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三章 山房夜话知如幻▪P2

  ..续本文上一页”想到这里,就把了义请来,如此这般一番,说得了义不住点头,说:“师兄尽管去,且早去早好。”

   及至般剌脱因上得山来,明本已离山多日。了义将明本禅师之意说给院使,院使听了不觉慨然,说:“中峰和尚真是古佛,不仅宗通说通,世间法也精详如此。”遂留书一封,嘱了义转交明本,以表渴仰之情及问法之诚意。

   明本为避是非而去,带着海文法师乘船到了镇江,又过起了船居的日子。一日在江面上漂浮,浏览大江之景,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大呼中峰和尚,掉头一看,原来是丹阳教授蒋均。

   蒋均字善秉,号彝庵居士,也是江南名流,前些年常在弁山、雁荡幻住庵听明本说法。这次从金陵回来,不期在船上看见明本,遂上前拜谒。

   蒋均问:“和尚已安住天目山,何故又下山船居

  ”明本将宣政院整理白云宗的事情说了,对蒋均说:“幻住平生不言人过,览书之时,凡涉攻讼毁誉之类也掩卷不阅。这不是幻住好洁,实在是不想生是非分别之见,以养心中和气。如今朝廷整顿白云宗,江南佛教震动,我若与院使举茶于天目山上,天下佛子,特别是白云宗人,会把幻住看成什么人!”

   蒋均说:“和尚心迹,天下谁人不知。和尚迴避此事也是合情合理之举。只是如今和尚年事渐高,不宜长期住在船上,弟子回去,于丹阳仿弁山雁荡另建一庵,迎和尚清修,如何

  ”明本说:“如此也好,居士且去办理,明年春天,幻住定来相投。”

   次年春正月,明本带着海文法师来到丹阳蒋均所建的新庵。蒋均住在丹阳桐村,新庵距桐村尚有三里,明本在外巡视一周,见这庵背负松岗,面对阡陌,可观远山之色,可闻大江之声,心中欢喜,说:“彝庵居士真是有心人,这里恰宜幻住居养。”蒋均说:“和尚欢喜就好,不过还得和尚赐予庵名。”

   往常明本凡有所居,都以幻住名之,这次却说:“这庵就叫大同庵吧。”蒋均问:“称它大同庵是什么意思

  ”

   明本禅师说:“当年石头和尚问庞居士日用之事,庞居士答“日用事无别”。须知语时不是默时,行时不是坐时,安有无别之理。盖因心神颖悟,见越常情,一道虚融,万缘绝待。转归日用,正不待排遣,而“无别”之旨炳然独存,千圣不能掩。所谓大同,如释迦之于灵鹫山,迦叶之于鸡足山,达摩之于熊耳山,懒融之于牛头山。虽其先后千余载,彼此步骤标致各不尽同,但其所归,则是大同。岂只佛祖是这样,这清净法界之性,在天同于天,在人同于人,在物同于物。以至于三教九流的雄唱、诸子百家的玄谈,以及长岗的松风、野田的麦浪、暮云接远山之色、疾雷振大江之声。六户未启,一榻危坐,青灯不夜,古镜无尘,耿耿禅光,照映古今,非动非寂,无自无他,了不知其同而无往不同啊!”

   蒋均听了,赞叹说:“说得太好了,和尚这番话,真是说到弟子心里去了!”

   明本在大同庵内住了一年,蒋均早晚参请,明本详细为之解说,留下了《示彝庵居士》一书,精金美玉,三千余言。

   第二年春天,白云宗之事渐渐平息,狮子院又多次前来迎请,明本于是辞了蒋均,回到天目山。

   回到狮子院,了义对明本说:“师兄日后再不用到别的地方去了,我已为师兄谋了一个好去处。”说着,就带明本禅师在山上东旋西转。明本禅师见山门外峭立的云岗上架了一座栈道,问了义禅师说:“何故设这栈桥

  ”

   了义禅师说:“师兄不知,前年这山门外有一巨樟,因建路时伤了根,因而斜倚在云岗壁上。我想这云岗顶上从来没有人去过,就攀树而上,哪知岗上别有洞天,云泉松石,奇异无比,远胜这西天目诸景。你想,天台山有华顶石桥,庐山有天池绣谷,五台山有清凉石,南岳有祝融峰。我家这东西二天目山,倚空入云,龙飞凤舞,虽气势雄浑,却乏点睛之景。所以我在这里筑了一亭,若师兄垂爱,便可于此揽胜。”

   明本禅师登上一看,果然危壁之后景色独异,松楠参差,怪石嶙岣。清泉涌于岩穴,云雾绕于谷壑,其景既深且藏。心中一动,暗想:“莫非当年和庵主的那个活埋庵就在这里

  ”于是与了义再往里处寻觅,见左面山壁上有一洞穴,仅可容人,里面尚有铛钵。明本说:“是了,这一定是和庵主所居之处。”了义听了,也感慨良深,说:“我居这山三十年,竟不知此老居于此间与先师为邻。”

   明本见那亭虽不大,却古朴淡雅,与这里景色刚好一致,对了义禅师说:“海粟居士当年来天目山,曾作《天目山赋》,中有“下视群峰之立玉,”就叫此亭为立玉亭好了。”了义说:“好个立玉亭,既是师兄命名,又有海粟居士的赋在,这立玉亭必当为我西天目增色。”

   明本说:“山无心求遇于人,道人亦无心求遇于时,大道无名,理所当然。唐时有僧问夹山和尚:“什么是夹山境

  ”夹山和尚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前朝无尽居士问玑禅师:“什么是翠岩境

  ”玑禅师答道:“门近洪崖千尺井,石桥流水绕松间。”二师置丹青于三寸舌端,浓妆淡抹,描写殆尽,古今鲜有不为境所囿的。故此地虽好,还是当回狮子岩。”

   这时有多位日本僧人乃至商人在狮子院参学。唐宋之时,日本僧人多来中国求学。元世祖灭宋后,曾多次发兵攻日,两国关系遂无往来。成宗即位后,罢征日之役,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又派江浙释教总统,普陀山的一山一宁禅师去日本传法通好。后清澄正拙禅师也前往日本传法。明本弟子,日僧古先印元法师亦随之归国辅佐,明本禅师的禅法,遂为僧所仰慕,因而不断有日僧前来天目山参礼。

   仁宗皇帝也曾对宣政院说:“天目山中峰和尚,道德渊深,禅风高古,实在是我朝之福,朕为太子时已赠他为法慧禅师。禅宗一脉,未可让汉人独袭,我朝虽重喇嘛教,也可派遣有智行之蒙古僧人前往问法。”于是宣政院在大都和蒙古,拣择有道高僧,且年岁不大者数人,前往天目山,向明本禅师学习禅法。明本禅师以《别传觉心》及《坐禅箴》开示他们,后来蒙古僧人善达密的理、鸟钵剌室利等都成了明本禅师的得法弟子,加上别不花、脱欢及般剌脱因等权贵作为外护,天目山的禅法,又传于蒙古人中。

   参学的僧人一多,山舟狭小不能广容,明本不得已,方在法堂上接受众人的参请。

   一天,有僧问:“多年来,都有人认为佛教经论之旨与禅宗单传直指之说相同。如《华严经》所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如《法华经》说:“无上佛法,不是思维和认识所能理解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圆觉经》、《楞严经》许多经论中,与禅宗相似之语层出不穷。这样看来,诸佛心印原在经论之中,未必需要达摩东来才会有的。对此,和尚有何高见

  ”

   明本说:“这些都是从理论上表现佛法的根本原则,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若不能通过自己真切的证悟,犹如说食不饱。要知道,不仅佛教经论能证明达摩之禅,哪怕世间粗言细语,以至风声雨滴,未有不与达摩禅相应的。如果不能妙契自心于言象之外,只是将大乘经论中的相似语言记忆在心,这就是古德所说的依他起解,障自悟之门。古德又以金屑入眼为喻,其理甚明,宜深思之,不要自惑。”

  明本环顾大众,又说:“不但经教文字不同于达摩直指之理,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以至于擎叉滚球、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无不是直接了当,用不着你费半点心思去理会,一切现成,与自己也无半点隔碍。你若不能这样在自己身上直下领悟,却在经论的文字中理论中去用功,这就是谓杂毒入心,如油入面。须知此事无你用心处,无你著意处,无你措足处,无你下手处。直须向自己身下挪步,一踏到底,才能相应。”

   又有僧问:“永明寿和尚是法眼宗传人,著《宗镜录》百卷且不论,而其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喻地狱)。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赞扬净土而小看我禅宗,使学人不能无惑。和尚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

   明本禅师说:“禅就是净土,净土就是禅。离开禅哪里去寻净土,离开净土又哪里有禅可寻

  且幻住自小常念阿弥陀佛,至今仍念念不忘。永明和尚之意,在于抨击狂禅一类,并非扬净而抑禅。”

   这样彼问此答,日复一日,人来人往,往来成市,西天目山一时竟有众千人。侍者将明本的对众问答、讲说记录下来,明本禅师略加整理,题为《山房夜话》,分为三卷,都是禅的精髓所在。《山房夜话》历陈中国佛法流传一千多年的许多紧要公案,细说禅与教、禅与儒道并禅宗内各家故事。一经刊行,便风行天下,为修道者必读。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三章 山房夜话知如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