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章 狮子院内禅意浓▪P2

  ..续本文上一页

   明本与他同年,见他仅四十三岁即要西去,不免心中伤悲,加上自己这次回山,原本就想住上几年,于是点头说:“都是明本不好,这十年劳累师兄了。师兄且好好将养,万勿在意,明本答应师兄就是。”

   明初见明本应允,心里一宽,说:“让我沐浴、剪发,今夜就走。”明本见他执意要去,劝他不住,只好叫人服侍明初禅师沐浴剪发。晚上,明本留在明初室内为他送行。正当子时,明初说:“师兄保重,我走了。”说罢便安然而逝。明本见他已去,命人将明初放入龛内,在狮子院布好道场,又命众僧诵经七日,并派人前往大觉禅寺向祖雍报讯。

  第七日,东西二天目山两处道场一起发布,钟鼓齐鸣。明本上得殿来,为之祭道:“我与师兄是师门同胞手足,在先师座下幸闻大道。原应携手共唱菩提,弘大狮子禅院。哪知师兄正值壮年,就撒手西归。当年学道情境,如今尚历历在目。世道艰辛,传法不易,师兄一去,怎不叫人心酸。明本这里为师兄烧一炷香,点一盅茶,望师兄受用。”

  狮子院内众僧知他兄弟修行不易,情意深绵,听到这里,不觉落泪。还是了义上前说:“师兄节哀,狮子院不可一日无主,须养好身子主持大事。”

   明本说:“师父座下众兄弟,哪一位不可领袖丛林

  你们处处让我,我心何忍。师兄若愿出山,我定当为师兄觅一上好住处。”

   了义说:“你我心迹,彼此皆知,师兄无须多说。师父将这天大的担子放在你的肩上,岂是我等担得起的。不过来日方长,师兄在这里好住,待明初师兄法事了毕,我也当去五台山瞻礼。”明本说:“师兄原应该出去走走,又何待今日才说。”

  法事了毕,明本待明初火化后,将其舍利盛入瓶内,在高峰塔侧为明初禅师另建一塔。并修书报与杭州行宣政院,择定冬至日升座。次日,了义向明本禅师辞行,明本禅师书偈赠行:

  

  阿爷门户尽欹倾,举眼谁人不动情。

  十字街头伸化手,也须还我老师兄。

  

   却说脱欢丞相知悉明本禅师将领狮子院事,心中欢欣,命行宣政院及各衙门做好匾额,待冬至日到,便亲自送上天目山。

   冬至那天乃一阳初复,地气升腾之日,脱欢不顾有了年杞,带着众官上了西天目山,诸山丛林前来贺喜观光的约有千人,加之余杭县民得知活菩萨升座,竟有万人前来观瞻,把这狮子禅院,围了个水洩不通。

   辰时刚到,狮子院钟鼓齐鸣,螺号劲吹。明本在众僧的簇拥下,身着袈裟,缓缓步入大殿,向佛祖礼拜毕,方拈香入座,受四方礼贺,然后说:

   “既已入座,岂能无言。若能不昧于因,必然不昧于果,所持的志愿若切,所作所为也必然不虚。所以我佛说:三世如来,咸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

  乃是勘破生死根尘的利刃。佛祖谛观三千大千微尘世界,无量众生无一刹那而不受生,无一刹那而不变灭,浩浩乎不可以数计。何况妄情起灭,刹那不住,生死之理,岂是小事

  因此佛祖慈悲,于大寂定中,随其迷妄而转*轮,依处依缘而多立名字,谓之华严、法华,谓之圆觉、楞严,乃至菩提、涅槃、真如、般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都是依此心而建立,名虽异而体常同。名异,故能以种种方便,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体同,则能会归于大道。必待众生见道开悟,出离生死苦海而后已。

   尘沙可数,而生死莫知其数量;沧海可饮,而生死莫知其边涯。当知无量劫来为生死流转,至于今生,于苦于乐,以升以沉,谁能知道为什么呢

  以迷妄所蔽不自觉知,只凭感受认识,以为今日方从头起,当知未来浩无边际。推其所因,皆非天命,亦非人事,一切皆由迷妄所致。所以,须趁今日身强力壮,提起个无义味的话头,猛奋精神,一踏到底。到那时,说有生死也得,说无生死也得。回古风于刹那,播玄机于当念。如壮士屈臂,狮子奋行,岂小根劣器者所能比拟!”

   众人听了,无不感叹。脱欢对众官说道:“这生死二字,倒须仔细参详。老夫不敢奢望成佛作祖,自信平生尚能广积善因,不至坠入恶道。我朝之兴,原由征伐,数十年来杀戮甚多,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今天下升平,望各位居于政事,宽以养民,俭以奉己,自然福泽延绵。”众官闻说,皆称领命。

   自此之后,明本在狮子禅院早晚课僧,广说法要,四方僧众,纷沓而至。

   却说狮子禅院近日来了一僧,是东海日本国人,法名印元,字古先。这印元法师是日本相州藤氏之子,藤氏为日本贵族。印元法师少时便喜好佛法,曾自己刻木为佛陀像,十三岁时出家,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印元法师在日本时遍参诸师,却无所证,于是感慨说:“中华乃佛法渊薮,不到中华参访,怎能进入佛法堂奥。”于是乘商船来到台州,先在天台山华严顶上,参礼无见先睹禅师。

   无见禅师与印元法师略作交谈,便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可速往余杭西天目山,中峰和尚如今现在说法,定能解开你的疑惑,他才是你的导师。”印元法师拜别了无见禅师,又急急赶到西天目山。

   在高峰塔旁的小庵内,印元法师礼拜了明本和尚,立即说:“弟子跨东海,绝鲸波,涉险万里,前来求法,望和尚不吝赐教。”

   明本说:“既是异域远来求法,我就留你住下,先在这庵内暂充侍者。”明本见印元法师乃可造之才,有心度他,便将他留在身边。

  明本自领狮子院以来,每日酬答诸方参请,看得印元法师眼花缭乱,不觉就是一年。一天,明本禅师问他:“如果有人问你佛法,你怎么回答

  ”印元法师说:“那得看来人是问教还是问禅,问教就用教义答,问禅就用禅答。”

  明本又问:“什么是教

  ”印元法师说:“三十七道品并六度波罗蜜。”明本又问:“什么是禅?”印元法师说:“小则四禅八定,大则不立文字。”明本呵斥说:“如果像你这样接人,下地狱有份,谈什么佛法禅法。”印元法师听了,不觉身上汗出。

  以后明本多次询问他,他开口即错,立遭呵斥。一次,印元法师对明本说:“弟子见和尚接人,漫不经心,毫不思议。为什么弟子深思熟虑,又本于圣典,反而有种种不是

  ”

  明本见他恳切,于是说道:“我见你参禅用功,以至于饮食皆废,今天给你一个方便。须知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虽是不易驱斥;涅槃之悟,亦如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头烂额,唯存于不退的这一转念之中,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合。或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弥勒,倾出佛法如四大海水入你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之事。”

   印元法师闻教之后,便把从前种种见解尽数放下,只在一念上勇猛精进。一日突然有所省悟,对明本说:“弟子撞入银山铁壁之中去了。”明本说:“既已入银山铁壁,还来这里做什么!”印元法师于言下大悟。

   后来清拙正澄禅师准备到日本南禅寺传法,邀印元禅师同去相助。印元禅师就和他同归日本,广建中峰禅师法幢,以致有众多日本僧人渡海来天目山,向明本禅师参学。

   却说千岩元长在脱欢相府内受明本之教后,在灵隐危坐三年,胁不至席,苦参无字公案。一天因事前往望亭,听见树上雀声叽喳,猛地有省。于是赶到天目山,向明本陈述己见。

   明本见元长兴冲冲地赶来,知他已有好事,但却不露声色地问道:“这三年你干什么去

  ”元长说:“承蒙和尚赐参无字话头,今原物奉还。”明本说:“你且将那物呈上来,幻住也好收藏。”

   元长禅师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个说法。明本于是呵斥道:“你尚障碍在,莫思议对答了,还是到参堂去继续参究吧。”

   元长愤然退下,住在狮子禅院的禅堂里,三天三夜端坐不起,发誓说:“如不能透彻,绝不起坐。”第三天夜里,元长兀自在苦参那个“无”字,此时月明星稀,万籁俱静。那个“无”字互在元长心中,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他也不管许多,心中只有一个“无”。也是元长禅师因缘已熟,几只老鼠悄然而来,在禅堂里寻食。山中多鼠,所以寺里亦养猫来避鼠。这时猫不知到哪里去了,那老鼠东寻西觅,竟在猫碗里吃起食来。不久,猫回到禅室,老鼠惊慌逃窜,却将猫碗挤落地上,“噹”地一声,将元长禅师惊出一身冷汗,回过神来,想重参那个“无”字,哪知这个“无”字竟已粉碎,不知落往何方何处去了。当下感到如蝉蜕于污浊之间,浮游于玄冥之中,天上地下,俱清朗光明。于是端坐待明。

   第二天,元长一大早便上了狮子岩,对明本说:“和尚,这次弟子终于了手。”明本说:“哪里可以自以为是,我且问你,赵州和尚何故说无

  ”元长说:“鼠吃猫饭。”明本禅师说:“不是不是,你不可胡说乱道。”元长说:“饭碗都打碎了,哪会胡说。”明本又问他:“破后又怎样

  ”元长说:“碎土方好烧砖。” 明本见他这次真的悟了,笑着说:“善自护念,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元长得到明本印证后,就隐居在杭州天龙山的西庵。后来曾为神龙说法,于是声播丛林。诸方迎他出世不得,脱欢丞相也强他出山不得。直到后来明本圆寂数年之后,方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市)伏龙山出世说法。日后临济宗主流,即因元长禅师而下传,故明本可谓传法得人。

   再说苏州幻住庵并没有因为明本离去而废弃,绝际上人秉承明本的意旨,在这里接待五湖四海的客人。见有根器佳的,便荐送到西天目山。而云南普福、普元、普通等禅师,则自上西天目山请益。

   一日,普福对明本说:“和尚,弟子等参禅已久,听着也能懂,要说也能说。但独自无人之时,扪心自问,却茫然不知著处,这是什么原因

  ”明本说:“此事须是上根利器,提起便行,虽然快捷,无奈已涉途程,若更迟疑观望,又岂能成器。如今参学者的弊病,在急于理会禅。要知道,禅绝无容你“理会”的道理。若说禅可理会,就是谤禅。如麻三斤、柏树子、须弥山、云门顾、赵州无,虽一一透得,也不过是解会,而决非真正的悟。如果未经妙悟,纵使解语如尘沙,说法如泉涌,都是意识分别,与禅无关。”

   停了停,明本又说:“近代宗师,为人涉猎见闻太多,所以不能纯一。若是幻住则不然,你们如果真的想超生越死,只需把这无意味的话头放在口头,如吞栗棘蓬,又如中毒药相似。若能此性命,废寝忘食,大死一回,突然咬破,方有少分相应。功夫只能如此去做,幻住也只会这段手艺,早已多次反复道明。你们必须屏弃万虑,纵有妙法胜此万倍,也不要旁顾。这样用功,过上一段日子,岂有不成就的道理!幻住此法屡试屡验,你们不必疑惑。”

   普福禅师说:“原来是弟子根性愚劣,虽尊信和尚,却难信这参话头功夫,以为和尚还有不传之妙法,因此妄想丛生,功用不力。从今天起,自当老老实实将这话头苦参下去。”

   不久,普福三人均已破参,明本为他们助喜。普福说:“弟子等原为六诏之众求法而来,且玄鉴师兄早已亡故,今天既已得到和尚无上法门,正应返回云南,传播大法,以答谢师父的恩典。”

  临行之时,普福等又请明本的画像,说:“望和尚赐与法相,好让六诏大众瞻礼。”当时赵孟頫已绘有明本坐像百帧分赠同学,还绘了不少送上狮子禅院。明本从中取出一帧,并在上面写了一首偈颂:

  无慧亦无福,口里水漉漉。

  要开幻住法门,且不受人约束。

  海天万里白云横,只此是他真面目。

   普福等禅师奉明本画像南归,至中庆城(今昆明市),四众弟子跪迎入城之时,异光从画中腾腾而起,直上云霄,引得万众仰观。有此灵异,云南人士更是竭诚倾信,把明本奉为禅宗的南诏第一祖。

  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一三○八年),直翁在山上坐化。明本禅师与直翁相交最厚,亲为操办法事,后来还写了一篇“旅泊室记”以示怀念。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章 狮子院内禅意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