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P2

  ..续本文上一页僧问玄沙(师备)禅师:“学人刚入丛林,请师指个入处。”玄沙禅师说:“还听到这溪水声么

  ”那僧说:“听到了。”玄沙禅师说:“就从这里入!”那僧当下领悟。此不是痛快的领略又是什么?如果狂心不能自歇,纵是我佛如来具百千万亿种莫测的神变,以至旋乾转坤,碎山竭海,都不能使众生的狂心有须臾的休歇。此事如果不是当人自肯休,自肯歇,自肯超越,自肯照了,虽有那佛性,却是历经万劫也不得归家稳坐。”说到这里,明本禅师闭目不语。

   普福等法师听闻,悲泣伏地,说:“弟子等研习经论多年,从未如此用心。现在听了和尚开示,如睹青天,日后一定照和尚所说用功,方不负今日因缘。”从此,这云南三比丘朝夕参请,俱有悟入,把明本看作如活佛一般。

   却说明本回到雁荡幻住庵的消息,早由陆学究带到杭州,赵孟頫与冯子振得闻,立即相约而来。见面之后,冯子振说:“弟子已将和尚那梅花诗一一恭书在此,和尚若能认可,弟子便可勒石刻碑。”说罢,便把所书的诗册呈上。

   明本打开一看,说:“海粟居士豪侠,历来好用行草,今日怎么用楷书来抄写

  ”子振说:“子振生性疏野,血脉散乱,听了和尚的开示,已觉悟其非。为和尚操笔,自当凝心滤志,恭敬写出,所以用楷书,不敢用行草。”说罢,望了赵孟頫一眼,却笑出声来。

   赵孟頫对明本说:“海粟兄自聆教以后,心悦诚服,礼佛更勤。他是福禄中人,生性天真直率,哪像孟頫心志委屈,我真羡慕他哩。”明本说:“这六十首梅花诗暂且不要勒石,待幻住他日圆满百首之后再烦手笔不迟。”于是彼此说些闲话。

   赵孟頫想起一事,对明本说:“脱欢丞相对和尚极是礼敬,说要在杭州办万僧斋,一定要和尚前来主席。”明本说:”这脱欢丞相在我江浙,倒知礼敬贤能,宽徭减税,民始得安。若说江北诸省,情形便不敢恭维了。冲他这分功德,幻住倒是允他,不过应在明年,今年幻住当回天目山一住,好为先师扫塔。”

   赵孟頫说:“和尚离开天目山,如今已八个春秋,自然应当回去为高峰和尚扫塔。不过如果回到天目,鸿沙又要恳留和尚,那时又该怎么办

  ”陆学究说:“这倒不会,上次鸿沙已与布衲和尚和好,并立誓不问大觉寺寺务。如今了义和尚权摄大觉已快一年,东西二天目山倒也平静得很。”

   明本倒是不放心赵孟頫,问道:“松雪公近候如何

  ”赵孟頫正想讨教,见明本反先问他,心中感动,说:“孟頫幼习儒业,中好佛道,只是如今还不能明白圣人之学与佛法能否会通。历朝大儒崇敬佛法者多,但程朱为什么斥佛法为异端

  ”

  明本说:“松雪公此问,也是儒佛两家未解的公案,幻住将竭其所能,为松雪公说个一二。他日定当手书奉上,以不负今日之问。”

  说到这里,冯子振说:“对于二程朱熹道学诸公,子振虽然礼敬,却不敢恭维。我平生最重二人,一为东坡翁,一为稼轩翁,一者胸能包容,飘逸不群;一者勃郁英发,仗剑横秋。大丈夫在世,虽不敢如和尚那样为人天之师,也当如此二翁,快吐胸中之气。”明本笑着说:”海粟兄倒是快人快语,松雪公有友如此,又有何忧。不过须知为道日损,我有一偈,今赠与海栗。”说毕,便与子振:

  

  功夫未到方圆处,几度凭栏特地愁。

  今日是三明日四,雪霜容易上人头。

  

   子振称谢礼拜,赵孟頫见天色不早,还要赶回杭州,于是与明本禅师拜别。到庵中,明本心想:“这松雪公乃前朝贵胄,今日屈身外族,虽生性淡和,却有暗伤之绪。若不为他化解,郁郁成疾,岂不唐少李杜,宋少苏黄了么。且他幼习孔孟,惯于程朱之说,还是效法黄龙和尚对濂溪(周敦颐),灵源和尚对伊川(程颐)吧。”于是提起笔来,写了一篇《防情復性》书,以答赵孟頫。书中以南宋初年大慧宗杲禅师答张九成性命《中庸》之问为题纲,配合佛教禅宗相应的见地,详为阐说。

  赵孟頫收书阅后,感慨地说:“我虽自幼喜好《中庸》,却从来没有这样深思过,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宏论。中峰和尚真是菩萨应世。”

   眼看坐夏已毕,西风渐起,临近中秋,布衲祖雍终于翩翩而至。明本高兴地问道:“师兄此去一年,此时如何

  ”祖雍说:“谢师兄成全,得往五台朝圣。不过北方山水,哪有天目山秀丽。五台虽好,如今却是番僧居多,加之蒙古色目皆小视我汉人,一般人很难忍受。不过,我在那倒是心平气和,颐养不少。”

   明本闻后,也为他感到欢喜,说:“佛法平等,众生平等,原无高下。汉人呼他们为鞑子,他们视汉人为南蛮,相视如同吴越。你我出家之人,岂能有这等心胸

  当用菩萨大慈大悲之心化解。师兄能屈尊忍辱,仅此一条,也就是亲见文殊菩萨了。”

   绝际、灵叟、明叟禅师及陆学究见祖雍归来,都很欢喜,说:“祖雍禅师远道辛苦,且歇上几日,再回天目山不迟。”那祖雍却瞪着眼睛说:“我并未说要回天目山,你们要赶我走么

  ”绝际等人自知失言,忙说:“我等哪里敢赶雍师兄走,这庵是你师兄作主,你们是同胞手足,哪有我们说话的分。”明本笑着说:“无妨,我这师兄却从不撒野,今就在我庵内一宿,明早我陪师兄回天目。”

   祖雍见明本禅师愿与他同回天目,心中大喜,说:”你若不回去,狮子院与大觉院两处反不如幻住庵风光,小心师父不饶你。”此话虽出自无心,但明本禅师心里却暗地一惊,想道:“若天目山道场不能宏大,将来我有何面去见师父!”于是一宿之后,便带着惟则,与祖雍向天目山而去。

  回到大觉禅寺,却见气象一新。了义等僧见明本与祖雍归来,都大感欢喜,说“二位师兄恰好归来,甚好甚好,这昭明太子殿刚好修复完毕,正等二位师兄回来开光哩。”

   原来,这大觉寺之址,是梁昭明太子分疏《金刚经》之处,历代都在此建有太子殿。了义权摄大觉寺务,见太子殿颓朽,遂去信与瞿鸿沙商议重建。瞿鸿沙说:“老夫已明言不干预寺务,禅师自己办理好了,如果需用银两,可派人来取。”于是先送白银百两,让来人带回大觉。大觉寺原有积蓄,加上这百两银子,只一年,便把太子殿建得金碧辉煌。

   明本说:“梁武帝父子实大有功于我佛教。昭明太子仁厚灵秀,又首弘《金刚经》,这段功德足享千秋。何况由他所编的《昭明太子文选》,把汉魏晋宋诸多贤达的文章收录在里面,后人方得睹其风采。可惜天不假寿,英年而逝。虽然这样,能有庙享祀如昭明太子者又有几人

  ”众人听了这话,无不赞同。次日太子殿开光,明本为之手书四轴,赞曰:

  院立昭明额,令人忆有梁。与其行过越,何似守平常。

  心华开佛屋,道韵启禅房。不上东天目,难教物我忘。

  昭即明之体,明时不昧昭。理于言外得,悟向坐中消。

  远忆麻充腹,翻思石坠腰。流光毋把玩,生死不相饶。

  西峰高崒嵂,东殿更巍峨。乳鹿趴岩穴,花禽啄薜萝。

  绕栏霜竹老,缘砌雨苔多。未肯忘心境,区区拟若何

  

  道心昭且明,安用苦论评。枯坐无闲日,冻居绝异情。

  云粘断石疏,树倚危屏晴。到东天目顶,前尘分外清。

   祖雍、了义见明本不仅归来,而且还为大觉寺写轴增辉,心中更是欢喜。那山上的僧众也久盼明本归来,因此个个上前请安问法,明本说:“布衲师兄既已归来,丈室有主,我却不须唠叨了。现在我与了义师兄回西天目为师父扫塔,日后如果有事,布衲师兄尽管吩咐便是。”

  祖雍见明本归来,心中快然,说:“与师父扫塔乃是大事,师兄尽管前去,不要为这里操心。如果有难以决断之事,我再向师兄请教不迟。”明本见祖雍仪态一新,心中宽慰,当下告别,带着惟则禅师,与了义一起回到西天目山。

   回到狮子禅院,明初早已带着全寺僧众在三门外迎候,见明本归来,明初笑着说:“当年药山老和尚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师兄遨游青天多年,如今也该回到瓶里来歇歇了。”明本说:”功夫无一日可废,念头无一日可懈。师父当年之训,如今犹在耳边,我哪里敢逍遥。虽是这样,还是师兄操持祖庭辛苦。”

  明初说:“你我师兄不必客气,你是大鹏,自当有九万里之举;我乃燕雀,宜于这蓬蒿之间。”明本说:“你说不必客气,怎么却是如此的客气。”

   既已归来,明本顾不得歇息,备好香烛,带着惟则便上了狮子岩。在高峰和尚塔前,明本默默祝祷:“师父,弟子明本今天回来看您老人家了。您的徒孙惟则,也来看您老人家了。”惟则久闻高峰和尚与死关之名,响往已久,刚上了狮子岩,早已点燃香烛,在塔前礼拜起来。

  祝祷之后,明本与惟则用扫习帚将塔上的浮尘扫去,便在塔边坐了下来。明初说:“师兄,回院去吧,这岩上风大,且中秋已过,不要着凉了。”明本说:“我已离开师父八年,虽念念不忘,但今天须伴师父一夜。”明初知他心情,也不强他,就任他二人坐在塔边,下去带了两件袍子让他俩披上。

   哪知明本在塔边守了一夜,第二日却不见下去,明初只好上来,说:“师兄已辛劳一夜,怎么还不回院歇息。你我都是四十的人了,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哩。”明本说:“我这次回来不容易,怎么能离开师父。我就在上面筑一便庵,今冬就与惟则住在这里吧。”

   明初不敢拂他,只好下去,叫了几个僧人,带上建庵的工具,为明本在塔前建了一座小庵,明本与惟则便在庵里住下。狮子院僧众见明本归来,纷纷上狮子岩问法,想效高峰和尚当年故事。明本说:“先师在此,明本何须多言。直翁早已将师父语录印出,你们都有,何不自己去好好参究。”僧众见明本如此说,都纷纷退下,不敢再来扰他。

   几天之后,直翁也回到狮子院,见明本已经归来,便上狮子岩与明本禅师见面。明本见直翁虽然仙健,毕竟是快八十的人了,龙钟之态已是难掩。

  相见后,两人相互问候,在天目山,明本与直翁交谊最厚。直翁说:“禅师回来,估计尚不得长住,明年有何打算

  ”

  明本说:“不瞒直翁,明年须得到钱塘一趟。那脱欢丞相想办万僧斋,定要请我主持。我想脱欢丞相善根深厚,坐镇江浙,百姓不敢说丰裕,却比北方少了不少磨难。我当玉成此事,也好为他省作个榜样。”

   直翁说:“你此行当还有大收益。”明本说:“因缘的事很难说。不过明年还得应松雪公之邀,到他府上一访。听说松雪公的夫人也非常贤明,且诗书字画才艺与其夫正堪匹配,公子也是好手。加之赵府藏书极丰,为江南第一,若得主人之允,也该去观瞻观瞻。”

   直翁说:“这倒是一桩美事,不过老夫此来,尚有一事求你。”

  明本禅师见直翁面色庄重,说:“直翁何出此语,有什么要明本办的,尽管吩咐就是,这“请”字明本可担当不起。”直翁说:“老夫想在你这庵侧建一山舟,当老夫故化之后,即当盛入舟内,好在这里陪伴老和尚。”

   明本听他说得稀奇,不由感慨说:“师父这死关乃天下之奇事。在下幻住于江湖之上,以舟为居,尚算不得什么。直翁想造山舟于这天目山狮子岩上,可真的是天下第一奇闻了。”直翁说:“我这算什么奇,这山中还有一秘密之事,我今说给你听。高峰和尚平生唯有一友,平生不报姓名,不见形骸,也住在这西天目中。”

   明本禅师听后心中诧异,说:“这西天目中还有高隐,我为何不知

  ”直翁说:“岂止你不知,我也只见过一面,还是老和尚刚到之时,是那人将死关送与老和尚的。他自称活埋庵主,老和尚称他为和庵主。以后他就在西天目绝顶之上安居,除老和尚外,无人知他落脚之处。”

   明本说:“直翁说的和庵主,我倒记起来了,师父当年曾为我吟过他的诗,“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五七片闲云。道人活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师父常夸他的胸怀志趣,当年我也极其感慕,不知和庵主竟在这天目山之中,枉自我在这山中十年,竟毫无知觉。”

   明本又想了想,说:“直翁为师父写的行状,不是有“甲戌(公元一二七四年)迁武康双髻峰,盖和庵主攀缘,又上一稜层之意也”。我怎么忘了。”说到这里,想起这两位遁世高人,不觉长叹说:“师父与和庵主的风范,明本是万不能及的。”惟则在侧听了,心中也是仰慕不已。

   直翁和明本又谈了一阵,方回到狮子院去构思那“山舟”之事。明本与惟则就守在塔边,虽是思绪如潮,却又定如死水。

  这年冬天,明本与惟则二人便守在这里,只有明初与了义二人常来问候。第二年刚到,入山礼佛的人便越发的多了起来,到了正月十五那天。竟有千余人上狮子岩,在高峰和尚塔前上香。明本给明初留下一书,便带着惟则悄然离去。到了下午,明初与了义上狮子岩,想在这里与明本同聚元宵,哪知明本已经走了。明初在庵内见有一书,遂拆开来看,只见里面有一首诗,题为《冬倚师岩》:

  师子岩前路,崩腾压半山。老禅和雪立,孤衲带云还。

  冰磴悬千仞,霜钟撼两间。拥炉思佛日,曾与死为关。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