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松大师年谱▪P4

  ..续本文上一页子穴塔焉,立碑于前,碑文曰:“终南道者 华严座主 南岳下第四十六世天宁分脉 兴福中兴 月霞珠公老和尚觉灵塔”。月霞法师得法于常州天宁寺冶开清镕老和尚。冶老系南岳下第四十五世(此以南岳怀让祖师为一世故,若以临济义玄为一世,则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世),月霞法师嗣为第四十六世。月霞、应慈、明镜、惟宽均为冶老得法弟子,皆有大成就,惜明镜、惟宽二师早寂。月霞长于应慈十五岁,研究华严教义深入渊海,曾请示冶祖欲令应慈从学,冶祖许之。从此,应慈随侍月老左右,如同师事冶祖,曾协助月霞在沪上办华严大学、于常熟兴福寺办华严学院。月霞圆寂后,应慈视持松如子,爱护有加。师亦视其如父,其恪尽职守与孝道,有目共睹。师既为月霞和尚法嗣,又系应慈法子,故勤究华严大教,深得真髓。

  应慈法师(1873-1965),俗姓余,名铎,号振卿,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东台。1898年到南海普陀山从明性和尚出家,35岁时与月霞、明镜、惟宽同得法于治开老和尚门下,得法名显亲。得治开老和尚许可,从月霞法师深究华严大旨,随月霞于南京创僧师范学堂、于上海创办华严大学并任副讲,后驻锡上海沉香阁。一心致力于弘扬华严,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号拈花老人,足迹遍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学研究人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阴历二月,月霞老人丧事既毕,应慈法师宣读月霞尊者密函遗嘱,布告大众由持松嗣法月霞显珠和尚,为南岳下第四十七世,赐法名密林,及继任兴福寺住持职,并佐以法弟惠宗、潭月(嗣法应慈显亲和尚)为监院。时丛林住持多属德腊俱高之法师方能胜任,而师年仅二十五岁,一青年客僧也,学习及侍月霞老和尚仅四、五年,论其德腊均不及当时之应慈法师,而月老竟遗嘱令应慈让贤,使师继任,实足为奇也。

  大师住持伊始,当地各界既怀疑新住持之道德文章,又不知这位年轻客僧何以堪任大位,故多观望。然大师终不负月霞老人所托,于寺内事务,事必躬亲,整饬有方,寺内僧众,日渐敬服。当地信众见庙宇整洁,僧众雍和,殿像庄严,香火盈盛,均大感意外,络绎来访者日多。与大师交谈,见其恬静自如,广证博引,诸檀越疑虑顿消,皆赞新任住持年轻有为,且学识渊博,月霞老法师真慧眼识英才也。

  大师承继月霞先师遗志,得应慈老法师协助,续办华严学院,改名华严预备学校(全名为中华佛教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图为该校原址),大师任校长,应慈法师任监督,惠宗法师为监学。学校设预科3年、正科3年,学生每期50-60人,僧、俗均可报考入学,以佛经为教材,有《华严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俱舍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等,并授中国文学如《左传》、《孝经》、《古文观止》、《唐诗》以及历史、地理、算术等课。大师亲自授课,并邀常惺法师为教务长。1922年后,该校易名为法界学院。(图为华严预备学校旧址)

  救虎阁.tif

  大师授课之际,即释经著论,开始撰《摄大乘论义记》、《释迦如来一代记》、《大乘起信论讲义》等。

  1919年,民国8年,己未,26岁

  居虞山兴福寺,还清积债,赎回寺产。

  夏,大师养疴于杭州西湖。时太虚法师住持杭州弥勒院,大师经华严大学同学朗然法师介绍,与太虚法师初晤。

  10月1日,《中华佛教华严大学预科讲习所简章》刊于《觉社丛书》。月霞老人原拟有《简章》,大师及应慈法师、惠宗法师对先师月霞老人之《简章》进行完善,遂成此文。

  冬,于兴福寺传戒一次,礼请冶开老人为得戒大和尚,师任羯磨阿阇黎畅授律仪,度僧数十人。

  为华严预备学校授课,期间撰《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

  重刊《破山兴福寺志》,撰《重刊破山兴福寺志跋》以记之。

  大师锋芒初露,古寺呈重光之势。

  1920年,民国9年,庚申,27岁

  居兴福寺。讲《楞严经》。

  于华严预备学校授课。

  兴福寺再次传戒,礼请大师为得戒大和尚,度僧近百人。

  师虽处于偏地,然勤于振兴寺务和教学,潜心研究唯识,撰《摄大乘论义记》十卷。

  1921年,民国10年,辛酉,28岁8月,《摄大乘论义记》以“虞山兴福寺师奘沙门密林持松”署名开始连载于《海潮音》,时间长达19个月,一时震动了整个佛学界。大师于《摄大乘论义记》中广证博引“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阐述其功能,指出:“唯识法相,异名同宗”,强调“转识成智”之必要。他说,第八阿赖耶识,同时含藏清净、及一切由前五识和第六意识思维而分别生成之烦恼――“我执”、“法执”二障之杂染种子,故“第八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根本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常跟随“第八阿赖耶识”,执之为“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成见烦恼,且恒审量无间断,执着很深,便使“阿赖耶识”成为生死流转之生命原动力。为“了脱生死”,大师提出:必须“转”化“依”藏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虚妄分别,使无自性不实之种子成为清净、真如自性之“圆成实性(即圆满成就真实之自相)。方法是六度、十度万行,并依“胜解”(对所缘之境作出确定的判断)、“惭”(对自己所作自感羞耻)之力,损“根本识”中染种子之势力,益“根本识”中净种子之功德。因清净及杂染种子无二无别,原本一体而以净久久熏习,“第八阿赖耶识”便转舍“烦恼”和“所知”二障,转得“菩提”、“涅槃”两果之所依。根据上述“唯识”、“转依”之原理,大师在著作中还具体列述了“转识成智”之“菩提道次第”,融性相二宗、破我法二执、直至成佛境界。

  《摄大乘论义记》阐明了“转依”之本质,强调彻底转变“我执”、“法执”二障乃是全部修习之最高目标。我执、法执之形成,乃吾等八识田中包括各个躯体精神与肉体冲动而来之潜势力。名其潜势力为种子,同一种子具有善、恶、无记之分。善种子熏习力强,永续熏发第八阿赖耶识之善种子,不断为所培养,则可转化我、法二执之烦恼,进而改变人之素质。八识田中善种子多,则此人人格本质之第八识所显者乃善,反之乃恶。明此理可知,依八识染净之转依,即我人人格之改造,故佛教文化有利于民众品德之提高也。

  大师难得可贵之处在于,学习唯识论,又能结合理论深入到修行实践中去,并由此真正认识到法相宗的修行转依,正是通过阿赖耶识中善恶种子的消长生灭来实现的。大师将学习——实践——研究的体会总结出来,就把本来深奥难懂的唯识理论演绎得非常通透。其时,法相唯识学界两大德——南京支那内学院之欧阳渐(竟无)居士与杭州净慈寺之太虚法师正为唯识与法相激烈争论,笔战不息,成为当时佛教学坛盛事。欧阳居士弘扬唯识,认为识外无法为之唯,万法皆由阿赖耶识变出,强调赖耶缘起;而太虚法师认为各种色法之名相概念,由赖耶引起,强调法相。及至二位大德于《海潮音》阅得《摄大乘论义记》后,顿觉作者见地深刻,有耳目一新之感,遂格外关注。欧阳居士初以为撰者必定是硕德、博识之士,后知“师奘沙门”乃兴福寺青年方丈时,喜出望外;太虚此前虽与大师见过面,但如此佛学华章出自年轻的持松大师之手,实大出其意外。故二者皆云,彼将来必为佛界龙象,故甚器重之。得太虚、欧阳两位大德印可,大师亦声名鹊起。法相唯识宗亦由此而现中兴之势。

  此后,至第一次东渡日本止,大师身为禅门临济宗传人,依然致力于弘扬唯识法相之研究。稍后受太虚之邀,至杭州永明学舍开讲《八识规矩颂》,复应其邀任《海潮音》撰述,并为《海潮音》封面题签(见下图);所著《瑜伽师地论浅释》、《观所缘缘论讲要》等,亦均属于唯识法相之范畴。1934年,大师还应邀为太虚法师所著《法相唯识学概论》一书作序。由此可鉴大师对法相宗中兴之贡献。

  10月,祖印老和尚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入灭。持松大师华严大学卒业后,曾赴玉泉寺依祖印老和尚究天台宗大意,于天台教观谙熟于心,次年方回到月霞老法师身边。大师惊悉祖印长老圆寂的噩耗,深感悲痛,作《和祖印法师临终示偈》,以铭记祖印老法师法乳之恩,此偈后载于《海潮音》第三年第四期。偈曰:

  圆成岂容计春秋,混俗和光离造修;

  从本无生焉有死,去来自在任优游。

  其二

  来无碍是碍,去无碍亦碍;

  无碍无亦无,解脱真自在。

  祖印老和尚(1825~1921年),俗姓李,湖北汉阳人,早年于玉泉寺住持无烦法师座下披剃,二十四岁起外出云游。是时,天台宗第四十代祖师敏曦法师住持天台山华顶寺,宣讲《妙法莲华经》。祖印听讲后豁然大悟,即作偈面呈,以此宗说融通,深得台宗奥义。三十岁后返回玉泉寺,四十二岁任住持,其后三年,于寺内开讲《法华经》,弘传天台教义,传戒九次。四十七岁重作南游,频年讲经于南京、汉口、浙江、湖北诸寺。六十岁后回玉泉寺,足迹未出荆宜间。1921年10月的一天,端坐书偈云∶

  虚生浪死几千秋,只为当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归去也,莲台上品乐优游。

  又

  浪迹娑婆不计秋,谁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顿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游。

   又

  来亦无所碍,去亦无所碍。

  脱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写完,吩咐弟子朗唱《大藏经》题,安详西归,终年七十一岁,戒腊五十二。

  大师作《自题小照》(二首)载于《海潮音》,其一曰:

  我说非我,人说是我;

  离是绝非,法身真我。

  辗转至全国各地讲经,声誉日隆。

  大师续办华严学院等颇有成绩,应慈法师遂以“华严法界观门者、天宁法脉兴福寺分灯之中兴砥柱”称誉之。而纵观近现…

《持松大师年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阐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