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松大师年谱▪P17

  ..续本文上一页其位 当慎尔位;

  大有可为 宜好自为。

  殷殷勖勉之情意,令德悟老人至今难以忘怀。惜此墨宝于“文革”中被毁。2000年,德悟长老又将此联文转赠于刚荣膺静安寺方丈的慧明法师,以此相勉。

  静安寺,据寺内赤乌碑记载,寺原址位于吴淞江北岸,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原名沪渎重元寺,由西域高僧康僧会兴建。相传西晋时有两尊石佛浮江而至,即供奉于寺中,敦煌莫高窟323窟壁画中,对此有详细描绘,此亦成为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尊石佛。唐朝改名为永泰禅院。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又改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原址寺基受江水冲刷失固,遂将寺迁至今址,并逐渐增广。至元朝,蔚成巨刹,寺内原有静安八景,其中山门前之涌泉,被誉为“天下第六泉”,历代多有题咏。明洪武二年(1369年),静安寺铸六千斤铜钟一口,至今犹存。清末(1860年),静安寺毁于太平军战火。至1880年,得浙商胡雪岩等集资重建,此后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都会举行盛大庙会,成为上海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早在1912年4月,佛教界发起成立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会址设于静安寺,敬安法师(1851—1912)被推举为会长,冶开老和尚等为副会长。1913年,中华佛教总会终于得到北京民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冶开老和尚、熊希龄居士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4月16日、5月1日,大师应邀为《佛学半月刊》编撰的两期《华严宗专号》(《佛学半月刊》第251、252期)出版,主要文章有:《弁言》、《华严之源流》、《华严经在中国之地位》、《华严经之科判》、《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之处会》、《华严经独成一宗之沿革》、《华严经之文义纲要》等。为“补《始末记》之遗”,专号着重对华严宗性起法门有所发挥,且对《华严经》内容大旨“揭橥纲要”。此文可与《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相互参看,且皆是研究华严宗的经典著述。由此,强化了其在华严宗的重要地位。

  华严宗乃唐代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依《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因三祖法藏曾被赐予“贤首大师”之号,故又称“贤首宗”。相传他在宫庭为武则天讲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时,武后不得其要,法藏乃以殿前金狮子为喻,详加解释,终令武后豁然领解,后辑录成文,名《华严金狮子章》流传至今。华严宗之主要思想理论为“法界缘起”说。为诠释此理,又用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概念来加以阐明。华严宗之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思想史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宋、明以后形成的程朱理学,其影响尤为明显。古今修行者均以《华严经》为诸经之王,依此禅教并弘,通宗通教,达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修证之最高境界。

  5月1日出版的《觉有情》半月刊载有《持松法师暂回兴福寺居住》一文,曰:“当代东密大德持松法师,近年驻锡本埠淡水路圣仙禅院。现应法友之招,暂回虞山兴福寺居住,已于四月廿九日动身离沪。”

  5月1日,《月霞老法師傳略》载于《觉有情》半月刊。大师于文中赞曰:“嗟夫!余今日已得有一知半解,不致碌碌以终身者,先师接引之力也。”“师毕生密行隐德,弘慈深誓,惟师自知,非常人所测。即彰彰可考者,亦难笔墨述其万一。”

  撰《春雨》七律,刊于《觉有情》半月刊,时值国难,局势动荡,民生艰难,大师忧国忧民、积极济世之慈悲心志,于字里行间表露无遗。诗曰:

  一月曾无三日晴,寂居无计破愁城。

  茫茫天漏畴能补,滚滚江流不断声。

  粒米贵于珠玉价,春田长苦笠蓑耕。

  雨雪翻覆真难料,昨夜窗前月色明。

  9月1日、16日,大师应邀为《佛学半月刊》编撰的两期《华严真言宗专号》(《佛学半月刊》第260、261期)出版,主要文章有《弁言》、《读大日经疏随笔》、《金刚顶经要领》、《大日经教主问题》、《释摩诃衍论之真伪问题》、《唯心唯识与六大无碍》、《曼荼罗之意义》、《六大缘起考》、《显密二教之胜劣》等,从而廓清了当时教内外对真言宗的诸多误解,由此凸显其在中国密教文化复兴运动中的领航地位。

  10月,弘一律师示寂于福建晋江,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大师撰《悼弘一律主》文并赋七绝三章:

  (一)

  律梁摧折法筵空,四众闻声感悼同。

  我亦恒情悲不胜,几番挥泪对西风。

  (二)

  海畔天南各一涯,遗编空对独咨嗟。

  从今怕向春林过,愁见枝头满树花。

  (三)

  身后怕伤蝼蚁命,返真证得月圆明。

  莫教耽恋西方乐,舍却娑婆苦众生。

  作《真言宗九祖道影赞》,赞颂龙猛菩萨、龙智菩萨、金刚智菩萨、不空和尚、善无畏三藏、一行阿阇黎、惠果和尚、弘法大师、穆韶阿阇黎等密教九大祖师。

  应邀至静安寺星期讲座讲《佛教与哲学》,讲演内容刊于《觉有情》半月刊。在上海沦陷的险恶环境下,大师在逆境中仍尽力做好弘法工作,除撰写佛学著作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此即其一也。佛学星期讲座停办后,静安寺又举办了不定期的佛学讲座,邀请持松、兴慈等高僧轮流主讲,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

  撰《肉食为浩劫之因》,刊于《觉有情》半月刊,曰:“今有妄谈大乘者,谓不着相而食肉,其食与不食等,且食之适所以度之也。呜呼!是何不先食其父母妻子之肉而度脱之,必欲先食众生之肉耶?既云不着相,何不杂屎于肉而食之耶?此乃心思食肉,复不甘居于小乘之列,乃为此掩饰之语。殊不知食肉之过未减,更增妄语之罪矣。且唯自作,犹恐附和无人,故亦教他作,见作随喜,致使茹素已久之人,复起食肉之习。当知大乘《楞伽经》、《涅槃经》等,均谆谆切诫,不可食众生肉。今之倡言食肉之事,何不明白举出,以除世人之疑?若无圣言,则是邪说,凡佛之徒皆可鸣鼓而攻之。盖今日正欲普劝世人,不食肉,以解当前之浩劫,何能容此指佛为名之徒,蛊惑众生之心哉?”

  1943年,民国32年,癸未,50岁大师闭门著书立说,编撰多部密教著作、修法仪轨及手记。

  元旦,由应慈老和尚及持松大师等发起并撰写的《重编华严经疏钞募印功德缘起》刊于《觉有情》半月刊。

  1月13日(阴历壬午年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师遵应慈老法师命,为《重编华严经疏钞》撰序。《重编华严疏钞序》刊于《觉有情》半月刊。重编的《华严经疏钞》,汇集古今中日《华严经疏钞》许多版本进行校订,恢复了清凉澄观原本面貌,对中国佛教古籍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华严教义在近代的研究和传播起了推动作用。《重编华严经疏钞》于年前校勘完毕,1944年印行。这是应慈老人对弘扬华严宗所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2月23日,欧阳竟无老居士因肺病不治,辞世于四川江津,终年72岁。欧阳承继杨仁山(文会)居士遗志,受命经营金陵刻经处,并附设佛学研究部,并在佛学研究部开讲佛学,吸引了一大批潜心佛学的弟子与佛学研究者,章炳麟、梁启超、胡汉民、陈独秀等均与其切磋交流。1918年刻成《瑜珈师地论》后50卷,并为之作序,所编校印行的经典,以《藏要》影响最大。抗战时率院众携经板至江津,建立中国内学院蜀院。3月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撰《祭文》悼念;4月27日,国民政府颁《褒奖令》。欧阳竟无老人去世之噩耗传来,大师悲痛万分,然敌伪时期,时局动乱,且交通不便,大师只得颂经、修法,遥祷回向,寄托哀思。老人知遇之情,常激其以更大努力弘法著述,以回报相知恩德。

  大师至弟子许华瀚宅为密坛开光,并为许之家人灌顶。后弟子陈承辉、梁惠慈亦先后设密坛于私宅,常请大师于密坛讲经,虽在场人数不多,大师仍一丝不苟,有问则详为解答,绝不敷衍。对弟子提出之请求,从不拒绝,方便引导。

  4月17日(阴历三月十三),为《心灵感通录》作叙。后又撰《心灵感通录释惑》、《答胜通居士问》,先后刊于《觉有情》半月刊。

  5月10日,《論唐三藏法師之事功》载于《转*轮》“玄奘法师纪念号”。

  大师虚龄五十寿辰将至,为示庆贺,由赵朴初撰文、袁希濂所书之《持松上师五十寿序》,以大师诸弟子正道、苇乘、止方、白圣、度寰、续祥、通学、通贤、韩惠安、吴蕴斋、俞静波、吴企尧、陶茀卿、陈承辉、沈华棣、夏继禹、黄大华、李圆净、孙慎俭、陆渊雷、陈无我、陈子和、尤彭熙、朱道中、杨俊生、薛金镛、赵朴初、袁希濂等名义刊发于《觉有情》半月刊与《妙莲花》。上海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吴企尧回忆说:“这篇祝寿文,用骈四俪六体,是情文并茂的佳作。朴老在为几位居士介绍讲解这篇祝寿文时,我有缘在一起恭听,从中得悉持松法师曾大义凛然,严拒敌伪的威胁利诱,不屈不挠,不为敌伪所利用的感人事迹。”

  7月1日,《答朱子桥居士书》载于《觉有情》半月刊《佛教弘传世界号》。此为大师当年给朱的回信,在抗战关键时期,信中所谈问题意义重大,为此编者重刊此信以引起世人注意。其时,因大师闻朱“道体有吝,寝兴失调”,乃嘱其“宜节劳摄养,无使疲弊。盖居士此身已非私有,乃万姓筏梁之所系。善保自身,即是保无边生命,亦即保诸佛慧命。健康失常,不啻损害众生,忘失菩提,岂可任其耗乏哉?”又曰:“顷闻有人劝居士过午不飱,居士以勇猛无畏之心,闻说即行,固为可佩”,但鉴于朱将军身体需要资粮,工作量重,食少事多,将无法担当大愿,故大师认为,“此与居士大愿度世之心,诚非算数譬喻所及”,劝朱“不以小节害大志”,正常进食。

  阴历七月十三(公历8月13日),大师生日。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特于瑜珈精舍设素宴为大师庆寿,参加者百余人,都要求皈依。大师遂启建坛场,修“护国息灾和平法会”,并结缘灌顶,着实热闹多天…

《持松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阐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