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出去世间法,在出世间法中,业消灭了,且不留据点。
“道”,如果这里我们指的是去除情恼的世间道,而非佛法特有的修行,此与外道的禅修体系和瑜伽是共有的,如数论派(Samkhya)也有修行道,这个瑜伽修行的体系,是释迦牟尼佛自数派的哲学家的修行者嗢迦遏罗摩(Udraka Ramaputra)那里学来的,小乘佛教的追随者修习它,特别是借由暂时性的压抑,可带来相当快速的情离减轻。其后,在这个世间道完成后,他们开始进修出世间道,这包括了所有情恼的消除,依其后的出世间道,他们达成了正灭的完全根绝。大乘佛教的追随也同样修习世间法的某部分,不过修的较少,因为客它压抑情恼上所具有的价值,就等于精通有关情恼之种种知识,以及它能增长对禅登修或瑜迦的技术性掌握,这些术语恰巧是同义的。
去除情恼的世间道是色界四禅(Catvari dhyanani)与四无色界定(arupyasamapatti)的瑜迦修行。基本上,这是一种意识经由逐渐减少着后的升华,这里,“执着”特别是指心受某种错误的精神活动牵绊而被某个对象吸引,例如对对象的自性的性质无知。因此,这个修行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执着本身,而且,既然其他的情恼的生起时,同样地渐渐去除执着的的生起。熟练了较层次的禅定修行,会有力量控制紧接其下的那个禅定,一直到叫做“世间顶”(the mundane summit)或“非想非非想处”的无色界最高定都有是这样的。因为此处是世间道的顶端,已无地方高于它,可以控制属于“世间顶”的残余执着。为了要去掉这个残余,只有采用出世间道,才有可能成功。
有关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的修行,止的成就是初禅的门槛。但是初禅的真正精通,还需要观比欲界庸常心更高的初禅心之所缘境。于此,禅修者除了反省五根受外物吸引而生起执着的过患及恶果,更要冥思自己从研读和反省学到的有关初禅的相对优越性及明静的特质。其后,会渐渐地停止不善之行及属于欲界最粗的执着,接着中度的执著,最后连最细的执着也去除了。当连最小的执着也根除时,初禅心就全然地达到了。初禅的精通是开发天眼、天耳等五种神通的基础,每种神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加行和精通。至于二禅,禅修者开始冥思较之初禅二禅的相对优越性和明静特质,再次地,逐一去掉初禅粗、中、细特质的执着。对色界其余的两种禅定和无色界四定,这个过程是重复的,每一禅定的修习,皆以在其前的那个禅定为基础。
经由每个续接的禅定,意识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少的感官意识继续在运作。在无色定的最高处之外,还有一个不属于世间道的定,但只有已到达“见道位”的圣者,在精通四无色界定的最高定之后,才可以进入。这个定叫“灭尽定”(cessation trance,nirodha-samaatti),意识变得如此微细,可说明无意识状态,因为所有的感官和精神意识似乎像停止作用一般。相似地,在色界四禅时,也有另一个叫“无想定”(nopereeption,asamjhna-samapatti)像这个灭尽定,不过属于较低和较浅的层次。有关这二个定,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才能完全处理这个主题。一些外道修行者,认为无想定就是一种解脱的状态。一些小乘佛教的宗派,曾认为在无想定与灭尽定中,意识事实上是暂停的。大乘宗派中如唯识宗,也曾使用这些定的状况,做为支持他们“阿赖耶识”理论的一种论证,以便解释个人意识在此二定之前与之后的连续性。另外,像中观学者以为在此二定中,有一种非常非常微细的精神意识形态仍然保持活动。不管如何,有人这样解释无想定与灭尽定的身心作用,在“世间顶”(即非想非非想处)的这个定时,清净情恼的世间道已完成了,能以世间道去除之生起的情恼已完全消灭了。但是他们的种子还是没有消灭,因为如此,并非所有的执着都消灭了,如我们先前解释过的,已无更高的禅定之处,可以控制这些属于“顶端”的执着。再者,无法去除的已生起的执着残余,仍然像种子或根一样的保留着,层次较低的执着可能会再次从这里成长出来。因此在《习定次第首卷》(First Bhavana-Krama)中曾提到:“虽然人已从禅修中发展出禅定功力,但这并没有摧毁自我的知觉认识,情恼还是会再次地成就,就像迦遏罗摩(Ramaputra)所修习的禅定一样。”
讨论至此,几乎每项都非特别地属于佛教禅修,因为止、观、止观双运、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的世间道、五神通等等成就,都是与外道瑜伽共有的成熟。因此,以下的讨论,我们将试图概要地说明,与外道不共的佛教特有的禅修之道。
在先前对世间道简要讨论之初,我们曾提到止的成就,是初禅的门槛。讲得更正确一点,是初禅的“近分”或“预备”(preparation,samantaka),因为任一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近分。虽然如此,初禅有其不同的近分,特别称为“未至定”(thepotential,anagmy),因为这不是其他的近分定,它自身还未决定涉及(uncom-mined),就像路上的岔口,可以引你到某一方向或另一方向,但它是两个方向之一的必要出发点。
靠着初禅未至定的成就,禅修者可先修习世间道,接着再修出世间道,或可以直接就修出世间道。据传,小乘慧根锐利的行者,一般都不先修习世间道,直接经由出世间道起修,根除情恼。像这样,大乘行者也可选择二者之一,虽然对小乘行者和大乘行者来讲,修习世间道的目的是相当不同的。再者,为什么未至定是两种道必要的出发点,因为此二道的修习都有赖于观,而观只有依靠四禅心或四定心其中的一种才有可能达成。如果可选择的话,第四禅会是最可用的,因为它没有下三禅所不欲的一些粗劣品质,它也不像无色界四定心那般的微弱。修习观最小的要求是至少要到达初禅心的外围。也就是说,止的全然达成,再加足够的观力成就,以便能发展出修习世间道或出世间道所特别需要的“近分定”。这个近分定就叫“未至定”。
之后,以观所缘境之某种无我(nairatamyas)修习出世间道。“无我”的理论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有观点,不管是最简单的“人无我”的形式,或较为发达的二种无我的形式,也就是“人无我”与“法无我”。根据这个观点,自我既非真实的现象,也非确有的东西,把自我当成真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对错误理解,而成为情恼依赖的最后基础。此导致佛教去除情恼的特有之道,是靠以直接了解事物事实上是无我的,把认识自我的最终所依去掉。这种直接了悟的产生,是佛教瑜伽的立即性目标。
在为出世间道做准备时,修行者再次检视真理,像四圣谛或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把心止于所缘境后,开始从真理的角度分析所缘境。分析的目标在于对所缘境的真实界限产生了义性的确定。这种在“止”上对所缘境的真实界限之分析性的探求,结果是逐步贯通,开始愈来愈接近所缘境的真实认识。这些贯通是直接认识所缘境最终真实的预备,传统称之为“顺抉择分”(theapproximationsofdefinitiveseparation,nirvedha-bhagiya),因为他们愈来愈趋向与情恼与无明分离,经由见到真理,这些情恼与无明都去掉了。此分为四个过程,坐趋近开始称为“暖”(heat,usman),到另一端的趋近,叫“世第一法”(highestworldlyquality,laukikagrya-dharma)为上。在世第一法贯通之后,马上发生亲见(directperception,pratyaksa)修行道上可得的最高真实界限之确定,此刻即标示出世间道的开始。对小乘行者而言,这是对四圣谛直接的无误认知;对大乘行者而言,这是对空性的直接无误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从分析性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它自身像其他亲见一样,是不带推论性的或反思性的。
对佛教而言,这种对最高真理直接无误亲见的成就,是区分圣者与凡夫的时刻,此后再也没有经由见道进一步要再亲见的了。尽管修道的最终目标在此时尚未达到,然以直接无误亲见真理的力量成就,可以容易地除去某类的情恼与无明,但仍有一堆深藏的、根深柢固的、难以去除的情恼,需要连根拔起。其后,根除这些情恼的完成,系经由采用不断的应用亲见真理的禅修,一步一步地去除最粗的情恼开始,到最细的情恼为止。当连最细的情恼连同种子也根除时,修道的最后目的就得到了,那是一种解脱的状况,或自轮回之苦得到了自由,是阿罗汉果位的完美清净。
我们已概要略述过的道,经常再被分为五个次要的道,它们分别是资粮道(the path of accumulation,sambbMra-marga)、加行道(the path of reaching,prayoga-marga)、见道(the path of seeing,dar”sana-marga)、修学道(the Path of cultivation,bhavana-marga)、无学道(the path of no further training,asaiksa-marga)。前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后三道属于圣人。在佛教的看法中,见道位的第一瞬间,是这二种不同人的区分点。因为在前二道的修行阶段是依信而立的,而其后三道的修行是依自己对真实的直接认识而立立的。
资粮道自对佛法的献身专注开始,它的顶点是止的完全成就。当止达到后,修行者开始修习加行道,主要是在修习以真理做为所…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