!你为什么不早点说这句啊!”另外一个师父在旁边听,前面九十五个转语,他都听见了,未见老和尚认可。第九十六道转语的时候,他打妄想去了,就没听见。下来的时候,就问他的师兄:“老和尚认可你最后那道转语是怎么回事?给我说说。”那个说:“这是我自己的,老和尚认可了我,我不给你说。”他就厚着脸,在那缠,缠了三年之久,那个还是不给他说。有一次,他病了,躺在床上,那位就拿出把刀来,“你今天跟不跟我说?不跟我说,对不住了,我们就同归于尽,一块下地狱。”他的这个师兄不得已,才说:“直饶将来,亦无处著。”什么祖师西来意?什么无上菩提?不需要,而且永远不要!就这么一句话也不要,于是准备杀他的那位也就悟了。

  你看这么不相干的事,九十六道转语,缺牙巴咬蚤子,偶然咬住了,但是,前面九十五道转语可以说都是没什么巴鼻啊!点平胃散一盏来,什么叫平胃散?平时吃东西吃多了,胃不舒服,吃一点平胃散、香砂养胃丸之类的帮助消化。这跟马祖的日面佛、月面佛有什么交涉…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七 第三则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