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P3

  ..续本文上一页观的对象。加行道可再细分为四个瑜伽的层次,和我们已提过四顺抉择分是一样的。在最高趋近的顶端,叫做“世第一法”,在那里发生对真理直接无误认识的第一瞬间,也就是见道的第一瞬间。见道位达成后,开始根除情恼与无明,从去除最粗的和最容易的情恼无明开始。这些根除叫“见道断”(riddances by means of seeing)或“见断”(seeing riddances)。见道断分为八种,四圣谛亦各有见道断二种,四圣谛任一的两种见道断的衍生,由是否属于下界欲界心或上界的四禅心与四无色界定心而定。在八种见道断完成后,开始更困难的训练,以去除属于欲界心和色界、无色界心的那些更微细、更难去除的情恼与无明。这些训练构成了修学道的修行,而这里该去除的情恼与无明叫“修道断”(riddances by culti-vafion)或“修断”(cultivation riddances)。这些修道断分成九个等级,从现行欲界心的九等级开始,到色界四禅心和无色界四定心。这些总共分成八十一个等级,也就是三界九层中,各层中再分大大、中大、小大、大中、中中、小中、大小、中小、小小各九级。当属于“世间顶”(非想非非想处)的小小情恼与无明被去除时,修学道就完成了。若所有的见道断与修道断都彻底完成,最后的一层和道果——无学道——也就得到了。

  前面相当简要地勾画过特属佛教净化情恼的修行道,此道须透过对无我的禅修方能达成,主要借由灭止多层次的情恼与无明而成就修学道。这种诉诸对无我的禅修而得到的多层次的灭止,同时为大乘与小乘所共有。但是大剩独特的修行道,除了要断除主妨碍个人自世间病苦解脱的烦恼障以外,同时还要完全去除所知障,此障是得大菩提成佛的主要障碍,成佛除了要修能使自己解脱的清净之道以外,同时还要具有许多可以利益别人的高贵品德。因此,既然大乘道的目标比小乘道更完满,它的修行道也一样地比小乘更完满。因为大菩提包含许多可以利益他人的品质,可以带来大菩提的修行道,也同样需要修习产生这些品质的方法。

  这导致必须要发起为利他而努力成就圆满大菩提的心,也就是菩提心(the mind of enligh.tenment,Bodhicitta),大乘道就以培养大慈大悲或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基础。这种大慈大悲的态度,一开始就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因此修行道上的种种活动,才会被适当和有效地刺激鼓舞,才不会达不到最后的目标。

  大乘道的仅有画分,就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五道的体系一样:止的修习是资粮道,观的步骤是加行道,见道位上的八见道断,修学道上的八十一种修道断等等。但是大乘道修习的真正过程,在某些方面不易被通则化,因为大乘宗派中唯识宗和两派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对此的解释都有重要的差异存在,每派都有特属自己不同的大乘道修行细节。

  例如唯识宗区分大、小乘在见道上产生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以为小乘达到了“人无我”的直接了悟,而大乘同时了解了“法无我”。对唯识宗来讲,“法无我”代表无二性。唯识自续中观派同样也在道上所应修习的体悟上做区分,他们认为一类的小乘道叫“声闻乘”,得到了人无我的体悟,另一类叫“辟支佛乘”的小乘道,同样了解体悟到如唯识宗空之概念的无二性,而只有大乘道完全地了解空性。根据唯识自续中观派的说法,道的不同是因以对无我之基础了解的不同而致。另一方面,应成中观派认为大乘道与小乘道在了解无我的成就上是没有不同的,区分它们的是各自修习方法的不同,小乘主要是缺乏大悲心,而大悲心却是大乘的根。相似地,大乘体系上的不同,是在放置所知障与烦恼障的情形不同,情恼与无明在构成见道断与修道断上的不同,如所有的无明并非都被视为是所知障,经常放在烦恼障的这边。所知障主要是指习性,是过去情恼和无明的沉淀,构成有时我们称为的“超越性错觉”。

  在粗略地指出了一些像这样无法概括的地方后,要接着说明大乘道的显著特征就可能了。这些特征为所有大乘体系所共有,也因为有这些特征,它们才是大乘。

  除了要培养大慈大悲和菩提心,以引发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习外,在到达大乘的见道位时,在去除情恼的过程当中,还得要把六波罗密多(paramita)修习到完全的精熟。在成就可以导致个人解脱的多层次的灭止的同时,其中也因此能产生愈来愈接近圆满大菩提的十地(dasa-bhumi)果位。

  从大乘见道位的第一个瞬间开始,修行者的活动要建立在两种智慧上,一是禅观空性时的“三昧智”((samahita-jnana),一是其后了解的“后得智”(prsthalabdhainana)。在禅观空性时,他直接如其所如地认识事物自身。在其后的了解时,他视所有事物如一种魔幻错觉,因为在他出定后,虽然他了解这只是一种魔幻错觉,但是“超越性的错觉”(即习气)还会再生起。

  在这两种智慧的基础上,行者修习波罗罗密多。波罗密多有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这六波罗密中,般若波密多自身是属于智性这边的,也是慧的累积。其他的五波罗密多是方法那边的,属于福德的累积。因为在得到圆满大菩提时,智慧的累积是佛的法身(dharmakaya)之因,而福德的累积是佛的色身——报身(sambhogakaya)与化身(nirmanakaya)——之因。修习波罗密多的真正方法是将每个波罗密多和其他波罗密多相关伴随的部分再加细分,六六一组就变成了三十六,如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忍辱,布施的精进,布施的禅定,布施的般若,持戒的布施等,一直到般若的般若为止。这六波罗密多可再加上四波罗密多,即方便、愿、力、智。虽然这四波罗密多并未加入六乘六(三十六)波罗密多的方法中,十波罗密多的修习与完成等于大乘的见道位与修道位。在见道时,布施波罗密多就达成了,如此再加见道断,就构成十地中的初地。其余九地是大乘修学道的不同阶段,其余九波罗密多须逐一的修习和达成。

  在十地的位阶上晋位之时,修行者在三昧智与后得智两种智中交替转换。当到达十地的最高处时,生起一种特殊定叫“金刚喻定”(vajropamasamadhi),在此金刚喻定结束后,两种智同时生起,同时构成圆满大菩提的身蕴与心识特质也同样地产生了。

  我们这里怕讨论过的大乘道,最大乘经中所教导的大乘道,它通常也称为“波罗密多乘”,然而还有另一种大乘修行道的体系叫“金刚乘”,或密续所教导的修行道。依据密续的说法,还有一个更有效的大乘道修行体系,因为借着这个方法一生好可成佛。而修波罗密多乘成佛,通说需要三大阿僧劫之久。波罗密多乘和金刚的不同,主要是在修行方法上的不同,这二乘都需要培养大慈大悲与菩提心,证悟空性、智慧与方法二者的修习,及实践六波罗密多,尽管金刚乘修习圆满的方法不是我们已简要叙述过的“波罗密多乘”那种再做细分的方法。但是同样也,密宗的“生起次第”(the developing stages,utpanndkra-ma)与“圆满次第”(the perfecting,sampannakrama)的方法,也是止与观在密法上的特殊应用。这些主题需要更深的讨论,无法在这篇概观佛教禅法修行的文章中交代清楚。

  

  注 释

  ①禅修这个主题在印度的不同经论中,曾被以极长的篇幅处理过,特别是《解深密经》,弥勒的《经庄严论》与《现观庄严论》,无着的《瑜伽师地论》与《阿毗达磨集论》,莲花戒所著三卷的《习定次第》,与世亲的《阿毗达靡俱舍论》等等。在有关这个论题的藏文典籍中,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最为完备的,宗喀巴的《道次第论》是为闻名西藏的阿底峡(Ati sa)尊者,本名燃灯吉祥智(Dipamkaraassrijnana)著述的《菩提道灯论》(Dodhimargapradipa所写的注释,此书将所有佛陀的教法都集中起来,以修行的目的之角度呈现出来,阿底峡分别以今生与来世的幸福、轮回的最后解脱,与成就圆满大菩提即成佛为三大目的。

  这篇讨论止观的文章,主要在莲花戒的《习定次第》中都找得到出处。有关四禅的讨论是依据世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第七章的说法。有关“近分定”的讨论是依《俱舍论》的第七章和无著的《声闻地》。同样地,出世间道的讨论是依《声闻地》和《俱舍论》的第六章。加行道的四位与五道的体系,在《俱舍论》的第六章和在弥勒《现观庄严论》第一章,都曾以长篇幅处理过。见道位与修道位“所应断”之画分在《俱舍论》的第五章和《现观庄严论》第一章都曾提到。大乘道之原则性讨论,如六波罗密多、十地等等,都包含在无著的《菩萨地》和《现观庄严论》中。小乘、大乘(含金刚乘)的一般性概说,都出于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和其藏文注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其他的注释。

  

  二、藏传禅修行法——圣道三要教授

  (一)导论

  这是一本禅修手册,此手册详述如何准备和如何进行一坐禅修。它具高度的实用性,所提到的内容无不立即可用到实际的禅修中。像禅定的层次、禅修的障碍及其对治,或不同禅修程度所呈现的心的力量,在此文中都未描述,只对那些可直接应用在一坐禅修的方式重点加以详尽地说明。对空性的证明,并未仔细地解释,但如何禅观空性却是完整地提到了。无常的证明也同样地没有好好地推敲,但有失无常与苦之出离的禅修却有仔细的解释。

  对新接触佛法的读者来说,需要其他有关教导教义方面的著…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