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俱欲闻向道之说。若使一一请问,未免词繁,因升此座普为众说。”听到这里,渖王的一干随从,个个竖起双耳,静心恭听。
明本说:“记得先师高峰和尚,三十年深居此山,但以一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教人默默提起,密密启参,但不可使之间断,亦不可随物境而迁流,亦不可因顺逆爱憎情妄等障碍,惟以所参话头蕴之于怀。行也这么去参,坐也这么参,参到功用不及处,留意不得时,蓦地打脱,方知成佛,其来已久。这一著子,是从上佛祖了生脱死已验证的三昧,只要信得实,永不退转,无有不相应的。所以古德说:但办肯心,绝不相赚。”
明本环顾一周,见王璋及其臣僚侍从都一脸诚敬,凝神而听,又说:“今日驸马太尉与宣政院使、平章相国王子从官等,皆是夙承佛记,远种灵根,而花茂果圆。相逢此际,实乃千古因缘所致!”
因是示众普说,非早晚参请之时,故王璋及其随从,都不敢唐突发问,也不知如何发问,其心早被明本禅师磬如金玉、畅若流水的说法吸引住了,只听明本禅师继续说道:
“记得教中有言:“若人欲识佛境界,且净其意如虚空。”且净意如虚空不问,诸位还识佛境界么
如一香一花,一幡一幢非佛境界;宫殿楼阁,园林浴池非佛境界:乃至光明殊胜等,均非佛境界。幻住今日忍俊不禁,为众指示: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腾鸟飞是佛境界;明暗、色空、坏空、成住、三途六趣、九有四生、炉炭镬汤、诸恶苦趣是佛境界,诸仁者还信得及么
当知佛境界遍于一切,众生境界也遍于一切。离佛境界外,别无众生境界;舍众生境界外,别无佛境界。所为佛境界,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如《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起心,尘劳先起。”此说岂有定体
若说海印,广周法界,不于印外别有一法而得安住,一切诸法都是海印的真光,含摄诸尘,圆里三际。此印随佛心量建立,无异无别,不增不减,而众生界也是如此,因迷悟有别而不同。若我广说,则循环无尽。”
明本顿了顿,直对王璋说:“记得当年赵王访赵州和尚,赵州不下禅床,对赵王说:“会么
”赵王说不会。赵州和尚说:“自小持斋今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要知道尊德备,须还是赵州。不下禅床,方显师道。只是后面所说,大似偷心未忘,不妨使人疑著。怎似幻住以三千六百丈天目山为禅床,行则与王同行,坐则与王同坐。或有人问其中事如何
且听取一偈:圆通示现潮音洞,幻住深棲天目山。至竟不能逃海印,嘉声千古播人寰。”
明本说法结束,王璋带着王子与一干官员随丛,俱向明本礼谢。于是钟鼓声起,法螺长鸣。王璋又与全寺僧众供了一满堂斋。斋罢,王璋送明本回归山舟,拜地不起,说:“小王久慕师德,常想归于座下。今得和尚说法,更是如久旱而逢甘雨,望和尚莫辞,今日就收王璋为弟子。”
明本禅师见他至诚,便允了他,说:“渖王既不厌老朽,愿投名为弟子,幻住今就如你所愿。”王璋遂行拜师之礼,并将若干礼品呈上。明本禅师也不辞,嘱侍者收下。
王璋又说:“如今得为和尚弟子,祈师赐与法名别号。”明本说:“王既求名号,就以胜光为名,真际为号。”
明本收了王璋,心里欢喜,索兴提起笔来,写了一篇《真际说》,其文两千余言,文彩烂漫,将“真际”二字融入大小内外,真俗凡圣之间尽情发挥,如最后说:“如是,则真际与万法会同,万法与真际交彻。在迷则真际是万法,唯悟则万法是真际。迷悟俱遣,得失两融,真不立而真存,际不形而际遍矣。”
王璋拜读之后,感激不已,遂建真际亭于狮子岩下,并将《真际说》刻碑立于亭上。明本又为之赋诗道:
高亭结构标真际,体共云林一样闲。
山势倚天忘突兀,水声投涧自潺湲。
伽陀迥出言词外,海印高悬宇宙间。
儜看凭阑人独醒,又添公案入禅关。
王璋在西天目山留侍明本一月,早晚参请,明本广引博说,细密周到,使王璋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受,以至感动流涕。王璋曾对属官说:“在我所见到的人之中,福德智慧没有超过吾师的。”
王璋世子,嗣王也向明本祈求法语,明本作了篇《示嗣渖书》赠他。再如高丽国白尚书,随行而来的高丽五长老等,明本禅师都有书偈答酬。因此这天目山一月之内,天天法会,日日道场,一派喜庆吉祥。
一个月的法会终于圆满,王璋还不想离开明本,说:“弟子若回大都,不知何日方能睹师慈颜。”明本说:“你非逸民,有王命在身,多留不便,应当如期而返,以免皇上与公主挂念。且以天地为一室,万里为一毫,你与这天目山也不疏远。且好好归去,暇时自当勤与提撕,无负这一段因缘。”
王璋方拜别辞行,明本送至三门,说:“我还有一偈,赠给你日后参究。”于是王璋取出纸来,只见明本禅师写道:
人生犹如幻中幻,尘世相逢谁是谁
父母未生谁是我,一息不来我是谁
王璋拜受而去,明本立在三门,眼看人影尽逝,方才回到山舟休息。这一个月,的确使他累坏了。了义见明本身子欠安,便嘱众僧不得去山舟参请,好让明本将养休息。明本也自感乏力,也就静养一月,不与诸僧交谈。
第二年春上,明本召集寺僧,说:“学道要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日有功课,心不稍缓。凡在我狮子正宗禅寺,不论常住,不论参学,皆须共励。今有《日用须知》,张贴于法堂之上,你们可去抄录,牢记于心,为修行助力。”众僧无不领教奉行。
三月,仁宗皇帝驾崩,消息传来,明本禅师集合寺僧,为仁宗修法祝祷。蒙古入主中国,迄仁宗凡四帝,唯仁宗最为仁和,想革历朝弊政,并于皇庆二年(公元一三一三年)恢复科举,故中国士人,都为仁宗之崩痛惜不已。
却说驸马太尉渖王王璋回到大都,与朝中诸公广说明本禅师的风范。参知政事右丞相敬俨也久闻中峰和尚之名,对王璋说:“驸马公居天目一月,真的这样吗
”王璋说:“参政可自去参请,方信小王所言不诬。”
那敬俨也好禅宗,自号主一居士,听王璋这样说,心想:“老夫何不致书,请教这中峰和尚呢
”但正当仁宗驾崩,太子新立,朝中事务繁忙,敬俨无暇他顾。第二年春,方派家人奉书,到天目山请教简易直示之道,明本禅师也回书以答。
敬俨收到明本禅师的书信,读后感到句句珠玉,无不中的,方信王璋所言不虚。这样一来,朝中权贵,无不服膺明本禅师,天目山的禅法,更是为朝中群臣所仰。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