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教通关》解析(陈士强)▪P2

  ..续本文上一页心(诸趣外道)、愚童持斋心(人趣)、婴童无畏心(天趣)、唯蕴无我心(声闻)、拔业因种心(缘觉)、他缘大乘心(唯识)、觉心不生心(三论)、一道无为心(天台)、极无自性心(华严)、秘密庄严心(真言)。而台密的安然和尚对“十住心教”多有非难。他承慈觉大师(圆仁)之意,判《法华》、《华严》、《般若》、《维摩》等为“理密教”,《大日》、《金刚顶》等为“理事俱密教”,其他三乘等经为“显教”。又因不空有“一大圆教”(指密教)之语,而谓一切佛名一佛、一切时名一时、一切处为一处、一切教名一教,即一佛、一时、一处、一教之说。  

  持松不赞成东密、台密的这两种判教。他以为,“余意古今判教诸师,以华严宗贤首大师所立小、始、终、顿、圆五种教门,最为圆满。今将密宗根本两部大经,用五教判摄,当是第五圆教。而圆教中,又分同圆、别圆,此宗属同圆教也。”  

  四、安心观道。

  论述密教的观法。说,“佛教根本,皆以观心为主,无论何宗何派,若舍诸法实相上,别求他法,即是魔说,非佛教也。故天台以止观为业,华严以法界观心,唯识、三论,亦各有安心之法,净土十六观,禅宗参究等,皆安心之方法也。”密教的观法,不外乎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种,即“四种曼荼罗”。因字起观,指观梵文“阿”字等;因事起观,指观月轮、莲花等;因法起观,指观慈悲喜舍、三平等观等;因人起观,指观本尊形像等。密教修行者在寝时、坐时,以及其他时间内各有观法,如以数字为序排列,则有:一体速疾力三昧(即“阿”字观)等、双身观等、三平等观等、四无量观等、五字轮观等、六大无碍观等、七空点观等、八叶肉团心观等、九重月轮观等、十缘生观等。  

  五、悉地种类。

  论述密教的成就(“悉地”)法。说,密教修法(指成就法),其数虽多,约而言之,不过四种,即息灾、增益、敬爱、调伏。这四种修法通金刚界五部(如来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和胎藏界三部(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息灾,指“除灾生德”;增益,指“增进福智,圆满万行”;降伏,指“损减怨敌,克服强暴”;敬爱,指“得人宗仰,使众和合”。在这四种成就法以外,另加钩召(指“召摄欲得之人”),名“五种法”。另外,还有延命法,为增益法的分支。四种成就法的差别在于护摩的作法不同。“护摩为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护摩。”护摩,意为“焚烧”,有浅深二解:“浅者,因印度外道有事火之法,以火为梵天之口,为令供物,上达于天,故以火进之。今密教为摄伏彼故,借用彼法,造作坛场,构设炉器。以诸供物,顺次加持,投于炉中,供养本尊,求成就也。”此为“外护摩”、“世谛护摩”。深者,“须作三平等观,自身、本尊及炉,一体无二。以智火烧无明薪,以一切众生,皆从业生,今烧除前业,即得解脱也。”此为“内护摩”、“佛法真正护摩”。由于密教“当相即道”,故外护摩亦不可废除。  

  六、行位断惑。

  评述佛教各宗的悟修(修行觉悟)理论。说,各宗在悟修上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缘起现相。“即各宗对万有之开展,生起之缘由及所现之相,而认识不同也。”小乘持“业感缘起”说,大乘相宗持“阿赖耶缘起”说,大乘性宗持“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说,一乘圆教持“法界缘起”说,真言宗(密教)持“六大缘起”说,“与法界缘起,名虽不同,而义无差别”,它以“四种曼荼罗”概括“现相诸法”。(1)大曼荼罗。指“一一佛菩萨相好之身,及彩画其形像。”(2)三昧耶曼荼罗。指“所指标帜、刀剑杵莲等,或画作其形者。”(3)法曼荼罗,指“真言种子字”。(4)羯磨曼荼罗,指诸佛菩萨的“种种威仪动作”。以上是就“佛界”一方面而言,“实则十法界之身,皆名大曼荼罗。山河草木,有形物质,皆三昧耶曼荼罗。语言文字,一切声响,皆法曼荼罗。一切动作,行住坐卧,幡飘树摇,都为羯磨曼荼罗。此四种,即包罗一切法相。得各具四种,而其体则皆六大也。”  

  (二)发心根本。“即要求解脱之出发点各各不同也。”大乘权教发心,是将“心”与“菩萨”对立起来,心为“能求”(主体),菩提为“所求”(客体)。“真言宗发心,则是自心寻求本有之觉体,名曰菩提即心。”  

  (三)断惑品类。“即扫除成佛之障碍各不同也。”小乘须“断除见惑八十八使及思惑八十一品”,方能去烦恼,证得“我空”之理。大乘相宗须“断烦恼所知二障”,方能转八识,成“四智”。性宗须“断正使及习气”,方能知“一切烦恼即菩提”之理。一乘圆教则“惑性本融,不可说其体性”。而真言宗则以“无明”为因,由无明转生出“六烦恼”(贪、、痴、慢、疑、恶见),再展转出一百六十心(随烦恼),分为三品,名“三妄执”,此为“一切应断的惑品”。  

  (四)修行时分。“即成佛所经之时间各不同也。”小乘说成佛要经历三生百劫,法相宗说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法性宗不限劫数。真言宗虽然也说断除无明妄执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但此非就时分长短而言”。“若一刹那间能越此三种妄执,即刹那成佛,不须更经长久之时间也。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五)行位阶差。“即成佛之阶级不同也。”小乘说成佛要经历“五位”(五个阶位),法相宗说要经历“四十二位”,法性宗说要经历“三贤十地”。而真言宗的《大日经》说要经历“三劫十地”,《金刚顶经》则于“十地”之内列十六大菩萨生。  

  七、佛果道场。

  论述密教即身成佛的果位和大曼荼罗诸尊。下分四小节:(一)明种姓。(二)别相好。(三)论佛身。(四)辨佛土。

  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前五者为“色法”,末者为“心法”)自在无碍,遍及有情与无情(有情识的众生和无情识的草木等),它们都是大日如来体性的表现。  “即身成佛”义有三种,称为“三种即身”。

  (1)理具。指“一切众生身心,本为两部(金、胎)之体。身为胎藏,理也。心为金刚,智也。故肉体之外,更无本觉之体性,而当相为大日法身也。”

  (2)加持。指“众生本觉之功德,与如来加持三密力相应,而成办一切佛事也。”

  (3)显得。指“自身成就三密相应,而显现法性之万德,乃真实之证悟也。”其中,“理具”为“体”,为凡夫所本有,“加持”为“相”,“显得”为用,为修生(修行而后产生)。“若行人(修行者)依各尊三密修行,则将本尊功德引入自身,即自身成本尊身,早得悉地。”

  关于“佛身”,金刚界属“智”,故称“智法身”;胎藏界属“理”,故称“理法身”,理智互具不二。显教转“八识”而成“四智”,而密教更转第九识“庵摩罗识”(又称“白净识”)而成“五智”。五智,又与五方、五大种子、五大色、五佛、五位等一一对应相配。简而言之,中央为“地”、“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东方为“空”、“阿佛”、“大圆镜智”,南方为“火”、“宝生佛”、“平等性智”,西方为“风”、“阿弥陀佛”、“妙观察智”,北方为“水”、“不空佛”、“成所作智”。

  关于曼陀罗,金刚界为九会(羯磨会、三昧耶会、微细会等),胎藏界为十三大院(中台八叶院、金刚手院、观音院等)。  

  八、灌顶次第。

  论述密教的灌顶次第。说,“密教有一极隆重而最庄严尊贵之事业,即灌顶作法是矣。”灌顶,指的是以“甘露法水,灌佛子顶”,“用以除无始轮回之恶业,显有性德之佛体”。灌顶之前,弟子须先受“三昧耶戒”(又名“发菩提心戒”)。灌顶时,阿黎(导师)令弟子投花于密坛上,根据花落于哪一位本尊(佛、菩萨、金刚等)的位置,判断他“与何尊相应,受持何尊行法”。一切真言,只有在履行灌顶仪式之后,方能向弟子传授。未经阿奢黎亲自传授而自己念诵,不但诵之无效,反招大咎。灌顶的种类,各经所说不一。大体说来,有结缘、息灾(包括增益、降伏)、受明、阿奢黎(包括佛、莲花、金刚部)、传法(包括印法、事业、以心)、自作、本尊七种,其中主要的是结缘灌顶、受明灌顶、传法灌顶三种。但无论是哪一种灌顶,其主要事项大致相同:“一、灌顶道场图。二、各种加持作法。三、两界系牵曳式。四、八流幡悬式(并幡图样)。五、系郼作法(并合香药法)。六、教授作法。七、宿曜吉凶选择法。八、三昧耶戒场图。九、灌顶道具图。十、声明赞德次第(钹谱)。”灌顶之后,对弟子加授金刚名号。  

  九、宗派源流。

  论述密教的传承源流,说,“中国之有密教,以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天竺三藏帛尸黎密多罗,来至建康,译《大孔雀王神咒经》等,为初最也。”其后,佛陀跋陀罗、鸠摩罗什、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达摩笈多、玄奘、佛陀波利、地婆诃罗、义净、菩提流支等也相继翻译经咒,但所译大抵属于事相,而且系“杂密”。“纯密”的传来,并且正式成为一宗,则自唐玄宗时始,其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合称“开元三大士”)从印度来华,译出《大日经》等,并授法于一行、惠果等,又通过“入唐八大家”传到日本,形成由传教大师最澄所创的台密和由弘法大师空海所创的东密,乃使密教支流繁衍,绵延至今。  

  有关密教的传承,日本台密的传教大师最澄《内证佛法血脉图》、智证大师圆珍《贤师血脉图》、东密的弘法大师空海《真言付法传》,以及唐代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玄超《两界血脉图》均有记载。据海云所记,胎藏界法的传承是:大日如来——金刚手——掬多——善无畏——金刚智、一行、玄超——不空(得法于金刚智)、惠果(得法于玄超)——法润、空海、义愍等——法全(得法于法润)、海云(得法于义愍)——圆仁、圆载、圆珍、遍明、宗睿(均得法于法全)。  金刚界法的传承是:大日如来——普贤——龙猛——龙智——金刚智——善无畏、不空——惠果(得法不空)等——空海、义操(均得法于惠果)——法全、海云(均得法于义操)——圆仁、圆载、圆珍、遍明(均得法于法全)。至于最澄的传承,在海云的《付法记》中没有记载,而据智证大师《贤师血脉图》,最澄得法于顺晓,顺晓得法于义林,义林得法于善无畏,因而属于胎藏界付法系统。  

  东密、台密二系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

  (1)教主。“东密以大日为本,与释迦别体,故台密斥为昧于一实之理。台密释迦与大日同体,故东密斥之为未脱显网。”

  (2)教义。“东密无理密事密之分,除两部外皆为显教。台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华、华严与两部无轩轾。”

  (3)两部。“东密偏重金刚界,为金胎次第,两部外不立不二。台密偏重于胎藏,为胎金次第,两部外立苏悉地为三部。”

  (4)血脉。“东密,两部一系,故法流统一。台密,两部各分系门,故教门分张。”  (5)修法。“东密,以爱染法为至极之大法。台密,以炽盛光佛顶为至极大法。” 

  十、法义略诠。

  解释密教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器物、仪轨、作法等)。有:五峰八柱宝楼阁、坛、声明、唱礼、十二合掌、三种本尊、真言诵法四种、四度次第、三业度人、西藏密教、作法选日、三九秘要、结护、阿尾舍法、五种犯三昧耶、《理趣经》、护法等。如释“四种法要”说,这是作法会时最重要的仪式。“一、梵呗。先于法会之初,讽咏如来妙身之偈,以赞叹佛德,且静止外缘也;二、散花。梵呗之次,先唱愿我在道场等句,而后各随其佛之伽陀,以散花供佛也;三、梵音。散花之次,唱十方所有胜妙等句,以净音供养也;四、锡杖。梵音之次,唱手执锡杖偈,而振锡杖也。”释“四度次第”说,此又称“四度加行”,是真言行者学法的次序。“最初学习梵语文及显教,数年纯熟,经阿奢黎许可,练习三大陀罗尼,即尊胜、宝箧、弥陀根本咒,诵习纯熟之后,即开始修习《理趣经》加行、护身法加行各三日,要修十八道加行。……十八道加行后,修金胎两部及护摩法,是为四度加行。” 

  《密教通关》作为研究密教的入门书,自问世以后,颇为密教修行者所重,但由于在我国内地,自古以来显教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密教通关》基于作者的立场,其观点为“密教胜于显教”,故也招致当时显教各宗人士的不满,对之有些非议,但在中国密教发展史上,它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当是毫无疑义的。

  

《《密教通关》解析(陈士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