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松大師年譜▪P2

  ..續本文上一頁師金山穆紹證明,時年43歲。大師中年傾全力弘法利生,著書立說,晚年修證十地入金剛喻定之經過,均蒙金山穆紹上師印證,至涅槃時之瑞相種種,看起來似乎經曆一生,但亦是宿世累功積德、今世普度有情、最後償業了緣、福智雙圓所致。各人成佛遲速境界不同,各有機緣。超晔記錄大師之成就行蹤,只求忠實于所知實情。大師覺道證智之行化,原非筆墨言語所能盡述,如何真正體解並與大師一樣同臻實相,惟有用般若智慧去如實證知,但爲方便故,暫借戲論性之文字,真實地選錄在《年譜》之中,以說明大師修證過程。予不敏,但以補阙《年譜》之責任感,謹使略加完整而已,更從大師本願,願此法緣,利益後來。今超晔已屆米壽,又逢盛世,祖國正召喚佛教振興。今乘《持松大師全集》編纂之機,超晔攜再傳弟子們對《持松大師年譜》進行再次補充修訂,並恭請諸位大德、尊者教正、法正。

  楊毓華敬識

  2010年冬末

  大師名號

  釋持松,字旃林,俗姓張;按族譜名克定,號文翔,乳名天迩。嗣法月霞老和尚後,以嗣法從派,易名密林,而用原名持松以代字。讀《大唐西域記》,慕玄奘叁藏之爲人,乃私淑之,自號師奘沙門。入真言宗後,得灌頂號爲入入金剛。又自名根法,晚年潛修自號遯翁。大師是顯密圓融大宗師、大覺悟者,密教真言宗集大成者、大阿阇黎,唐密複興初祖,賢密初祖,得本尊不動如來授記將來成佛號松華如來。

  持松大師年譜

  一歲至十六歲(1894-1909)

  

  1894年,光緒20年,甲午,1歲

  8月16日(陰曆七月十叁日,大勢至菩薩誕辰日)午後,師生于湖北省荊門直隸州沙洋張家潭(今沙洋縣沙洋鎮洪嶺社區青泥村),父名張緒炳,清朝舉人,世稱南坪先生,學貫群儒,高曾祖以下爲世代書香門第。母官孺人,生子叁人,師居長,名持松,字旃林。按族譜名克定,號文翔。是日上午,天氣晴朗,母忽見祥雲飛降一子,午後乃産,遂取乳名天迩(兒)。

  沙洋張氏祖籍江西,先祖兄弟叁人遷居沙洋,師爲長兄一系子嗣,其統譜中所載輩份排序爲:“祖繼先緒,克振天常”。師爲“克”字輩。

  1895年,光緒21年,乙未,2歲

  步態已穩,咿呀學語,逗人喜愛。

  1896年,光緒22年,丙申,3歲

  家中其樂融融,鄰人多羨慕不已。

  1897年,光緒23年,丁酉,4歲

  敏慧穎悟,記憶超常。父以其伏膝,隨口授其《大學》、《中庸》之文句,即憶誦不忘。

  1898年,光緒24年,戊戌,5歲

  與鄰居孩童玩耍不已,一次站于餐桌上,自稱大王,指揮玩伴,不慎跌下,上嘴唇撞破,出血不止,瘉後留下一痕。

  1899年,光緒25年,己亥,6歲

  爲加強約束,父母令其讀書。其父學冠群儒,掌沙洋天主教學堂教席。乃隨父發蒙,學《叁字經》、《千字文》。

  1900年,光緒26年,庚子,7歲

  學誦《四書》、《五經》,並學習書法。

  1901年,光緒27年,辛醜,8歲

  繼續學習儒學知識,並習製藝。

  1902年,光緒28年,壬寅,9歲

  學習《古文觀止》,詩詞歌賦;習練書法。

  1903年,光緒29年,癸卯,10歲

  師腹部患痞塊,藥石針艾均無效。忽夜夢異人,鹑衣跣足,散發覆肩,狀似苦行頭陀,謂曰:“爾之病,痼疾也,必隨吾去乃瘥,否則難期其痊也。”師覺而懼,白之母,母爲蔔禱,亦無效。自是時作時瘉,直至出家後始霍然,方知夢之有征也。

  1904年,光緒30年,甲辰,11歲

  讀諸子百家之書。

  1905年,光緒31年,乙巳,12歲

  習《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

  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爲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中國曆史上延續一千叁百年之科舉製度就此終結,轉而以經義、時務策問試士。父命師棄儒習醫,然其志不在此,乃絕意時文,專攻經史小學,飽覽古籍及時文,博聞強記,打下深厚國學根基。

  1906年,光緒32年,丙午,13歲

  加強古文學習,博綜群集,貫徹百家。按嚴父要求撰作時文。

  1907年,光緒33年,丁未,14歲

  加深對古文之理解。嚴父訓教,銘記于心。

  春,父緒炳公因病辭世,母哀甚。師遂辍學自習,隨侍母側,扶助家政。

  1908年,光緒34年,戊申,15歲

  是年幼弟殇,慈母喪夫失子,痛徹肝腸,大病經年,屢瀕于危。師隨時侍奉,求醫問藥,不敢遠離,且已體驗人生之無常,感生老病死之苦,遂侍母尤勤,操持家務。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16歲

  母常臥病于床,師憐母惜弟,全力承擔家務,以慰母心。

  十七歲至二十四歲(1910-1917)

  

  1910年,宣統2年,庚戌,17歲

  師《自述》曰:

  “宣統二年秋,襄水暴漲,隄決,田廬蕩然。余偕母及弟,徒手疾趨,幸未遭滅頂,往依外祖母家。初,舅氏叁人,均無子,僅長房有一女,幼字余,至是議合卺。無何,期己逼。余忽于舅氏書齋,抽得《十二圓覺》讀之,乃敘觀音大士度男女十二人,成圓覺,得長生不死。余當時雖不辨是書真僞,及道理臧否,然己警發塵世無常之感。且橫流之險,甫經身受,目擊鄰裏之被漂溺者無算,喪妻失子,號泣遍地,設吾母子行稍緩,亦果魚腹矣。曆曆回想,余悸未息。今得此書之啓示,則畏死之心,解脫之念,不禁油然而起。午夜岑寂,孤燈如豆,乃向空默祝雲:今而後上奉慈親,下延宗祚,有弟任之。苟駐令有術,而十二圓覺非子虛烏有者,則大士其亦能鑒余之誠,而援吾以去耶?此時聞見淺陋,知識狹隘,但以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故心期蓬萊,意慕飛升,至于遯世涅槃之道,離俗出家之願,尚未能存懷及此,孰料因緣之遇,變化之端,有非始望所測者。

  “翌日遄歸,察災後之情狀,信步河岸,抵鐵牛寺。及門,正值香華俱陳,詢之,始悟是日爲九月十九慶大士聖誕,兼爲新度沙彌祝發也。吾家世爲寺內施主,故諸師皆素識,睹余至,調侃曰,若亦禮師乞度來耶?曷更爾衣,解爾髻,尋將記莂及爾也。余驟聞斯語,忽憶隔宵之願,且適逢觀音聖誕,是必菩薩攝吾使來者,烏可失此良機,遂毅然曰諾。而諸師前言爲戲,疑余亦戲言相報耳,故不措意。經余屢乞,始诘余家中許否,余籌審再叁,獨畏傷母心,繼思暫別歲月,仍得歸省,乃求指示去處,免致尋迹相撓。師祖了然禅師,謂遠安縣西十五裏,有觀音洞可寄居,爾願去否?余從之,遂爲余披薙,明日乃行。”

  10月21日(陰曆九月十九),師于沙洋鐵牛寺出家,走出了解脫成佛的第一步。因師家未知剃度之事,寺方憂其家人來找,遂直以原名“持松”呼之。

  師《自述》中所提及的此次襄水(漢江)潰決之災,致使沿岸居民傷亡嚴重。次年底,辛亥革命爆發,沙洋人季雨霖被湖北軍政府委任爲安襄鄖荊招討使,駐師沙洋後,籌集經費複修潰堤,在大師家鄉附近施工取土時挖出大批白骨,遂葬于高崗,並于1912年五月建白骨塔以悼之,立碑以記之。今塔已廢,舊碑猶存。

  沙洋鐵牛寺,即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因廟前有兩尊明代鎮水鐵牛,故俗稱鐵牛寺。原址位于沙洋老城城南,寺廟坐西向東,東臨漢江,寺南側另有南向佛殿兩重,辟有南門,門前有修堤碑亭;寺北側相連有建于清乾隆八年的漢上書院,名聞一時(見圖,原載《荊門州志》)。抗日戰爭時期,該寺毀于戰火與洪水,後遷建于廟西大堤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漸廢,原址上的鐵牛亦不知所終。

  鐵牛寺照片

  師于次日即起程前往遠安縣。既至,見觀音洞古樸天然,洞口有一石屏镌“藏雲印月”四個篆字;洞側立有乾隆年間之殘碑。師喜其幽靜,岩殿宏敞,疊嶂飛泉,冬溫夏清,乃洵修之勝地,且觀音殿兩庑,居然塑有十二圓覺聖像,師更自慶所遇非偶然,遂早晚課誦,奮勉益堅。因需自耕自食,師終年擔柴挑水,灌園種菜,雖粝食敝衣,亦泰然安處無悔志,如是叁載。

  1911年,宣統3年,辛亥,18歲

  某日,師于山中擔柴時不慎失足跌入懸崖,昏迷不醒。適師祖了然禅師上山來觀音洞,于山中遍尋方將師尋到,遂背負回洞,日采草藥喂之,約月余方愈,而師體中痞塊亦霍然消失。

  師獨居于觀音洞中,于願但求離苦得樂、健康長壽,對佛法濟世,寂滅涅槃之道尚不明了。其時少年思想單純,但知禅悅爲樂,以自給勞作爲歡愉,以粝食敝衣爲知足,以遠離塵囂煩擾、僻處山岩爲逍遙自在。于此,按了然禅師教導,息腦運心,返心歸根,靜坐修養。豈料竟爲以後接續禅宗一脈紮根。當時,師還未知古來禅宗大德均是于日常勞作中建立、完善自己,豈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19歲

  師離觀音洞抵沙洋舅氏家,方知母因其婚娶在迩,不告而遁,日夜憂思,寢以成疾。弟不忍,貿然只身訪尋,亦迷失未歸。母忽焉數載之間,既遭喪夫之痛,又罹洪水之劫,今複頓失叁子,人亡家毀,心恸至極,竟至郁郁以逝。師聞親遭此大故,如割如焚,五中摧裂,悲痛難禁。師後于《自述》中曰:“世情之慘,孰有似于此者,傷哉!奈何其無人傳余之息,使堂上稍解倚闾之思,而竟至郁郁以殇也;更無人述吾母之狀,使余歸慰天倫之懷,而竟至悠悠永訣也。余縱稚昧,不谙佛製,而擅離親側,若諸師者,宜曉大義,奈何亦绐余謂非受戒而不能省視其親也,迨歲月既滿,歸有日矣,猶不知親遭大故,尚期匍匐膝前,求其撫慰。”而舅氏複以兩姓嗣續迫令歸俗成親。師遂當舅氏父女指日發誓,以絕其念。轉身複行,擬遍訪名山大德,以期徹悟,總報四恩。

  師滿懷求法參道之心,行腳至湖北漢陽歸元寺。

  …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闡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