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金山穆绍证明,时年43岁。大师中年倾全力弘法利生,著书立说,晚年修证十地入金刚喻定之经过,均蒙金山穆绍上师印证,至涅槃时之瑞相种种,看起来似乎经历一生,但亦是宿世累功积德、今世普度有情、最后偿业了缘、福智双圆所致。各人成佛迟速境界不同,各有机缘。超晔记录大师之成就行踪,只求忠实于所知实情。大师觉道证智之行化,原非笔墨言语所能尽述,如何真正体解并与大师一样同臻实相,惟有用般若智慧去如实证知,但为方便故,暂借戏论性之文字,真实地选录在《年谱》之中,以说明大师修证过程。予不敏,但以补阙《年谱》之责任感,谨使略加完整而已,更从大师本愿,愿此法缘,利益后来。今超晔已届米寿,又逢盛世,祖国正召唤佛教振兴。今乘《持松大师全集》编纂之机,超晔携再传弟子们对《持松大师年谱》进行再次补充修订,并恭请诸位大德、尊者教正、法正。
杨毓华敬识
2010年冬末
大师名号
释持松,字旃林,俗姓张;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乳名天迩。嗣法月霞老和尚后,以嗣法从派,易名密林,而用原名持松以代字。读《大唐西域记》,慕玄奘三藏之为人,乃私淑之,自号师奘沙门。入真言宗后,得灌顶号为入入金刚。又自名根法,晚年潜修自号遯翁。大师是显密圆融大宗师、大觉悟者,密教真言宗集大成者、大阿阇黎,唐密复兴初祖,贤密初祖,得本尊不动如来授记将来成佛号松华如来。
持松大师年谱
一岁至十六岁(1894-1909)
1894年,光绪20年,甲午,1岁
8月16日(阴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辰日)午后,师生于湖北省荆门直隶州沙洋张家潭(今沙洋县沙洋镇洪岭社区青泥村),父名张绪炳,清朝举人,世称南坪先生,学贯群儒,高曾祖以下为世代书香门第。母官孺人,生子三人,师居长,名持松,字旃林。按族谱名克定,号文翔。是日上午,天气晴朗,母忽见祥云飞降一子,午后乃产,遂取乳名天迩(儿)。
沙洋张氏祖籍江西,先祖兄弟三人迁居沙洋,师为长兄一系子嗣,其统谱中所载辈份排序为:“祖继先绪,克振天常”。师为“克”字辈。
1895年,光绪21年,乙未,2岁
步态已稳,咿呀学语,逗人喜爱。
1896年,光绪22年,丙申,3岁
家中其乐融融,邻人多羡慕不已。
1897年,光绪23年,丁酉,4岁
敏慧颖悟,记忆超常。父以其伏膝,随口授其《大学》、《中庸》之文句,即忆诵不忘。
1898年,光绪24年,戊戌,5岁
与邻居孩童玩耍不已,一次站于餐桌上,自称大王,指挥玩伴,不慎跌下,上嘴唇撞破,出血不止,瘉后留下一痕。
1899年,光绪25年,己亥,6岁
为加强约束,父母令其读书。其父学冠群儒,掌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席。乃随父发蒙,学《三字经》、《千字文》。
1900年,光绪26年,庚子,7岁
学诵《四书》、《五经》,并学习书法。
1901年,光绪27年,辛丑,8岁
继续学习儒学知识,并习制艺。
1902年,光绪28年,壬寅,9岁
学习《古文观止》,诗词歌赋;习练书法。
1903年,光绪29年,癸卯,10岁
师腹部患痞块,药石针艾均无效。忽夜梦异人,鹑衣跣足,散发覆肩,状似苦行头陀,谓曰:“尔之病,痼疾也,必随吾去乃瘥,否则难期其痊也。”师觉而惧,白之母,母为卜祷,亦无效。自是时作时瘉,直至出家后始霍然,方知梦之有征也。
1904年,光绪30年,甲辰,11岁
读诸子百家之书。
1905年,光绪31年,乙巳,12岁
习《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年之科举制度就此终结,转而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父命师弃儒习医,然其志不在此,乃绝意时文,专攻经史小学,饱览古籍及时文,博闻强记,打下深厚国学根基。
1906年,光绪32年,丙午,13岁
加强古文学习,博综群集,贯彻百家。按严父要求撰作时文。
1907年,光绪33年,丁未,14岁
加深对古文之理解。严父训教,铭记于心。
春,父绪炳公因病辞世,母哀甚。师遂辍学自习,随侍母侧,扶助家政。
1908年,光绪34年,戊申,15岁
是年幼弟殇,慈母丧夫失子,痛彻肝肠,大病经年,屡濒于危。师随时侍奉,求医问药,不敢远离,且已体验人生之无常,感生老病死之苦,遂侍母尤勤,操持家务。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16岁
母常卧病于床,师怜母惜弟,全力承担家务,以慰母心。
十七岁至二十四岁(1910-1917)
1910年,宣统2年,庚戌,17岁
师《自述》曰:
“宣统二年秋,襄水暴涨,隄决,田庐荡然。余偕母及弟,徒手疾趋,幸未遭灭顶,往依外祖母家。初,舅氏三人,均无子,仅长房有一女,幼字余,至是议合卺。无何,期己逼。余忽于舅氏书斋,抽得《十二圆觉》读之,乃叙观音大士度男女十二人,成圆觉,得长生不死。余当时虽不辨是书真伪,及道理臧否,然己警发尘世无常之感。且横流之险,甫经身受,目击邻里之被漂溺者无算,丧妻失子,号泣遍地,设吾母子行稍缓,亦果鱼腹矣。历历回想,余悸未息。今得此书之启示,则畏死之心,解脱之念,不禁油然而起。午夜岑寂,孤灯如豆,乃向空默祝云:今而后上奉慈亲,下延宗祚,有弟任之。苟驻令有术,而十二圆觉非子虚乌有者,则大士其亦能鉴余之诚,而援吾以去耶?此时闻见浅陋,知识狭隘,但以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故心期蓬莱,意慕飞升,至于遯世涅槃之道,离俗出家之愿,尚未能存怀及此,孰料因缘之遇,变化之端,有非始望所测者。
“翌日遄归,察灾后之情状,信步河岸,抵铁牛寺。及门,正值香华俱陈,询之,始悟是日为九月十九庆大士圣诞,兼为新度沙弥祝发也。吾家世为寺内施主,故诸师皆素识,睹余至,调侃曰,若亦礼师乞度来耶?曷更尔衣,解尔髻,寻将记莂及尔也。余骤闻斯语,忽忆隔宵之愿,且适逢观音圣诞,是必菩萨摄吾使来者,乌可失此良机,遂毅然曰诺。而诸师前言为戏,疑余亦戏言相报耳,故不措意。经余屡乞,始诘余家中许否,余筹审再三,独畏伤母心,继思暂别岁月,仍得归省,乃求指示去处,免致寻迹相挠。师祖了然禅师,谓远安县西十五里,有观音洞可寄居,尔愿去否?余从之,遂为余披薙,明日乃行。”
10月21日(阴历九月十九),师于沙洋铁牛寺出家,走出了解脱成佛的第一步。因师家未知剃度之事,寺方忧其家人来找,遂直以原名“持松”呼之。
师《自述》中所提及的此次襄水(汉江)溃决之灾,致使沿岸居民伤亡严重。次年底,辛亥革命爆发,沙洋人季雨霖被湖北军政府委任为安襄郧荆招讨使,驻师沙洋后,筹集经费复修溃堤,在大师家乡附近施工取土时挖出大批白骨,遂葬于高岗,并于1912年五月建白骨塔以悼之,立碑以记之。今塔已废,旧碑犹存。
沙洋铁牛寺,即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因庙前有两尊明代镇水铁牛,故俗称铁牛寺。原址位于沙洋老城城南,寺庙坐西向东,东临汉江,寺南侧另有南向佛殿两重,辟有南门,门前有修堤碑亭;寺北侧相连有建于清乾隆八年的汉上书院,名闻一时(见图,原载《荆门州志》)。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毁于战火与洪水,后迁建于庙西大堤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渐废,原址上的铁牛亦不知所终。
铁牛寺照片
师于次日即起程前往远安县。既至,见观音洞古朴天然,洞口有一石屏镌“藏云印月”四个篆字;洞侧立有乾隆年间之残碑。师喜其幽静,岩殿宏敞,叠嶂飞泉,冬温夏清,乃洵修之胜地,且观音殿两庑,居然塑有十二圆觉圣像,师更自庆所遇非偶然,遂早晚课诵,奋勉益坚。因需自耕自食,师终年担柴挑水,灌园种菜,虽粝食敝衣,亦泰然安处无悔志,如是三载。
1911年,宣统3年,辛亥,18岁
某日,师于山中担柴时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昏迷不醒。适师祖了然禅师上山来观音洞,于山中遍寻方将师寻到,遂背负回洞,日采草药喂之,约月余方愈,而师体中痞块亦霍然消失。
师独居于观音洞中,于愿但求离苦得乐、健康长寿,对佛法济世,寂灭涅槃之道尚不明了。其时少年思想单纯,但知禅悦为乐,以自给劳作为欢愉,以粝食敝衣为知足,以远离尘嚣烦扰、僻处山岩为逍遥自在。于此,按了然禅师教导,息脑运心,返心归根,静坐修养。岂料竟为以后接续禅宗一脉扎根。当时,师还未知古来禅宗大德均是于日常劳作中建立、完善自己,岂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9岁
师离观音洞抵沙洋舅氏家,方知母因其婚娶在迩,不告而遁,日夜忧思,寝以成疾。弟不忍,贸然只身访寻,亦迷失未归。母忽焉数载之间,既遭丧夫之痛,又罹洪水之劫,今复顿失三子,人亡家毁,心恸至极,竟至郁郁以逝。师闻亲遭此大故,如割如焚,五中摧裂,悲痛难禁。师后于《自述》中曰:“世情之惨,孰有似于此者,伤哉!奈何其无人传余之息,使堂上稍解倚闾之思,而竟至郁郁以殇也;更无人述吾母之状,使余归慰天伦之怀,而竟至悠悠永诀也。余纵稚昧,不谙佛制,而擅离亲侧,若诸师者,宜晓大义,奈何亦绐余谓非受戒而不能省视其亲也,迨岁月既满,归有日矣,犹不知亲遭大故,尚期匍匐膝前,求其抚慰。”而舅氏复以两姓嗣续迫令归俗成亲。师遂当舅氏父女指日发誓,以绝其念。转身复行,拟遍访名山大德,以期彻悟,总报四恩。
师满怀求法参道之心,行脚至湖北汉阳归元寺。
…
《持松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