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P4

  ..续本文上一页作,如贡却亟美汪波(Con-Chok-jik-may-wang-bo)的《宗义实鬘》①(PreciousGarlandofTenets)。它补充了本手册,而与本手册所教授的明显或隐含的要点也绝无矛盾之处。因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实修,是建立在对佛教理论彻底的研处。因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实修,是建立在对佛教理论彻底的研究上,实修是种把教义理论内化成活生生自发性体验的方法。

  禅修手册

  由于无始以来受到贪、嗔、痴三毒的制约,除非经由训练,心无法以其自力住于正道之中。因此,修行是有必要的,除非前世已修过了,否则刚开始修行时总是人为强加的,在接触事物时,习气会一再地出现,态度会自发性地产生。因为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开始顺应新观念是件很难的事,所以经常性的重复是必要的。

  这本手册提供许多日常修行必需的细部指导。修行者一天之中最少要修一次,最多要修六次。但是初学者经常会发现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熟悉禅修的每个段落,因此,他们只需专注在某些段落上,直到他们到达最基本的熟练为止。为了避免松散或不当的兴奋,初学者也可把禅修限制在十分钟或二十分钟这种短时间就可以了。

  再者,虽然要观出更复杂的细节是我们想达成的目的,但对初学者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使用假想已全部观成的技巧,做为将来可以真正全部观成之因。

  任何未接受过这种传承的人想尝试这种禅修要小心,如果没有在动机和理论上做适当的准备,要进入这种禅修是很困难的。修习禅修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发展心灵的弹性,如果学习者一开始就变得僵硬,他们应该要找出修错之处,并且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任何想要修习此法的初学者都要留心,他们需要上师的善巧指导与告诫。

  本书的注释

  这本西藏禅修手册是第四世班禅喇嘛罗桑贝滇丹培尼玛(Lo-sang-den-den-bay-nyi-ma,1781-1852/54)根据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一篇书信体的颂文而写的,宗喀巴将佛经上的要义浓缩在写给他在诗文最后很有感情地以“儿”相称的查郭本波阿旺乍巴(Tra-ko-bon-bl Ngakwang-drak-ba)的一封信中。第四世班禅喇嘛的正文,既不是一种笔记性的注解,也非为宗喀巴颂文所写的难处释。它的目的在于实修。宗喀巴的作品叫做《圣道三要》,而本注解的主要部分都是关于此三要道的内化,即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内化。在此三者之前的是前行部分,之后是结尾。这是此书和所讨论的禅修之基本结构。

  圣道三要几乎是所有数不完佛教经典与论典的本质,因而依此建立的禅修,不能被视为只是部分性的或介绍性的。宗喀巴的颂文和第四世班禅喇嘛所写的注解,二者都是从大乘的角度而写,而且是从被认为大乘中最高的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出发的。此书所详谈的那些实修对显教和密教的修行道而言,都是二者所应具备的条件。虽然密宗的修行被认为要比此处所提到的那些修行还要“高”些,但所有的密法都必须以圣道三要为必要条件,在任何时刻不可或缺。自轮回中超脱的出离心,是修行密教的根本,此对显教的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密教的戒律甚至要比显教的更严格。为了所有的众生而要得成佛的心,是要有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承担,为达此目的而希望能成佛,成佛之后才有力量经由教授胸解脱道,去实现救度一切众生的诺言。这构成修习密教和显教的动机。正见是对空性的理解,理解体悟所有的现象都是一种无自性的存在,都只有思想的名言假立,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虽然在名义上具有效度,但在终究性的分析后,则什么也找不到。空性本身是显教和密教的生命。

  本书没有成就很高的瑜伽士为了在很短时间内成佛而修习的困难而危险的密法,在一些密续中那些方法是存在的。因此无疑地,班禅喇嘛选择宗喀巴的颂文为基础,是因为它提供了成佛之道的根本要件,而非只限于来世能生于上界具暂时利益的那些修行。

  据说宗喀巴曾自诸佛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传承圣道三要的教诫。经由献身和禅修,宗喀巴与文殊得以相会。因此是班禅喇嘛推荐本书之可信性与具极大价值的理由。

  禅修的预备

  这本手册从教导如何从事圣道三要之禅修的预备开始。这些预备在整个藏传佛教中都是一样的,并非只为了本书特定的禅修而设,是所有的禅修都不可少的。此称六加行。

  一、清理禅修处:为了迎接佛陀的降临,修行者要清理禅房,在佛桌上安置佛像、经典与舍利塔,以代表佛陀的身、口、意。

  二、安放供品:供品要宜人悦目地安放好,如水、花、食物等等诚实无欺之物。

  三、坐姿:以七支坐法为宜:

  1.以莲花坐或半莲花坐的方式,坐于软而舒服的垫子上。

  2.眼睛保持勿张太大或闭太紧,观鼻端,但应避免强观鼻端,柔视即可。

  3.背骨要像一叠铜板一样地保持身体的挺直。

  4.两肩平垂。

  5.头保持不高不低,从鼻到脐成一直线不动。

  6.舌抵住上牙龈,牙齿和嘴唇保持和平时一样。

  7.安静和轻柔地呼吸。

  据说,如果身体向前倾,痴会增长。如果向右倾,妒会增长;如果向左倾,欲会增长;如果向后倾,慢会增长。因此,适当的姿势是很重要的。

  在身体坐好后,包含佛陀、菩萨和自己上师们的皈依境,即功德资粮田,应置于自身之前而观想之。要反省皈依的动机,是基于关心轮回中的众生之苦,是关怀他们能转向究竟清净和平的宗教,不是只完成自己的或他人的目标,关怀妨碍自轮回解脱的烦恼障与障碍遍知一切的所知障。要知道三宝有能力保护众生免于上述四病,为了帮助所有的众生,应求皈依。

  皈依是视佛为所皈依的师父,视法为真正的皈依,这主要是从烦恼的正灭和涅槃的角度来说的,以及视僧为帮助我们皈依的人。

  不该只是把皈依当做一种口头上的重覆,手册教导禅修者模拟三宝的真正帮助所有众生的情形,观想甘露自佛菩萨及其他所依处的身上降下,进人所有众生的身心之中,因而净化他们的一切障碍。同时因著说了“为了帮助众生自己愿成佛”的这段发心文,观想于自身之前的诸佛菩萨心生喜悦,而送出自身的化身入禅修者身中。一时之间,自身转成上师与佛,身上放光照所有的众生,清净所有的众生,接引他们成佛,以这种方法帮助所有的众生。

  这种修法是密宗特殊的修法,行者不只发心成佛,甚至在修道途中就模拟成佛的情形。就像不把观想于自身之前的诸尊视为只有一种观想或想像的虚构,而视之为真正的皈依,同样地自己也认为在那时自己真的变成佛陀了。因为这个技巧是立基于从佛陀的色身与所行的角度模拟修行的真正效果,所以密教的体系称为“果”。因为显教的体系还在修道上时不涉及佛陀色身方面的禅修,所以叫做“因”。这本手册是显密二教的混合。

  为了建立禅修圣道三要的动机,文中提出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之所以称为“无量”是因为行者观想虚空中充满无量的众生。每一个四无量心都经过三阶段的增强。第一句是如果所有的众生能有免于痛苦的平静、快乐、自由以及往生善趣与解脱之乐,那该多好!第二句是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这些利益,第三句是自己要承担起使所有众生能得到这些利益的责任。只有大乘得者有第三种心,小乘行者只有前二种,因此,虽然说他们有无限的同情心或甚至是大悲心,但他们没有那种自己一人担当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责任的大悲心。

  希望所有众生毫无例外地都能免于受苦和受苦之因,就是悲。希望所有众生毫无例外地能拥有快乐和快乐之因,就是慈。相对地,世间爱与怜所能注意的范围都是有限的,并非所有人都被一视同仁的对待,是有亲疏分别的。

  在说出想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想法后,禅修者为了要实现他们所说出的愿望,就是下定决心要成佛。这个思想的彻底发展就是菩提心,为了所有的众生而希求圆满大菩提之心。由于这个动机,行者开始进入菩提圣道三要的实修。

  四、观想皈依境:观想上师们和佛教大师们是六加行中的第四加行。邀请真正佛菩萨融人观想的佛菩萨是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行者完全不认为这些只是种观想,不再认这些佛菩萨是在别处,视他们观想的佛菩萨就是真正的佛菩萨。

  据说,佛陀在快要入灭的时候,他的侍者问他,在他圆寂后,他们这些弟子该依止谁

  佛陀回答:他会进入任何一位他们相信和佛陀等同的上师身中。将自己的上师视为佛这种修法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了解自己接受的教法是最有价值的,这要靠我们不再想像在他处有佛陀及有更好的教法。

  五、修七支供养并供曼荼罗(offering mandala):这可以用诵“普贤行愿”颂文的方式来做。这七支为:

  1.礼赞诸佛

  2.供养诸佛  

  3.忏悔诸过

  4.随喜功德

  5.请佛住世

  6.请转*轮

  7.所作回向  

  供曼茶罗是供养一个内含日月和所有可想像的最美好的事物所成的净土世界,给皈依境上的佛菩萨和上师们。

  六、祈请:祈请圣道三要之传承上师们加持,以生起适切的态度和了解是加行中最后的一项。

  圣道三要

  如前提过的,真正道的结构包含在三个主要的面向中:出离轮回之心、为了众生而愿成佛的菩提心以及空性正见。

  出离心

  想要培养出离生老病死轮回的想法,根本上要能了解拥有能修习佛法的生活条件之价值,之后,要体悟生命的不确定性。

  修习佛法必须具足“闲暇与福报”的一些要素。

  闲暇是指免于八种不闲暇的状况:

  1.生在地狱

  2.生为饿鬼

  3.生为畜生

  4.生于边地

  5.诸根不…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放生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