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

   延祐五年(公元一三一八年)九月,仁宗皇帝问左右丞相及宣政院:“朕久闻天目山中峰和尚之名,钦仰其德风道力,多次想把他召入大都,供朕咨问佛法。卿等都以中峰和尚有病在身,不能远行为托辞,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

   般剌脱因奏道:“中峰和尚是高尚之僧,不事王侯,不能以世俗的礼仪来对待他。宣政院曾多次邀他住持名刹,李孟丞相、江浙脱欢丞相也曾亲自上山礼请,都被他一一拒绝。二十年来,中峰和尚常常独自留居船上,如同孤云独鹤一般。现在他虽已归山,仍以山舟为居。如此高风奇骨,陛下应当下诏褒扬才是。”

   仁宗皇帝又问赵孟頫:“松雪,卿与中峰和尚交谊深厚,朕还见到卿所绘中峰和尚真容及所书怀净土诗。依卿看来,中峰和尚能到朕身边吗

  ”仁宗十分宠信赵孟頫,不呼其名而呼其号,以致赵孟頫时时被朝臣所妒。

   赵孟頫说:“中峰和尚是那种可敬而不可亲近的圣僧。”

   仁宗惊问:“爱卿为什么这样说呢

  ”

   赵孟頫说道:“他是个真正的得道高僧,隐棲林泉,不与人众为伍,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名利不得而动,威武不得而屈。他不畏人,也不轻人,不傲物。胸中澹泊无尘,视世间为有无之间,他的心志不可动摇,所以可敬而不可近。况且中峰和尚不澡身,不净面,不剪发,不更衣,蓬头垢面,衣不蔽体。若将他迎入金銮殿上,岂不有碍圣观

  但他的行迹,正好作为天下僧人的表率,也可使士大夫知道廉耻礼义,且亲近道义,这是中峰和尚可敬之处。陛下如果召他进京,他一定不愿前来。臣以为陛下正应当依宣政院所奏,下诏褒旌以激励天下之人。”

   仁宗说:“朕迎请中峰和尚,他如果不来,岂不让朕脸上无光,让朕大为扫兴

  好,依卿等所奏,朕今发旨,赐中峰和尚“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之号,著宣政院以金册加封。再赐锡杖并金襕袈裟,宣政院可择日送去。敕杭州路官府终身优礼,为其护法,俾中峰和尚安心禅寂。改狮子禅院为敕赐狮子正宗禅寺,著翰林学士赵孟頫撰碑以赐。”

   圣旨一下,赵孟頫立即回府,起草御敕碑文,次日呈与仁宗,仁宗大为赞赏。赵孟頫又用楷书工工整整地抄写好,亲点工匠刻成,交与宣政院。院使般剌脱因于是择了吉日,将御赐法物送上大船,然后吹吹打打,沿着运河南下。这样一来,运河两岸,黄河长江南北,都知道中峰和尚又受了皇封。

   这次宣政院院使来天目山亲宣圣旨,全寺鼓螺齐鸣,恭迎钦差大臣上山。

   在大雄宝殿上,般剌脱因口宣圣旨,又亲将金襕袈裟与明本披上,并把“佛慈圆照广慧禅师”的金册献给明本。此时早有宣政院的几名吏员,搭着梯子,把“敕赐狮子正宗禅寺”的金字匾额,挂在刷洗一新的山门天王殿的门额上。

   晚上,般剌脱因住在山舟之内,向明本叩问禅宗心法。般剌脱因说:“前年弟子入宝山拜谒,师父却先走迴避。和尚志行高洁,且又智慧过人,令弟子赞叹不已。今皇上圣明,极思有所作为,想迎请和尚入京。弟子以实话禀陈皇上,松雪公也极力为和尚说话,皇上方不再执意诏请和尚入京,这才有今天的事。”般剌脱因随后把大都的事对明本详细作了介绍。

   明本禅师说:“院使身当掌管天下释教的大任,现在幻住能得到院使的体察,实是大幸!幻住乃一山野闲僧,且形体垢烂,何堪面圣

  幸而院使容我闲懒,幻住在这里谢过了。”说罢,便向般剌脱因合十礼谢。

   般剌脱因说:“弟子哪敢受和尚之礼。弟子掌天下释教之政,什么僧人未曾见过。天竺、吐蕃、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日本,来去接待上千上万,并且都是一方高僧,但从未见修行见识学问像和尚这样的。现在正想向和尚请教,请和尚赐弟子达摩心法哩!”说罢,便跪下顶礼。

   明本急忙扶起,说:“院使是释门长官,又是天使,何得对幻住礼拜。这达摩心法,院使既然想听,幻住就说给院使。只是这件事早大白于天下,已是老生常谈。幻住若实说了,怕院使信不过。”般剌脱因说:“和尚禅法天下尊仰,且和尚绝不相瞒,弟子为何信不过

  ”

   见他诚心礼至,明本于是正色说:“一切佛法是自心具足,心外别无佛法可求,纵使求得,亦非谛当,皆是妄想情识,非究竟法!”般剌脱因问:“什么是究竟法

  ”明本说:“这究竟之法,当知自心无凡无圣,离凡圣之见解,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爱无憎,离爱憎分别,则与自心相应;自心无取无舍,离取舍之情,则与自心相应;自心乃至无一切善恶动静造作等,若能一切俱离,则与自心相应。”

   听到这里,般剌脱因不觉朝前挪了挪,说:“愿闻其详。”明本说:“说起这离圣凡憎爱,最不许将一种心思特地去“离”它,只任它在离处宛然生灭。这里最难把握,如果不用心力,又怎么能说个离的道理

  所以古人说:“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要知道,自心往来于无圣凡之间是知解,而知道离凡圣之量也落了知解。须知这个“离”是不能用心去“离”的。如果到了悟明之际,不待你去“离”就会自然而然地不著不执了。这个不著不执之念,就正是“离”!如今此心未曾悟明,只需将这“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的话头置于日用之中,默默自看,不要作一切想,也不要作修行想。因为一旦作修行想,就被“修行”名相笼络在圣见之中了。在这个什么都不想的地方,锲而不舍地默默参取所参的话头,久久纯熟,忽然开悟,你便会感觉好像是久久遗忘了的某件东西,忽然之间清清楚楚地记起来一样!那时情妄一空,知解泯灭,只剩下那个本来的心,全体独露,随处自在。百千念虑同时休息,百千境缘当念俱离。安乐法门,没有能超过它的!”

   般剌脱因听得入神,说:“原来达摩无上心法,就是一个离字。庞居士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就是这个道理了。”

  明本说:“确实如此,必须自我领会,自我修行,只是千万不要作道理会便是。”般剌脱因欢喜地说:“承蒙指教,我终于知道向什么地方用功了!”

  自明本回到西天目山,狮子禅院便门庭若市,参学者几乎无地可容。在众多参学者中,还有不少来自高丽的僧人及官宦。

   蒙古自太宗窝阔台三年(公元一二三一年)起,曾多次派兵攻打高丽。世祖忽必烈即位(公元一二六○年)后,诏许高丽“完复旧疆”,并以公主嫁给高丽王世子王暙,暙子王璋亦尚公主,与元朝结为甥舅之好。后朝廷又于高丽设征东行省,即以高丽国王为丞相,但许其保持原有的政权机构和制度,与中国各行省有别。元成宗时,王璋让位于其子,以元驸马太尉和渖王(成宗封王璋为渖王)的身份侨居大都。高丽与中国礼仪风俗原同,这王璋也是一儒雅之士,善好诗文,醉心佛老,尤喜参禅,自号海印居士。

   王璋在大都,以高丽名士李齐贤等为侍从,常与赵孟頫、冯子振等吟诗作画,谈论佛道,对中峰和尚早就崇仰不已。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春,王璋遣参军洪钥带上礼物拜谒明本禅师,又上奏仁宗,乞假南下参礼天目山。仁宗嘉其懿行,特赐御香,要他择日上路。于是驸马渖王奉旨率领朝礼天目进香的船队,载着王子并一干随从,在八月浩浩荡荡地沿运河而下,行了月余方到杭州。脱欢原与王璋相好,自然殷勤接待。王璋一行先在灵隐、天竺、净慈诸寺礼佛,又上普陀朝礼观音,数日后张起仪仗,便向西天目山开来。

  脱欢及江浙宣政院,早把驸马不日将入山拜谒的消息报与明本,明本也在洪钥来谒时知道这高丽王想拜归于门下,参叩心法,遂一反常态,命寺僧将全寺收拾一新,挂上龙风彩旗、备好法乐,专候王璋的到来。脱欢及江浙行宣政院又派司礼的官员上山相助,以期此次法会圆满。

   不表王璋上山那浩大的排场和礼仪,明本领着他在各殿和高峰塔依次上香毕,王璋便请明本入山舟端坐,然后在山舟外参礼,说:“弟子王璋,心诚至礼,今想归依和尚,望和尚慈悲收我为徒,并指示达摩心法。”

   高丽本是礼仪之邦,与中华无别,这驸马渖王更是谦礼平和,文质彬彬,明本一见就有爱意,说:“高丽与中国乃同根同本,王驾自数千里外而来,也不得草率,请法堂上见。”于是明本禅师便带着王璋进入法堂,让渖王侍从及寺僧均入座听法。

   明本上座拈香说:“延祐六年九月初六,驸马太尉渖王,奉旨入我天目山狮子正宗禅院礼拜,此一瓣香,虚空包不住,大地载不起,祝当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第二瓣香,胎合万象,化育两仪,祝皇太后万岁,皇后齐年,皇太子千春。第三瓣香,名高列国,价重三韩,奉为驸马太尉渖广增福寿,伏愿劫外乾坤,金枝荣于帝苑;寰中日月,玉叶茂于王庭。”

   王璋随着明本演唱,三次礼拜致谢。明本又演唱说:“大道无为,大功不宰,大善无迹,大位不居。一切处海印发光,千万古金枝挺秀。访圆通大士(观音)于潮音洞里,买石得云绕;修如意轮(菩提法门)于明庆寺中,移花兼蝶至。香风奏四天之乐,梵音轰大地之雷,二千载已现国主,五百劫常为世主;一大藏教随机运转,百千善行任意发挥。祝万岁于九重宫阙,保三韩于中华上国,此是渖王海印居士寻常行履处。只如今日,偕行宣政院使,平章相国、王子从官,高登天目,下视人寰,且说与佛法相应的一句话如何表达

  匝天匝地祥云起,无古无今瑞气腾。”说到这里,明本禅师话声嘎地止住,旋即以禅板一击。王璋伏地礼拜称谢,心想:“中峰和尚名不虚传,这开篇演唱竟如此圆融周到。”

   明本又说:“驸马太尉渖王,与宣政院使,平章相国,及王子宰相,侍郎舍人宣使一行官从同时会集,寻奉王旨,谓一众…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