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松大師年譜▪P4

  ..續本文上一頁子穴塔焉,立碑于前,碑文曰:“終南道者 華嚴座主 南嶽下第四十六世天甯分脈 興福中興 月霞珠公老和尚覺靈塔”。月霞法師得法于常州天甯寺冶開清镕老和尚。冶老系南嶽下第四十五世(此以南嶽懷讓祖師爲一世故,若以臨濟義玄爲一世,則爲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月霞法師嗣爲第四十六世。月霞、應慈、明鏡、惟寬均爲冶老得法弟子,皆有大成就,惜明鏡、惟寬二師早寂。月霞長于應慈十五歲,研究華嚴教義深入淵海,曾請示冶祖欲令應慈從學,冶祖許之。從此,應慈隨侍月老左右,如同師事冶祖,曾協助月霞在滬上辦華嚴大學、于常熟興福寺辦華嚴學院。月霞圓寂後,應慈視持松如子,愛護有加。師亦視其如父,其恪盡職守與孝道,有目共睹。師既爲月霞和尚法嗣,又系應慈法子,故勤究華嚴大教,深得真髓。

  應慈法師(1873-1965),俗姓余,名铎,號振卿,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江蘇東臺。1898年到南海普陀山從明性和尚出家,35歲時與月霞、明鏡、惟寬同得法于治開老和尚門下,得法名顯親。得治開老和尚許可,從月霞法師深究華嚴大旨,隨月霞于南京創僧師範學堂、于上海創辦華嚴大學並任副講,後駐錫上海沈香閣。一心致力于弘揚華嚴,自號華嚴座主,晚年號拈花老人,足迹遍于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北等地,造就了不少僧材及佛學研究人才。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陰曆二月,月霞老人喪事既畢,應慈法師宣讀月霞尊者密函遺囑,布告大衆由持松嗣法月霞顯珠和尚,爲南嶽下第四十七世,賜法名密林,及繼任興福寺住持職,並佐以法弟惠宗、潭月(嗣法應慈顯親和尚)爲監院。時叢林住持多屬德臘俱高之法師方能勝任,而師年僅二十五歲,一青年客僧也,學習及侍月霞老和尚僅四、五年,論其德臘均不及當時之應慈法師,而月老竟遺囑令應慈讓賢,使師繼任,實足爲奇也。

  大師住持伊始,當地各界既懷疑新住持之道德文章,又不知這位年輕客僧何以堪任大位,故多觀望。然大師終不負月霞老人所托,于寺內事務,事必躬親,整饬有方,寺內僧衆,日漸敬服。當地信衆見廟宇整潔,僧衆雍和,殿像莊嚴,香火盈盛,均大感意外,絡繹來訪者日多。與大師交談,見其恬靜自如,廣證博引,諸檀越疑慮頓消,皆贊新任住持年輕有爲,且學識淵博,月霞老法師真慧眼識英才也。

  大師承繼月霞先師遺志,得應慈老法師協助,續辦華嚴學院,改名華嚴預備學校(全名爲中華佛教華嚴大學預科講習所,圖爲該校原址),大師任校長,應慈法師任監督,惠宗法師爲監學。學校設預科3年、正科3年,學生每期50-60人,僧、俗均可報考入學,以佛經爲教材,有《華嚴經》、《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俱舍論》、《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等,並授中國文學如《左傳》、《孝經》、《古文觀止》、《唐詩》以及曆史、地理、算術等課。大師親自授課,並邀常惺法師爲教務長。1922年後,該校易名爲法界學院。(圖爲華嚴預備學校舊址)

  救虎閣.tif

  大師授課之際,即釋經著論,開始撰《攝大乘論義記》、《釋迦如來一代記》、《大乘起信論講義》等。

  1919年,民國8年,己未,26歲

  居虞山興福寺,還清積債,贖回寺産。

  夏,大師養疴于杭州西湖。時太虛法師住持杭州彌勒院,大師經華嚴大學同學朗然法師介紹,與太虛法師初晤。

  10月1日,《中華佛教華嚴大學預科講習所簡章》刊于《覺社叢書》。月霞老人原擬有《簡章》,大師及應慈法師、惠宗法師對先師月霞老人之《簡章》進行完善,遂成此文。

  冬,于興福寺傳戒一次,禮請冶開老人爲得戒大和尚,師任羯磨阿阇黎暢授律儀,度僧數十人。

  爲華嚴預備學校授課,期間撰《釋迦如來一代記》一卷。

  重刊《破山興福寺志》,撰《重刊破山興福寺志跋》以記之。

  大師鋒芒初露,古寺呈重光之勢。

  1920年,民國9年,庚申,27歲

  居興福寺。講《楞嚴經》。

  于華嚴預備學校授課。

  興福寺再次傳戒,禮請大師爲得戒大和尚,度僧近百人。

  師雖處于偏地,然勤于振興寺務和教學,潛心研究唯識,撰《攝大乘論義記》十卷。

  1921年,民國10年,辛酉,28歲8月,《攝大乘論義記》以“虞山興福寺師奘沙門密林持松”署名開始連載于《海潮音》,時間長達19個月,一時震動了整個佛學界。大師于《攝大乘論義記》中廣證博引“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闡述其功能,指出:“唯識法相,異名同宗”,強調“轉識成智”之必要。他說,第八阿賴耶識,同時含藏清淨、及一切由前五識和第六意識思維而分別生成之煩惱――“我執”、“法執”二障之雜染種子,故“第八阿賴耶識”又稱“藏識”、“根本識”;第七識又稱“末那識”,常跟隨“第八阿賴耶識”,執之爲“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根本成見煩惱,且恒審量無間斷,執著很深,便使“阿賴耶識”成爲生死流轉之生命原動力。爲“了脫生死”,大師提出:必須“轉”化“依”藏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虛妄分別,使無自性不實之種子成爲清淨、真如自性之“圓成實性(即圓滿成就真實之自相)。方法是六度、十度萬行,並依“勝解”(對所緣之境作出確定的判斷)、“慚”(對自己所作自感羞恥)之力,損“根本識”中染種子之勢力,益“根本識”中淨種子之功德。因清淨及雜染種子無二無別,原本一體而以淨久久熏習,“第八阿賴耶識”便轉舍“煩惱”和“所知”二障,轉得“菩提”、“涅槃”兩果之所依。根據上述“唯識”、“轉依”之原理,大師在著作中還具體列述了“轉識成智”之“菩提道次第”,融性相二宗、破我法二執、直至成佛境界。

  《攝大乘論義記》闡明了“轉依”之本質,強調徹底轉變“我執”、“法執”二障乃是全部修習之最高目標。我執、法執之形成,乃吾等八識田中包括各個軀體精神與肉體沖動而來之潛勢力。名其潛勢力爲種子,同一種子具有善、惡、無記之分。善種子熏習力強,永續熏發第八阿賴耶識之善種子,不斷爲所培養,則可轉化我、法二執之煩惱,進而改變人之素質。八識田中善種子多,則此人人格本質之第八識所顯者乃善,反之乃惡。明此理可知,依八識染淨之轉依,即我人人格之改造,故佛教文化有利于民衆品德之提高也。

  大師難得可貴之處在于,學習唯識論,又能結合理論深入到修行實踐中去,並由此真正認識到法相宗的修行轉依,正是通過阿賴耶識中善惡種子的消長生滅來實現的。大師將學習——實踐——研究的體會總結出來,就把本來深奧難懂的唯識理論演繹得非常通透。其時,法相唯識學界兩大德——南京支那內學院之歐陽漸(竟無)居士與杭州淨慈寺之太虛法師正爲唯識與法相激烈爭論,筆戰不息,成爲當時佛教學壇盛事。歐陽居士弘揚唯識,認爲識外無法爲之唯,萬法皆由阿賴耶識變出,強調賴耶緣起;而太虛法師認爲各種色法之名相概念,由賴耶引起,強調法相。及至二位大德于《海潮音》閱得《攝大乘論義記》後,頓覺作者見地深刻,有耳目一新之感,遂格外關注。歐陽居士初以爲撰者必定是碩德、博識之士,後知“師奘沙門”乃興福寺青年方丈時,喜出望外;太虛此前雖與大師見過面,但如此佛學華章出自年輕的持松大師之手,實大出其意外。故二者皆雲,彼將來必爲佛界龍象,故甚器重之。得太虛、歐陽兩位大德印可,大師亦聲名鵲起。法相唯識宗亦由此而現中興之勢。

  此後,至第一次東渡日本止,大師身爲禅門臨濟宗傳人,依然致力于弘揚唯識法相之研究。稍後受太虛之邀,至杭州永明學舍開講《八識規矩頌》,複應其邀任《海潮音》撰述,並爲《海潮音》封面題簽(見下圖);所著《瑜伽師地論淺釋》、《觀所緣緣論講要》等,亦均屬于唯識法相之範疇。1934年,大師還應邀爲太虛法師所著《法相唯識學概論》一書作序。由此可鑒大師對法相宗中興之貢獻。

  10月,祖印老和尚于湖北當陽玉泉寺入滅。持松大師華嚴大學卒業後,曾赴玉泉寺依祖印老和尚究天臺宗大意,于天臺教觀谙熟于心,次年方回到月霞老法師身邊。大師驚悉祖印長老圓寂的噩耗,深感悲痛,作《和祖印法師臨終示偈》,以銘記祖印老法師法乳之恩,此偈後載于《海潮音》第叁年第四期。偈曰:

  圓成豈容計春秋,混俗和光離造修;

  從本無生焉有死,去來自在任優遊。

  其二

  來無礙是礙,去無礙亦礙;

  無礙無亦無,解脫真自在。

  祖印老和尚(1825~1921年),俗姓李,湖北漢陽人,早年于玉泉寺住持無煩法師座下披剃,二十四歲起外出雲遊。是時,天臺宗第四十代祖師敏曦法師住持天臺山華頂寺,宣講《妙法蓮華經》。祖印聽講後豁然大悟,即作偈面呈,以此宗說融通,深得臺宗奧義。叁十歲後返回玉泉寺,四十二歲任住持,其後叁年,于寺內開講《法華經》,弘傳天臺教義,傳戒九次。四十七歲重作南遊,頻年講經于南京、漢口、浙江、湖北諸寺。六十歲後回玉泉寺,足迹未出荊宜間。1921年10月的一天,端坐書偈雲∶

  虛生浪死幾千秋,只爲當初不肯修。

  今日回光歸去也,蓮臺上品樂優遊。

  又

  浪迹娑婆不計秋,誰人肯把己躬修。

  一朝頓悟娘生面,此界他方任我遊。

   又

  來亦無所礙,去亦無所礙。

  脫下臭皮囊,真得大自在。

  寫完,吩咐弟子朗唱《大藏經》題,安詳西歸,終年七十一歲,戒臘五十二。

  大師作《自題小照》(二首)載于《海潮音》,其一曰:

  我說非我,人說是我;

  離是絕非,法身真我。

  輾轉至全國各地講經,聲譽日隆。

  大師續辦華嚴學院等頗有成績,應慈法師遂以“華嚴法界觀門者、天甯法脈興福寺分燈之中興砥柱”稱譽之。而縱觀近現…

《持松大師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闡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