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會理監事聯席會議,決定對在家俗人創廟經營經忏齋事不予備案。
7月23日,大師應邀于杭州靈隱寺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爲時一月。其時永惺法師住于禅堂,聽經于座下,並受結緣灌頂。永惺後至香港弘法,任香港菩提學會會長。
9月13日,大師簽署上海市佛教會呈文,呈報上海市民政局、社會局、教育局、淞滬警備司令部,說明上海提籃橋區保長翁安邦等強行勒逼叁官堂監院法空法師簽據、強占寺廟之情形,請求嚴令翁等遷出,將寺院交回。後經據理力爭,終將叁官堂收回。
9月25日,上海市佛教會與靜安寺准備合辦佛教平民診療所,大師與白聖法師、趙樸初等7人組織籌備委員會。由于其時社會動蕩不安,物價飛漲,災民日增,遂決定開辦佛教平民診療所,以服務社會、救濟貧病爲宗旨。
10月22日,佛教平民診療所組織規程修改後通過,隨之,推出9人委員會,專門負責此事。
10月30日,大師簽署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呈文,呈報上海市社會局,發起協助冬赈救濟貧寒起見,設辦“濟寒處”,由黃涵之任主任,濟寒時間爲四個月,以老弱婦孺之無衣無食者爲救濟對象,進一步深入世間,濟度衆生之貧苦。
11月2日,大師以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理事長身份,于靜安寺設宴歡迎美籍比丘洛伽那多法師,並請其于靜安佛教學院作講演,攝影紀念。洛伽那多法師自緬來滬,旋即赴菲,頗受我僑胞之歡迎。隨後抵美國,開始佛教宣傳。爲對法師的行爲加以響應,上海市缁素人士經數次會議商定,成立世界弘法團中國本部于上海,公推持松大師、白聖法師、黃涵之、李思浩、趙樸初、胡厚甫等從事籌備工作,並將擴大征求贊助人,並謀與各國佛教團體密切聯絡。
12月16日,中國佛教會社會服務團在上海福州路天蟾舞臺召開成立大會,推選章嘉大師、持松大師、黃涵之、趙樸初等9人組成主席團。團長由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章嘉兼任,總團部設在靜安寺、辦事處設在玉佛寺。社會服務團以團結教徒,發揚大乘佛教精神,服務社會,護國護教爲宗旨,該團擬定了廣泛的救濟工作,如慈幼院、學校等教育機構和合作社、農場等就業機構,暫以上海爲工作中心,進而擴大到全國各地。
1948年,民國37年,戊子,55歲
元旦,大師以權田雷斧大阿阇黎所賜竹絲筆(樸筆)書寫梵文觀音種子字赫利字照片.tif,分贈有緣人以結聖因,屢年如是。今歲方寫竣,適陳無我居士來訪,大師即以此相贈,並爲其題款。此作于4月1日刊于《覺有情》月刊(自本月起由半月刊改爲月刊)。
元旦,靜安佛教學院學僧創辦的《學僧天地》正式創刊,大師親題刊名,並兼任名譽社長,從編輯組稿至排版印刷,都關懷備至。他對學僧們說:“你們要結合學習,運思命筆,能詩善文,使這塊園地繁榮茁壯、春色滿園……全體學僧,應該心不旁骛,專心致志,刻苦學習佛教知識,精研教理,培養自己成爲發展光大佛教文化的專門人材。”大師愛才惜才,在他言傳身教、親切輔導下,雜志辦得品位不俗。除發表本院學僧的研究文章外,還得到慈航、大醒、法尊、育枚、霭亭、南亭、雪嵩、演培、葦舫諸師及邵福宸、林子青、季羨林、葉聖陶等先生賜稿。惜因經費困難,《學僧天地》僅出六期,但在佛教界有較大影響。
1月6日,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與靜安寺合辦的佛教平民診療所正式開幕。靜安寺撥出沿街樓房一處,用作佛教平民診療所,並設置病床26張。大師親任所長,聘裘士東、秦喬衛、費仲華、鄭葆湜、李光佑、李根源、丁祖訓等爲醫師,分內外科等。診所全日施診,面向貧病無力就醫之衆施診施藥。
爲募集助民基金,大師發起了敦請海內書畫名家捐贈作品義展,張大千、鄧散木、白蕉、鄭午昌、馬公愚、施叔範、張炎夫、唐雲、申石珈等叁十多位書畫名家積極響應。大師等義贈作品二百余件,于上海朵雲軒展覽義賣。《學僧天地》載文說:
“持松法師爲記者解釋近期的佛教怎樣從許多輕視和苦難中爭鬥,糾正人們視佛教爲消極出世的想法,而積極入世的新希望,深厚囑望中寄著無限的感喟。他承諾,這工作是艱巨的,但必須全力推行,努力爲桑梓服務,使佛教的精神整個改觀。”
如此慈善之舉,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大報刊如《申報》、《大公報》、《時事新報》、《新晚報》等,均載文配圖報道。隨著門診人數的增加,大師又將靜安佛教學院講堂改爲診所,此外如種痘、防疫、保健等均依計劃服務。佛教平民診療所開業以來,受到了廣大貧病者的歡迎。據統計,自1月至5月,門診總數達17000人次,藥品等費用開支近6億元(法幣)。然而,由于經費不足及時局動蕩等原因,後來被迫停辦。盡管診所存在的時間不太長,但利用治病給藥的方式使人們接觸、認識佛法,對擴大佛教慈悲濟世的影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月,《學僧天地·常惺法師專輯》出版,收錄了大師撰寫的《常惺法師集序》和《常惺法師傳》,大師及惠宗法師各捐五十萬元助印。
2月2日上午,靜安佛教學院舉行寒假休業典禮,院長持松大師、副院長白聖法師及學僧等五十余人出席,儀式簡單隆重。大師訓話時,指示學僧治學途徑,應以佛教爲本位,社會學術爲工具,不可隨流習俗,失去佛徒立志。大師言詞懇切,聽者肅然。
春,大師書沈周《聲光帖》于扇面,贈于心愛弟子陳承輝居士。
4月17日,上海市社會局會同各有關機關,對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進行會務考訂,結果認爲成績優良,傳令嘉獎。在該會的領導下,上海的佛教事業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有靜安寺佛教學院、楞嚴專宗學院等佛教院校,有上海市佛教青年會、法相學社、法明學會等佛教團體,有《覺群周報》、《覺訊月刊》、《學僧天地》等佛學刊物,舉辦了靜安小學、興慈中學、佛教平民診療所、明仁慈善會等社會慈善事業。據中國佛教會上海市分會寺廟通訊錄記載,當時上海市區有寺廟285所,與佛教會沒有聯系的只有數十所,可見當時佛教之盛。
《畏客》一詩載于《覺有情》月刊第十卷第五期,詩中雲:“最畏消閑士,高軒枉駕頻。彼自多暇豫,甯惜百歲陰。言談都瑣碎,信口漫雲雲。忽然而天地,條理乏正經。”並說“逐客原非令,閉門亦少羹。”因大師名震道俗,皈戒者衆多,慕名而來者日衆,而一些“消閑士”也混迹其間,浪費了寶貴時間,爲此撰詩以勸,並借以明志。同時,大師從不趨附達官貴人,也從不爲那些官氣、俗氣十足的顯貴們灌頂。有時這些人等上叁四天也見不到大師的面,即使見面後,也常常數十分鍾聽不到大師的一句話。而對一般信衆請示灌頂,他都隨時給予接待,真正做到了普渡衆生,觀機授法。
5月1日,《靜安寺籌辦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載于新創辦的《學僧天地》第一期。文曰:“靜安寺近與熱心人士,于南翔地方籌辦靜安農村實驗學校,已設籌備處于靜安寺,由持松、白聖二法師及趙樸初、毛效同、顧恒居士五人任董事,顧氏曾任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于農村工作極有經驗雲。”此前德悟住持靜安寺時,曾利用面向華山路的門面叁層樓房,創辦靜安小學。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與靜安小學兩校的經費均由靜安寺負擔。
5月15日,大師爲祭奠真達老法師題寫挽聯,刊于《弘化月刊》。聯曰:
飛錫高遊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中秋,已持續十年之《華嚴經疏鈔》編印工作告成。受命于應慈老人,大師爲收入《疏鈔》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作序。
大師撰《真言宗之戒》一冊,此書條理分明,引證嚴謹,系統地將真言宗行者所受持禁戒的條目、次第等作了明細闡述。大師在書中起首即雲:“今依《大日經》及《疏》、《釋》,在入大悲胎藏曼荼羅之前,有七種戒:一、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二、叁世無障礙智叁平等戒;叁、真言門行菩薩根本四重禁戒;四、真言門行菩薩十重禁戒;五、入叁昧耶耳語一偈戒;六、四波羅夷叁昧耶戒;七、持明禁戒。此七種戒中,前四種戒,凡結緣灌頂者,皆可預聞。其後叁種戒,則須具支灌頂者乃因聽聞。”大師針對“洛叉”一詞也作了細致的注釋:“以淺言之,梵語“洛叉”,此是十萬遍,今非以十萬遍爲“洛叉”。而“洛叉”又翻見,是以見實谛之理時,此真言行,即得終了,不然無有中息之義,不如世人持誦多少時、多少遍數,而求其微末之效也……又“洛叉”者是垛義,如箭射中垛也,若能住于谛理,任運相應,是“洛叉”義也。”末後,又特別指出:“《事師五十頌》雖非戒攝,然亦真言行者最宜奉守者,可往閱之。”
大師自任靜安寺方丈後數十年間,于上海及全國各地講經、傳戒、灌頂、授皈依、撰寫著述等,無有息時。且常有各界社會賢達、知名人士來訪。趙樸初居士乃是大師皈依弟子並受灌頂,時常來靜安寺參禮。一日,李海環(女)等衆弟子亦在,李于1924在武漢寶通寺即皈依大師,受灌頂修學密法,抗戰期間來到上海,因幼年即兼祧兩姓(舅父無子),頑皮如故,突然問趙樸初居士:“您祖籍安徽麼?”“是。”“趙某某您認識麼?”趙答:“我要稱呼他叔公。”李說:“那您要稱我姑姑,快跪下叩頭!”趙樸初隨即深深一揖,大家頓時哄堂大笑。
1949年,已醜,56歲
2月15日(陰曆正月十八),上海佛教界的屈映光、李恩浩、黃慶瀾、陳其來、胡厚甫、祝華平等居士,鑒于“四十年來,內憂外患,迄無甯歲,民生疾苦,如水益深”,決定共同起建“以超度曆年死難軍民,回向世界和平,災難永息”的四十九日“己醜度亡利生息災法會”,並請中國佛教會和蒙藏委員會通電全國漢、蒙、藏各佛教寺院及居士團體一起修法祈禱,此爲近代以來最盛大的一次息災大法會,祈願“凡一切以均沾,盡十方而兼濟”。上海地區分設四壇:一、尊勝壇,由持松大師主修…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