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具恶见
7.生于长寿天
8.生于佛陀未至的世界中
福报是指五种内在福报:
1.生为人
2.生于有佛法之处
3.六根具足
4.未犯五无问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信于佛教经典
福报也指五种福报:
1.亲见佛陀
2.得遇圣教
3.圣教保留至今
4.仍有学佛者
5.所居之处的人,对他人有慈有悲,且愿教导他人
因此,除了生为人以外,不可能拥有完全的闲暇与福报的生活。因为纵使是欲界的天神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可是他们沉缅于幸福的满足之中,因此,当身为人时,常被劝告要积累幸福之因的十善业,即避免行十恶业:
1.杀生
2.偷盗
3.邪淫
4.妄语
5.两舌
6.恶口
7.绮语
8.贪欲
9.瞋恚
10.邪见
以上前三个是身业,中间四个是口业,最后三个是意业。每个人都该尽量断除这些恶业,因为,纵然是很小的恶业,它的报应也可能变得很大。对菩萨的一时仇怒,就可摧毁一千劫所累积的功德。相同地,一时的强烈悔过,也能把数劫的恶行去除。与心相关的因果,据说是和外在世界的因果作用是不同的。虽然一棵大橡树是从一粒橡树果实长出来的,但由于动机的重要性,从强度和持续时期的角度来看,行为会产生更大的后果。
轮回只是一大堆痛苦,甚至在欲界中最快乐者,也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当天神死时,他们因有天眼而要面临即将到来的恐怖。他们在接近死亡时,也会得到五衰的征兆。
1.身上染垢
2.腋下出汗
3.所戴花环凋萎
4.身出臭味
5.对环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那些使他们得以生于天神的业力停止了,因为已耗掉了许多善业,他们被迫要往生恶趣。人类在另一方面通常有足够的苦痛迫使他们修行,以及有足够的闲暇使他们可以得到成就。不像动物那样,人类可以开始新善行的修行。因此,人身是个稀有而宝贵的现象,应当要有意义地运用。修善行的目的至少是要得快乐的来生,来世可以继续修行以便完全地自轮回中解脱。
出离心的发展可在两阶段下完成。首先,我们学会不再注重今世的种种,因而建立更长远的观点。之后,来世的种种也不注重了。在第一个阶段中,一个人超越了只在乎今世快乐的那种狭窄的关怀,此可借由以下三点理解做到:(1)能在现在的处境中享受快乐是有价值的,(2)人不能在今生中留得太久,(3)生于畜生、饿鬼、地狱之中不是偶发性的事情。在第二阶段中,由于已发展出确定要离开轮回的心,这种观点甚至会推得更远,经由反省业的果报,以及不同的痛苦都是因自己的恶业造成的,就可做到这点。观苦,因而希望能自轮回出离的愿望就产生了;观无常,对今生和身心诸蕴的执着就除去了;观无我,对我的所有及自己的感官能力等等的执着就能克服。通过这个过程,寻求解脱的态度就发展到最完全的形态了。
利他菩提心
用禅观的方式培养所有的众生都和自己非常亲近,并且知道他们的痛苦,我们的观点会更推展开来,就如同先前所了解的一般,当我们发出离心时,是从自己的处境中推论出来的。
冰向成佛的两翼是智慧与慈悲,若无法把大悲心发展到自己一人就能承担使所有众生能离苦得乐的程度,修行者只能得到声闻或缘觉的果位。因此,在发起因苦而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后,就可把从自身处境所得的了解,进一步推论到别人身上,而发展出希望能除一切众生苦的心。
修行者因此发起菩提心。一般而言,菩提心有二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佛陀或菩萨的空性智慧,它是菩萨到达见道位的指标,见道位是菩萨最初直接亲见空性之时。之前,空性是经由推理而了解的,这是首次的现证,自此之后,不管何时,只要菩萨直接亲见空性,他们的心识都是胜义菩提心;俗菩提心有两类:一是为了众生之故,而愿求圆满大菩提之心,一是结合菩萨行之心。
在一坐禅修第二部分所发起的菩提心是希求的、世俗的菩提心,因此也称为“愿求菩提心”,通常会再加上“为了一切众生”这句话。为了发起此心,对此有七支因果的教导:
1.视众生如自己的亲生母亲
2.记得他们的慈爱
3.承诺报答他们的恩性
4.大爱
5.大悲
6.利他胜心
7.为一切众生之故,生起愿求圆满大菩提之心。
此种修法的传承,据说可上溯释迦牟尼佛到弥勒菩萨到无著菩萨。此种修法的目的在将菩提心毫无例外地亲近扩大到每个众生身上。区别大爱和世间爱是无偏之心,世间爱总是偏心的。
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当成典范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对自己的极端慈爱与照顾。仔细想想,在孩提时是自己的母亲教自己怎么走路、说话和吃东西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些教导,我们会像昆虫一样,无助地无法沟通。在佛陀的教法中,后辈应该感谢他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的保护与教养,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觉得父母多少有义务给孩子好日子过,因为孩子是他们生下的这种想法被视为是错误的。要想到因为父母的交合才给自己死后生前的中阴神识提供一个适当的所居之处,再和别种出生类型比较之下,我们只能感谢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任何我们所遭遇的麻烦问题,都是自己先前恶行的果报。要能不生新恶意不使问题更复杂地接受果报。
上师们经常劝告那些有困难问题的人,想想母亲的慈爱,把受不好念头缠绕的时刻丢开,要集中想她所给我们的慈爱和难以相信地保护我们的那些时刻。如果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若是不清楚,就是太复杂,上师们指导我们以自己和最亲密的朋友的关系做为典范。
愿菩提心的最后生起是七支因果教导的最后阶段。修行者现在已十分坚定地承担解脱一切众生的责任了,以及反省自己是否有能力如此做。了解到甚至连自己现在在做什么都有困难时,知道只有成正等正觉的佛陀有这个能力,因而确知自己必须成佛。
据说,那些利根者首先确认成佛才是帮助别人最好的方法,但在下定决心成佛以前,是否有可能心变得如此的纯净而真的可能成佛。他们领悟到心就如同沾上尘垢的水晶一样,尘垢可以清洗掉,而不必把水晶毁坏。换句话说,他们了解到烦恼心并不是单独地存在,而是从因与缘中产生的,因此也是可改变的。因而他们确知是可能成佛的,之后他们会下定决心求得佛果。当菩提心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时,就叫做如“金”般的发起菩提心了。因为,如金就是“不变的”,菩萨从此之后,就不退菩提心了。
发世俗菩提心,标示菩萨资粮道的开始。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行者要累积福慧,特别是要修六波罗密多。他们在每一波罗密多中修所有的六波罗密多。例如他们修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忍辱、布施的精进、布施的禅定、布施的智慧。相同地,他们修持戒的布施、持戒的持戒等等,共三十六种。布施的智慧是指了解了施者、布施行为与所施物都是无自性的存在或非依自身存在,而只是名言假立的存在。这是指在分析下,施者等等都找不到了;但是这并非是说施者是完全地不存在,或不必要再修布施,而是了解施者、施物与布施行为只是一种在名义性存在脉络下所行的布施。
空性正见
要斩断轮回之根,必须了解空性,首先透过推论到达概念性的了解,接着在完全的无二现观亲证中了解。在西藏视为最高佛教哲学体系的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中,空性是无自性的存在、无真实性的存在、非依自身特性而成的存在、非靠自身就可存在的存在、或非自身就是真实的存在。这是指客体只是依施设的基础而名言假立的。例如一张椅子是依靠四只脚、椅背和坐板的集合名言假立而成,但椅子并非是这些部分其中的个别一个,也非是这些部分另有的存在,也非只是这些部分的集合。如果一张椅子只是它部分的集合,它会变成是说每个部分都是椅子,或整个集合是不含部分的。因此,一张椅子的存在,只是名言假立的存在或施设性的存在。
表象苡它们施设的基础出现是无法否定的,像一张椅子以它部分的集合出现,但是对某一感官意识而言,这个表象是错误的。固守此一错误表象应被挑战,首先从与个人相关的开始,接着扩大到其他的现象。透过在禅修中分析性地搜寻人或椅子,而发现在其施设的基础上,什么也找不到。
一开始就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无我的观点中,何者该被否定。无我不否定已存在的东西,而是它显示某些被误以为存在的东西,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虽然真实的存在或具自性的存在不存在,一种真实存在的概念或意象,它的概念化以及它的接收者,真的存在。对人无我进行禅观的第一步是要看这个真实存在或自足的存在的自我,是如何地出现在我们一般的非分析的知识中。有一技巧可用,就是把心平静下来,非常安静地坐好,之后想“我”,看看会发生什么。另一个技巧是回想自己曾被错误地指探,注意观察一个自足我的意识产生了,构成自己反应的中心。
这种与生俱来、习惯性的、本有的对自性存在的错误认识,要和名言假立或后天学会的对自性存在的错误认识区分开来。后者这种错误认识是来自错误的教导、经典或证明中得到的。但是本有的错误认识,不必教就有了,它是无始以来制约的结果。与生俱来错误认识理解“人”是自性存在的方式,很难简明地表达出来。人不是以完全和身心五蕴分开的那种方式被认识的,例如,当身体的一部分,如胃生病时,我们会想“我生病了”,几乎把自己和胃完全等同成一。但是这个我,也并非以完全和五蕴相同的方式被认识。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位特别吸引人的人,我们很容易就会想:“愿我成为那样的!”甚至想要换成那个人的身…
《绽放心中的莲花(伦珠梭巴格西、杰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