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

  且说明本知瞿鸿沙必来邀他回东天目大觉禅寺,故带着惟则,收好行装,即日便买舟而去,顺着运河,不多日便到镇江。

   长江流到京口,已快入海,江岸比武昌、金陵更阔若干。舟行到此,水天一色,群鸥追逐,使人心胸不觉开阔了许多。明本立在船头,江风吹拂,僧袍随之鼓荡。面对夕阳,如同一幅图画。惟则看着长江,又看看明本,不觉呆了。说:“师父,当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也不过是如此情境。”

   明本说:“为师怎敢与祖师相比。不过当年有僧问马祖大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大师说:“即今是什么意

  ”那僧当下有省。因此祖师机用,从不离开此时之当下,生生灭灭,万事万法无不在此当下之念中沉浮。”

   惟则听了,感慨地说:“师父说法,言言中的,既不落于窠臼,也不是漫无边际。如果不是识得真,见得明,怎能到此地步

  ”

  明本说:“你如此夸我,想必你也是如此了。”说罢,师徒二人相视而笑。

   看着天色将晚,舟子将船靠在北固山下,惟则问道:“师父,到了镇江,是择地筑庵而居,还是再去其他地方

  ”明本说:“戊戌年结庐弁山,只居住了一年。庚子岁结庵雁荡,也只住了三年。既来之,而不能安之,只能让人白白失望。以后我们就以舟为居,少去搅扰他人,岂不自由自在!”

   惟则一听,不由得赞叹说:“师父行事,确实让人莫测。高峰师翁的死关,已令天下之人仰首。如今师父以船为居,浮游于天下,定会为后人留下不少佳话。”明本说:“我怎敢比高峰先师,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各遂其志罢了。”

   自此之后,明本即以舟为庵,往来于长江上下,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他的行踪,只有雁荡幻住庵诸僧及陆学究知道他的消息。

   镇江名胜不少,城东有北固山,江中东有焦山,西有金山,相距不过四五里。次日早晨,明本禅师令舟子摇着小船,先向焦山行了一周。明本指着北固山对惟则说:“这是镇江名胜,梁武帝曾登此山,说它可为京口壮观。前朝韩世忠曾在这里大败金兀术,辛稼轩词云:“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在江中遥望北固山,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此时江雾尚在,为北固山蒙上一层轻纱,既可让人观瞻,却又朦胧迷茫。

   明本又指着焦山对惟则说:“此山孤悬江中,南朝时便为名刹,给人的感触却与北固山大不相同。北固山有英雄气,但杀气也重,怎如这焦山如世外桃源一般。前朝竹庵(士珪)和尚有诗:“孤唤江心浪拨天,渔翁来看钓鱼船。烟蓑雨笠浑无用,收拾丝纶伸脚眠。”人如果真的能把名利二字看破,不论在家出家,都是一般地自在。”说到这里,余放牛的身影便浮在明本心头。

   惟则当然不知道师父心中在想什么,不过这两年来追随明本禅师,得到不少教益。想去年冬天,曾多次向明本参请,明本禅师却说:“幻住一生参禅不得开悟。”遂心中大疑,后来明师施以本分钳鎚,终于令他开悟,他才明白“不得开悟”的意旨,自那以后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明本。这时听到明本这番开示,不由赞叹说:“师父与师翁的风范乃本分自然流露,非矫饰强勉可得,弟子他日也当如是,让天目山风骨永垂于世!”以后惟则声名鹊起,累辞名延请,遁迹于江湖,晚年方创苏州狮子林开山,成了明本之后的又一位大师,不负今日之言。

   明本师徒在这京口江上,不觉就飘荡三月有余。此时秋风渐起,鸿雁南飞,明本却毫无归意。

   一天,明本禅师放船于金山之侧(金山原在大江之中,到清代时方因淤积与南岸相连),见寺中放出一船,两船相近,方见是一中年僧人独自驾舟。明本心想:“我在此放舟之日,从未见有僧人操舟,看这舟平稳疾迅,操舟之技却是了得。”

   那船迳直向明本禅师的船靠来,明本也不避他,立在船上合十道:“法师操船如此潇洒,好手艺,好手艺。”那僧说:“这几天听寺里的香客说,京口江面有两个僧人,数月以船为居,敢问上人居何方宝刹

  ”

   明本说:“僧名幻住,四海为家,却没有什麽宝刹可居。敢问师号上下

  ”那僧一听,嘴里“啊呀”一声,说:“原来是中峰和尚,既到京口,何不入金山寺里坐坐,也好让全寺僧人得闻法味。”

  明本说:“贵寺高明甚多,幻住哪敢前去弄舌。”

   金山寺原有来头,唐时裴头陀入山结茅筑庵,翻土整地时,见地中藏有一窖黄金。裴头陀视之如粪土,不拾不取。官府听说此事,奏明朝廷,朝廷下敕建金山寺。建寺时又得到了梁武帝时的金山寺碑,声名因此更高。宋代佛印了远禅师住锡于金山寺时,苏东坡常入寺问法,寺中尚有东坡玉带为镇山之宝。关于金山寺的佳话极多,其中尤以《白蛇传》特别著名。

   只听那金山寺僧说:“小僧非金山寺住持,在和尚面前,敢称什么上下。”说话间,两船业已靠近,那僧一跃过来,将己船之索拴在明本禅师船桩之上,然后向明本禅师顶礼,说:“金山寺僧慧松,给和尚顶礼。”

   明本说:“原来是松上人,幻住这里原无许多规矩,以后都免了吧。”惟则送上茶来,二僧便在船上坐下,叙起话来。

   慧松上人说:“我这金山,历代倒是出了不少祖师,前朝也有不少人物。只是这些年来丛林不振,僧人虽是不少,但大多为粥饭僧。我今年四十来岁了,虽粗习经论,也曾参禅,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今天有幸遇到和尚,万望慈悲垂示。”

   明本见他姿态出尘,毫无俗气,更喜他这一手操船之技,便率直地说:“既然上人如此谦光,幻住就将一己之见豁出——

  “这个道理,如同松直棘曲,鹤白乌黑一样,原无须费心去证明。若费尽心机去证明,无疑是画蛇添足,离当下感知十万八千里了。有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说:“我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赵州的话,使人当体更无藏覆之处,更须用什么言语来论证

  用聪敏去解,解不得;用事例去附会,附会不得;用道理去论证,又论证不得。必须是自己三寸命根子直地爆开,断绝知解,忘其能所,自然步步超越,凡所作为,无不是道。如果未到这纯熟田地,未免十二时中,尘意识内,常有二人作主。有一人思念生死无常,要了办道业;有一人放世间顺逆爱憎不下,故沉溺其中。若此二人在心中争执不下,纵是佛祖前来亲授大法,这法也施不下去。蹉跎岁月,心志便渐渐退屈了。江湖丛林之中,此辈比比皆是。所以先师高峰和尚常教学人不起第二念,久久自然相应。

   且说唤什么叫作第二念

  如在白目青天大开双眼,于公案上靠不牢,把不住,于辗转移念上,于世间身心情识上,瞥生一念,哪怕仅如芥子一样小,也是第二念!此念一起,便与百千万亿无穷生死交接。所以今日学道之人,于生死无常,应当有一种一气透出、决不迁延岁月的果敢。所以德山老和尚云:“毫釐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此处紧要,还望上人自己去细细体察。”

   慧松上人听到这里,早已是冷汗透身,对明本禅师施了一礼,说:“和尚高明,确实是彻法源底,洞悉修道之要。我有幸得此教,病根已除,正好奋此一念,横扫万法。”于是与明本禅师同船,在京口江上匿迹。

  不觉已到次年三月,明本心上挂念天目大觉禅院的事,估算祖雍朝五台山当应返回,于是对慧松说:“谢上人相伴数月,幻住要回到苏州了些家事,日后有缘,再续嘉会。”慧松说:“能够结识和尚,是我三生之幸,受益颇多,日后定要上天目山礼拜。”两下别过,明本便驱舟顺运河南下。

   回到雁荡幻住庵,绝际上人、陆学究等见明本归来,心中大喜,立即叫人打扫主庵,让明本师徒住下。

   明本问:“我那布衲师兄返回没有

  ”绝际上人说:“布衲和尚至今尚未返回,不过此人诚信,加之与和尚约定,应该不会拖到明年。”明本说:“我那师兄有气,但却善于化气,现在如果不回来,当在五台坐夏之后方得返回了。”

   此时已近坐夏之期,绝际、灵叟、明叟等早已将坐夏事务安排好了,说:”和尚既已归来,今年坐夏,还请主持大法。”明本说:“好,幻住幻来幻去,就在此演些幻人幻语吧。”

  绝际上人想起一件事,对明本说:“和尚离开之后,云南来了三位法师,经论极好,一直候在这里死守,要听和尚开示哩。”

   一听到是云南来的,明本禅师立即想到玄鉴法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日一早,幻住即去请他。”

  第二日清晨,绝际上人领着普福、普元、普通三位云南法师,前来叩见。

  明本问:“玄鉴法师如今安乐否

  前些年还有书来,这两年怎么不闻音讯了

  ”普福法师说:“弟子等正想向和尚禀报,玄鉴和尚已于去年圆寂。”明本诧异说:“怎么,去年玄鉴法师才三十七岁,正当得力,如何就走了

  ”说罢扼腕叹息。

   普福法师说:“玄鉴和尚自回云南演示大法,六诏景仰,僧俗礼敬,奉和尚为云南禅宗始祖,大开法门。也是世缘了毕,证得正果。临行前嘱我等务必早入中原,到和尚这里求法。”

   明本感触地说:“禅宗之法,今已东被日本,西传吐蕃,南尽安南,北流大漠。唯云南一方,方想藉玄鉴开张,谁知竟然早去。好,你们且在这里留下,如有所问,幻住当一一为诸位剖析。”普福、普元、普通法师三人听了,心中非常欢喜。

   明本据坐,良久方说:“《楞严经》云:“狂性未歇,歇即菩提。”《华严经》云:“了知卢舍那,自性无所有。”此是如来禅,虽达摩直指,未必如此深切著明。但学佛法之人,往往只是读了便休。古今祖师,都要求学人能这样直下领会,还怕不能悟入么!过去有…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