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松大师年谱▪P20

  ..续本文上一页教会理监事联席会议,决定对在家俗人创庙经营经忏斋事不予备案。

  7月23日,大师应邀于杭州灵隐寺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为时一月。其时永惺法师住于禅堂,听经于座下,并受结缘灌顶。永惺后至香港弘法,任香港菩提学会会长。

  9月13日,大师签署上海市佛教会呈文,呈报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局、教育局、淞沪警备司令部,说明上海提篮桥区保长翁安邦等强行勒逼三官堂监院法空法师签据、强占寺庙之情形,请求严令翁等迁出,将寺院交回。后经据理力争,终将三官堂收回。

  9月25日,上海市佛教会与静安寺准备合办佛教平民诊疗所,大师与白圣法师、赵朴初等7人组织筹备委员会。由于其时社会动荡不安,物价飞涨,灾民日增,遂决定开办佛教平民诊疗所,以服务社会、救济贫病为宗旨。

  10月22日,佛教平民诊疗所组织规程修改后通过,随之,推出9人委员会,专门负责此事。

  10月30日,大师签署中国佛教会上海市分会呈文,呈报上海市社会局,发起协助冬赈救济贫寒起见,设办“济寒处”,由黄涵之任主任,济寒时间为四个月,以老弱妇孺之无衣无食者为救济对象,进一步深入世间,济度众生之贫苦。

  11月2日,大师以中国佛教会上海市分会理事长身份,于静安寺设宴欢迎美籍比丘洛伽那多法师,并请其于静安佛教学院作讲演,摄影纪念。洛伽那多法师自缅来沪,旋即赴菲,颇受我侨胞之欢迎。随后抵美国,开始佛教宣传。为对法师的行为加以响应,上海市缁素人士经数次会议商定,成立世界弘法团中国本部于上海,公推持松大师、白圣法师、黄涵之、李思浩、赵朴初、胡厚甫等从事筹备工作,并将扩大征求赞助人,并谋与各国佛教团体密切联络。

  12月16日,中国佛教会社会服务团在上海福州路天蟾舞台召开成立大会,推选章嘉大师、持松大师、黄涵之、赵朴初等9人组成主席团。团长由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章嘉兼任,总团部设在静安寺、办事处设在玉佛寺。社会服务团以团结教徒,发扬大乘佛教精神,服务社会,护国护教为宗旨,该团拟定了广泛的救济工作,如慈幼院、学校等教育机构和合作社、农场等就业机构,暂以上海为工作中心,进而扩大到全国各地。

  1948年,民国37年,戊子,55岁

  元旦,大师以权田雷斧大阿阇黎所赐竹丝笔(朴笔)书写梵文观音种子字赫利字照片.tif,分赠有缘人以结圣因,屡年如是。今岁方写竣,适陈无我居士来访,大师即以此相赠,并为其题款。此作于4月1日刊于《觉有情》月刊(自本月起由半月刊改为月刊)。

  元旦,静安佛教学院学僧创办的《学僧天地》正式创刊,大师亲题刊名,并兼任名誉社长,从编辑组稿至排版印刷,都关怀备至。他对学僧们说:“你们要结合学习,运思命笔,能诗善文,使这块园地繁荣茁壮、春色满园……全体学僧,应该心不旁骛,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佛教知识,精研教理,培养自己成为发展光大佛教文化的专门人材。”大师爱才惜才,在他言传身教、亲切辅导下,杂志办得品位不俗。除发表本院学僧的研究文章外,还得到慈航、大醒、法尊、育枚、霭亭、南亭、雪嵩、演培、苇舫诸师及邵福宸、林子青、季羡林、叶圣陶等先生赐稿。惜因经费困难,《学僧天地》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较大影响。

  1月6日,中国佛教会上海市分会与静安寺合办的佛教平民诊疗所正式开幕。静安寺拨出沿街楼房一处,用作佛教平民诊疗所,并设置病床26张。大师亲任所长,聘裘士东、秦乔卫、费仲华、郑葆湜、李光佑、李根源、丁祖训等为医师,分内外科等。诊所全日施诊,面向贫病无力就医之众施诊施药。

  为募集助民基金,大师发起了敦请海内书画名家捐赠作品义展,张大千、邓散木、白蕉、郑午昌、马公愚、施叔范、张炎夫、唐云、申石珈等三十多位书画名家积极响应。大师等义赠作品二百余件,于上海朵云轩展览义卖。《学僧天地》载文说:

  “持松法师为记者解释近期的佛教怎样从许多轻视和苦难中争斗,纠正人们视佛教为消极出世的想法,而积极入世的新希望,深厚嘱望中寄着无限的感喟。他承诺,这工作是艰巨的,但必须全力推行,努力为桑梓服务,使佛教的精神整个改观。”

  如此慈善之举,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报刊如《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新晚报》等,均载文配图报道。随着门诊人数的增加,大师又将静安佛教学院讲堂改为诊所,此外如种痘、防疫、保健等均依计划服务。佛教平民诊疗所开业以来,受到了广大贫病者的欢迎。据统计,自1月至5月,门诊总数达17000人次,药品等费用开支近6亿元(法币)。然而,由于经费不足及时局动荡等原因,后来被迫停办。尽管诊所存在的时间不太长,但利用治病给药的方式使人们接触、认识佛法,对扩大佛教慈悲济世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月,《学僧天地·常惺法师专辑》出版,收录了大师撰写的《常惺法师集序》和《常惺法师传》,大师及惠宗法师各捐五十万元助印。

  2月2日上午,静安佛教学院举行寒假休业典礼,院长持松大师、副院长白圣法师及学僧等五十余人出席,仪式简单隆重。大师训话时,指示学僧治学途径,应以佛教为本位,社会学术为工具,不可随流习俗,失去佛徒立志。大师言词恳切,听者肃然。

  春,大师书沈周《声光帖》于扇面,赠于心爱弟子陈承辉居士。

  4月17日,上海市社会局会同各有关机关,对中国佛教会上海市分会进行会务考订,结果认为成绩优良,传令嘉奖。在该会的领导下,上海的佛教事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有静安寺佛教学院、楞严专宗学院等佛教院校,有上海市佛教青年会、法相学社、法明学会等佛教团体,有《觉群周报》、《觉讯月刊》、《学僧天地》等佛学刊物,举办了静安小学、兴慈中学、佛教平民诊疗所、明仁慈善会等社会慈善事业。据中国佛教会上海市分会寺庙通讯录记载,当时上海市区有寺庙285所,与佛教会没有联系的只有数十所,可见当时佛教之盛。

  《畏客》一诗载于《觉有情》月刊第十卷第五期,诗中云:“最畏消闲士,高轩枉驾频。彼自多暇豫,宁惜百岁阴。言谈都琐碎,信口漫云云。忽然而天地,条理乏正经。”并说“逐客原非令,闭门亦少羹。”因大师名震道俗,皈戒者众多,慕名而来者日众,而一些“消闲士”也混迹其间,浪费了宝贵时间,为此撰诗以劝,并借以明志。同时,大师从不趋附达官贵人,也从不为那些官气、俗气十足的显贵们灌顶。有时这些人等上三四天也见不到大师的面,即使见面后,也常常数十分钟听不到大师的一句话。而对一般信众请示灌顶,他都随时给予接待,真正做到了普渡众生,观机授法。

  5月1日,《静安寺筹办静安农村实验学校》载于新创办的《学僧天地》第一期。文曰:“静安寺近与热心人士,于南翔地方筹办静安农村实验学校,已设筹备处于静安寺,由持松、白圣二法师及赵朴初、毛效同、顾恒居士五人任董事,顾氏曾任暨南大学农学教授,于农村工作极有经验云。”此前德悟住持静安寺时,曾利用面向华山路的门面三层楼房,创办静安小学。靜安農村實驗學校与静安小学两校的经费均由静安寺负担。

  5月15日,大师为祭奠真达老法师题写挽联,刊于《弘化月刊》。联曰:

  飞锡高游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中秋,已持续十年之《华严经疏钞》编印工作告成。受命于应慈老人,大师为收入《疏钞》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作序。

  大师撰《真言宗之戒》一册,此书条理分明,引证严谨,系统地将真言宗行者所受持禁戒的条目、次第等作了明细阐述。大师在书中起首即云:“今依《大日经》及《疏》、《释》,在入大悲胎藏曼荼罗之前,有七种戒:一、受方便学处五戒十善法戒;二、三世无障碍智三平等戒;三、真言门行菩萨根本四重禁戒;四、真言门行菩萨十重禁戒;五、入三昧耶耳语一偈戒;六、四波罗夷三昧耶戒;七、持明禁戒。此七种戒中,前四种戒,凡结缘灌顶者,皆可预闻。其后三种戒,则须具支灌顶者乃因听闻。”大师针对“洛叉”一词也作了细致的注释:“以浅言之,梵语“洛叉”,此是十万遍,今非以十万遍为“洛叉”。而“洛叉”又翻见,是以见实谛之理时,此真言行,即得终了,不然无有中息之义,不如世人持诵多少时、多少遍数,而求其微末之效也……又“洛叉”者是垛义,如箭射中垛也,若能住于谛理,任运相应,是“洛叉”义也。”末后,又特别指出:“《事师五十颂》虽非戒摄,然亦真言行者最宜奉守者,可往阅之。”

  大师自任静安寺方丈后数十年间,于上海及全国各地讲经、传戒、灌顶、授皈依、撰写著述等,无有息时。且常有各界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来访。赵朴初居士乃是大师皈依弟子并受灌顶,时常来静安寺参礼。一日,李海环(女)等众弟子亦在,李于1924在武汉宝通寺即皈依大师,受灌顶修学密法,抗战期间来到上海,因幼年即兼祧两姓(舅父无子),顽皮如故,突然问赵朴初居士:“您祖籍安徽么?”“是。”“赵某某您认识么?”赵答:“我要称呼他叔公。”李说:“那您要称我姑姑,快跪下叩头!”赵朴初随即深深一揖,大家顿时哄堂大笑。

  1949年,已丑,56岁

  2月15日(阴历正月十八),上海佛教界的屈映光、李恩浩、黄庆澜、陈其来、胡厚甫、祝华平等居士,鉴于“四十年来,内忧外患,迄无宁岁,民生疾苦,如水益深”,决定共同起建“以超度历年死难军民,回向世界和平,灾难永息”的四十九日“己丑度亡利生息灾法会”,并请中国佛教会和蒙藏委员会通电全国汉、蒙、藏各佛教寺院及居士团体一起修法祈祷,此为近代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息灾大法会,祈愿“凡一切以均沾,尽十方而兼济”。上海地区分设四坛:一、尊胜坛,由持松大师主修…

《持松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阐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