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一章 不居盛名居云水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十一章 不居盛名居云水

   成宗皇帝乃元世祖的孙儿,在位十三年,因能守世祖之成业,被谥为成宗。皇太子早死,成宗无嗣,皇后卜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等谋立镇守河西的安西王为帝。右丞相哈剌哈孙则秘密遣使北迎镇守朔漠的怀宁王海山,南迎海山之弟,居于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王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王子先入大都,与丞相哈剌哈孙和李孟联手,诱捕了安西王阿难答,杀了阿忽台等,奉御玺北迎其兄海山为帝,是为元武宗。武宗即位后,即以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皇太弟),就是以后的仁宗。武帝仁宗,均是成宗皇兄答剌麻八剌的儿子。

   仁宗早年就学于汉大臣李孟,接受儒家思想,对汉人衣冠礼仪十分爱慕,喜交江南名士,对赵孟頫更是爱慕,比为唐之李白,宋之苏轼。蒙古人原本信佛,仁宗当年藩居怀州时,就听说了中峰明本禅师的大名。又曾向赵孟烦打听,赵孟颊更以当今天下第一高僧誉之。因此武宗即位的第二年(公元一三○八年)作为皇太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便在十月间赐明本禅师“法慧禅师”的封号。金册送到西天目山狮子禅院,弄得明本哭笑不得,只好接受。

   且不说那几日山中如何热闹荣耀,明本心中略作计较,便拿定主意,先接受而后回避。但以前的行踪已为他人所知,弁山与雁荡两处幻住庵已不便再去,如今又当到哪里去呢

  

   明本在狮子岩暗思几日,此时了义早已从五台山归来,明本便与他商议,但仍无结果。后来了义忽然想到有一去处,必为人所不知。原来瞿鸿沙已改任两浙漕运使,他的孙儿瞿震发在老家松江府建了一座“报恩忏院”,那里地近海甸,居民稀少。“何不到那里去清静一段时间

  ”明本听了,认为不错,就将院事托付给了义,次日便悄然下山,独自一人,行脚化缘而去。

   松江华亭,是唐代船子德诚禅师隐居之地,明本早想到那里去凭吊遗迹,下山后就想直驱其处。哪知走到余杭县,忽然想起与赵孟頫有约,便又赶到杭州,约他在西湖孤山会面。

  相见之时,明本对赵孟頫苦笑着说:“幻住平生最不愿受人主陶铸,这太子之事,想必是松雪公的美意了。”

  赵孟烦说:“这事却也怪不得弟子,皇太子圣明仁慈,实在是百姓之幸。并且皇太子对我有知遇之恩,他来信问起和尚,弟子只不过是据实而言,并无他意。皇太子礼贤敬德,赐和尚封号也是一番美意,也是和尚德化所感,弟子何吝之有。”

   见赵孟頫如此一说,明本也就罢了,说:“太子既礼贤敬德,松雪公不久必将还京。幻住为避名累,自此之后将远遁江湖,很难与公再见面了。”

   赵孟頫见明本出尘之心甚切,心中不安,说:“和尚因大事因缘出世,何得以一己之名如此遁世呢

  如今天下正有转机,官民都想归心佛法,和尚一走,谁来主持大法

  ”赵孟頫本心想劝他,哪知说出来的竟是责备的话,连说:“弟子罪过,冒犯和尚。”

   哪知明本听了之后,心中反倒一凛,说:“不想松雪公倒比我看得破,非公点破,幻住险些动了妄念,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谢过了。”说罢便向赵孟頫低头合掌,心中顿觉安稳。

   赵孟頫大喜,说:“弟子哪有这般功夫,是和尚福慧自在,随机即转,不知和尚现在想到什么地方去

  ”明本说:“与公会晤后,便往松江瞿府。日后之程,尚未议定。不过幻住行踪,松雪公暂且不要向外人洩露。”

   赵孟頫见明本心意已转,不觉宽慰,说:“和尚是自己拿大主意的人,弟子还能有什么顾虑。和尚既已吩咐,弟子不与外人提起就是了。”两人又说了一番话,明本禅师便告辞而去。

   到了松江,瞿震发见明本不期而至,又惊又喜,急忙唤人收拾一间净室,让明本禅师住下,问道:“不久才听说皇太子赐和尚名号,怎么不在天目山,讯也不传一个,便到了这里

  ”明本笑着说:“我得了皇封,与你何干,你又何必喜;我非皇犯,天下无不可去之处,乍到贵地,你又何必惊慌。”

   瞿震发不知明本心思,不敢多问,只说:“这报恩忏院,是前几年受舍弟之命建成,先帝曾降额以赐,又曾请和尚著文为记。这次和尚法驾临此,可否前往小住

  ”明本说:“当年你来求文,幻住曾问你何为报恩

  今天你仍能答否

  ”

   瞿震发说:“记得记得,和尚当时问时,弟子回答:“恩莫大于君亲,报莫越于圣道。闻西方圣人之禅观,圆悟一心,流摄万行。推而广之,导物指迷,莫不从化。故当弘圣道以报君亲之恩。””

  明本点头,说:“你说得不错,须知秉一心为禅,照万法为观。这个心圆湛虚寂,无所不入。但却观之不可见,言之不可明。观照之时,万法无不明了,心门一开,万法就无影无踪。所以不论天地万物,世间情态,都是因这心意识而有。”瞿震发唯唯连声,这些年来他居家守业,何曾听过明本开示,今天可是喜出望外了。

   明本在瞿府住了一宿,次日对瞿震发说:“烦兄备一只小船,幻住就在松江(今吴淞江苏州河)住一段时间吧。出家之人,住在民家不很方便。”瞿震发领命,便备了一条好船,派了一名船工,载上所需之物,明本禅师便乘着船,在松江上下云游。

   松江与黄浦江相汇,并上接泖湖、定山湖,再向上溯便是太湖了。松江虽已为府治,人口远比嘉兴、苏州为少,而江湖沿岸,则只是芦苇杂树,及水鸟兔狐。虽是如此,却不感荒芜,反有幽深辽远之感。明本心意快然,便嘱船工向泖湖驶去。

  这泖湖不大,约有二三千亩,水平如镜,波浪不起。明本见这里正好藏身,嘱船工在此落篙,便长住下来。早观日出,午观鱼游,夜观星行,真有说不尽的空寥与自在。

  明本虽在松江一带驾船漂浮,领受宇宙天地间澄寂浩大之气,同时也将历代佛法高僧迁变行化之事一一回顾,心想:“佛法东来,魏晋不同于两汉,隋唐又不同于六朝。自六祖时禅宗大兴,两宋又不同于残唐五代,临安时又别于汴梁。今蒙古人入主中原,虽崇信佛法,但敬的是西蕃喇嘛密乘,对我汉地佛法,却未必恭维。这也难怪,魏晋以后,北人只重僧德而无心于义理,非特行异能不足以折服之。”想到这里,不觉对高峰和尚感佩不已:“唯我先师,早已洞明此理,所以坚卧山中三十年,影迹不入尘市,足以为汉僧增光,也为前朝革弊。”此时明本禅师心中已有了主意。

  明本在松江船上住了一年,次年立春,便辞谢了瞿震发,又乘舟逆松江,入运河。到了苏州,明本却不下船,只管顺着运河北上,虽过常州、丹阳、镇江也不停留,将船驶入大江。进入大江,明本嘱船工逆江而行,想寻一静处靠泊。眼看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徵县)地界,明本禅师见此处还僻静,便嘱船工在北岸泊了下来。真州西接金陵,东望扬州与镇江,虽在大江之上,却非客汇之地,故有山水之胜,却无人扰之忧。明本禅师心想:“那泖湖乃静相,大江乃动相,这一动一静之间,只有我心知晓。”

  春往夏来,明本禅师就在这真州江面,住了四五个月,心有所感,赋诗云:

  

  水光沉碧驾船时,疑是登天不用梯。

  鱼影暗随篷影动,雁声遥与橹声齐。

  几回待月停梅北,或只和烟系柳西。

  万里任教湖海阔,放行收住不曾迷。

  

  吟完此诗,意犹未尽,又低吟起来,一共吟成十首,取笔录好,名之为“船居”。

  看看端午已过,明本禅师念及赵孟頫,他已在江上与客船交谈时得知,太子向皇上奏请,赵孟頫将受诏入京,任侍读学士兼中奉大夫。而冯子振也授了待制之职,不日将入京供职。于是明本禅师便驾船南下,直向苏州。

   到了苏州,又知赵孟頫已回到湖州故居安排北上之事,遂又乘船渡太湖,前往湖州。此时冯子振也在赵府,赵冯二人见明本禅师翩然来访,喜出望外,急忙上前请安。

   冯子振说:“还是和尚快活,这一年来,不知藏锡何处

  ”明本说:“幻住行踪,松雪公早已知悉,只是在松江、真州二处,以船为居,效船子故事。”冯子振说:“和尚效船子和尚故事,当是垂丝千尺,意在深潭,不知约得何物

  ”明本禅师说:“一物也未,还说什么钩钓。不过近有船居诗十首,还望二公一览。”说毕,便把诗册从囊中取出。

   赵孟頫接过,与冯子振展开一看,说:“和尚胸怀淡泊,可谓江上之寒山拾得,虽孟浩然出世,也不能有此境界。”

   冯子振说:“如其中:“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再如:“千里溪山随指顾,一川风月任逢迎”、“鱼影暗随篷影动,雁声遥与橹声齐”等,非心志与山水融为一体者,怎能道出

  近年子振耽于小令与曲子,于这种诗境反而生疏了。”

   赵孟頫说:“和尚以山水妙说佛法,以清淡劝化人生,孟頫如饮甘露。今当一一恭录出来,并刻碑于市,让世人洗心,也是一桩功德。”冯子振说:“松雪公诚敬佛法,小弟有所不及。从今之后依和尚之教,潜心净虑,将积年疏狂之气收拾起来,方不负和尚多番开示。”

   明本说:“海粟兄与松雪公,俱为当今人杰,何必过谦。不知行程定于何时

  ”冯子振说:“当今皇上实无人君之相,即位不久,即斥贤任亲,滥加封赐。枢密院何等机要,历朝不过数名大臣供职,今皇上竟接至三十二人。龙多不治水,何况这三十二人皆纨绔之亲贵,怎能谋筹军国大计

  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冗员将及千人。国用亏空大半,宗室诸王,无不虎视眈眈,不知何日酿出大变。故弟子与松雪公计议,暂且称病不赴。”

   明本说:“这两年幻住远匿荒江,不知世事,年初见松江无人之处流民渐多,尚不知缘由,既是如此,二公不去也好。” 赵孟頫痛心地说:“今上承袭大宝不过两年,天灾频仍,徭税繁多,仅江浙一省,流民已达一百三十万人。脱欢…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一章 不居盛名居云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