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具惡見
7.生于長壽天
8.生于佛陀未至的世界中
福報是指五種內在福報:
1.生爲人
2.生于有佛法之處
3.六根具足
4.未犯五無問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5.信于佛教經典
福報也指五種福報:
1.親見佛陀
2.得遇聖教
3.聖教保留至今
4.仍有學佛者
5.所居之處的人,對他人有慈有悲,且願教導他人
因此,除了生爲人以外,不可能擁有完全的閑暇與福報的生活。因爲縱使是欲界的天神過著非常快樂的生活,可是他們沈緬于幸福的滿足之中,因此,當身爲人時,常被勸告要積累幸福之因的十善業,即避免行十惡業:
1.殺生
2.偷盜
3.邪淫
4.妄語
5.兩舌
6.惡口
7.绮語
8.貪欲
9.瞋恚
10.邪見
以上前叁個是身業,中間四個是口業,最後叁個是意業。每個人都該盡量斷除這些惡業,因爲,縱然是很小的惡業,它的報應也可能變得很大。對菩薩的一時仇怒,就可摧毀一千劫所累積的功德。相同地,一時的強烈悔過,也能把數劫的惡行去除。與心相關的因果,據說是和外在世界的因果作用是不同的。雖然一棵大橡樹是從一粒橡樹果實長出來的,但由于動機的重要性,從強度和持續時期的角度來看,行爲會産生更大的後果。
輪回只是一大堆痛苦,甚至在欲界中最快樂者,也處于一種痛苦的狀態。當天神死時,他們因有天眼而要面臨即將到來的恐怖。他們在接近死亡時,也會得到五衰的征兆。
1.身上染垢
2.腋下出汗
3.所戴花環凋萎
4.身出臭味
5.對環境産生不舒服的感覺
那些使他們得以生于天神的業力停止了,因爲已耗掉了許多善業,他們被迫要往生惡趣。人類在另一方面通常有足夠的苦痛迫使他們修行,以及有足夠的閑暇使他們可以得到成就。不像動物那樣,人類可以開始新善行的修行。因此,人身是個稀有而寶貴的現象,應當要有意義地運用。修善行的目的至少是要得快樂的來生,來世可以繼續修行以便完全地自輪回中解脫。
出離心的發展可在兩階段下完成。首先,我們學會不再注重今世的種種,因而建立更長遠的觀點。之後,來世的種種也不注重了。在第一個階段中,一個人超越了只在乎今世快樂的那種狹窄的關懷,此可借由以下叁點理解做到:(1)能在現在的處境中享受快樂是有價值的,(2)人不能在今生中留得太久,(3)生于畜生、餓鬼、地獄之中不是偶發性的事情。在第二階段中,由于已發展出確定要離開輪回的心,這種觀點甚至會推得更遠,經由反省業的果報,以及不同的痛苦都是因自己的惡業造成的,就可做到這點。觀苦,因而希望能自輪回出離的願望就産生了;觀無常,對今生和身心諸蘊的執著就除去了;觀無我,對我的所有及自己的感官能力等等的執著就能克服。通過這個過程,尋求解脫的態度就發展到最完全的形態了。
利他菩提心
用禅觀的方式培養所有的衆生都和自己非常親近,並且知道他們的痛苦,我們的觀點會更推展開來,就如同先前所了解的一般,當我們發出離心時,是從自己的處境中推論出來的。
冰向成佛的兩翼是智慧與慈悲,若無法把大悲心發展到自己一人就能承擔使所有衆生能離苦得樂的程度,修行者只能得到聲聞或緣覺的果位。因此,在發起因苦而生起出離輪回之心後,就可把從自身處境所得的了解,進一步推論到別人身上,而發展出希望能除一切衆生苦的心。
修行者因此發起菩提心。一般而言,菩提心有二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佛陀或菩薩的空性智慧,它是菩薩到達見道位的指標,見道位是菩薩最初直接親見空性之時。之前,空性是經由推理而了解的,這是首次的現證,自此之後,不管何時,只要菩薩直接親見空性,他們的心識都是勝義菩提心;俗菩提心有兩類:一是爲了衆生之故,而願求圓滿大菩提之心,一是結合菩薩行之心。
在一坐禅修第二部分所發起的菩提心是希求的、世俗的菩提心,因此也稱爲“願求菩提心”,通常會再加上“爲了一切衆生”這句話。爲了發起此心,對此有七支因果的教導:
1.視衆生如自己的親生母親
2.記得他們的慈愛
3.承諾報答他們的恩性
4.大愛
5.大悲
6.利他勝心
7.爲一切衆生之故,生起願求圓滿大菩提之心。
此種修法的傳承,據說可上溯釋迦牟尼佛到彌勒菩薩到無著菩薩。此種修法的目的在將菩提心毫無例外地親近擴大到每個衆生身上。區別大愛和世間愛是無偏之心,世間愛總是偏心的。
將自己和母親的關系當成典範的原因,是由于母親對自己的極端慈愛與照顧。仔細想想,在孩提時是自己的母親教自己怎麼走路、說話和吃東西的。大家都說,如果沒有這些教導,我們會像昆蟲一樣,無助地無法溝通。在佛陀的教法中,後輩應該感謝他們的父母,因爲父母的保護與教養,我們才得以長大成人。覺得父母多少有義務給孩子好日子過,因爲孩子是他們生下的這種想法被視爲是錯誤的。要想到因爲父母的交合才給自己死後生前的中陰神識提供一個適當的所居之處,再和別種出生類型比較之下,我們只能感謝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任何我們所遭遇的麻煩問題,都是自己先前惡行的果報。要能不生新惡意不使問題更複雜地接受果報。
上師們經常勸告那些有困難問題的人,想想母親的慈愛,把受不好念頭纏繞的時刻丟開,要集中想她所給我們的慈愛和難以相信地保護我們的那些時刻。如果自己與母親的關系若是不清楚,就是太複雜,上師們指導我們以自己和最親密的朋友的關系做爲典範。
願菩提心的最後生起是七支因果教導的最後階段。修行者現在已十分堅定地承擔解脫一切衆生的責任了,以及反省自己是否有能力如此做。了解到甚至連自己現在在做什麼都有困難時,知道只有成正等正覺的佛陀有這個能力,因而確知自己必須成佛。
據說,那些利根者首先確認成佛才是幫助別人最好的方法,但在下定決心成佛以前,是否有可能心變得如此的純淨而真的可能成佛。他們領悟到心就如同沾上塵垢的水晶一樣,塵垢可以清洗掉,而不必把水晶毀壞。換句話說,他們了解到煩惱心並不是單獨地存在,而是從因與緣中産生的,因此也是可改變的。因而他們確知是可能成佛的,之後他們會下定決心求得佛果。當菩提心在這種情況下産生時,就叫做如“金”般的發起菩提心了。因爲,如金就是“不變的”,菩薩從此之後,就不退菩提心了。
發世俗菩提心,標示菩薩資糧道的開始。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修行者要累積福慧,特別是要修六波羅密多。他們在每一波羅密多中修所有的六波羅密多。例如他們修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忍辱、布施的精進、布施的禅定、布施的智慧。相同地,他們修持戒的布施、持戒的持戒等等,共叁十六種。布施的智慧是指了解了施者、布施行爲與所施物都是無自性的存在或非依自身存在,而只是名言假立的存在。這是指在分析下,施者等等都找不到了;但是這並非是說施者是完全地不存在,或不必要再修布施,而是了解施者、施物與布施行爲只是一種在名義性存在脈絡下所行的布施。
空性正見
要斬斷輪回之根,必須了解空性,首先透過推論到達概念性的了解,接著在完全的無二現觀親證中了解。在西藏視爲最高佛教哲學體系的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中,空性是無自性的存在、無真實性的存在、非依自身特性而成的存在、非靠自身就可存在的存在、或非自身就是真實的存在。這是指客體只是依施設的基礎而名言假立的。例如一張椅子是依靠四只腳、椅背和坐板的集合名言假立而成,但椅子並非是這些部分其中的個別一個,也非是這些部分另有的存在,也非只是這些部分的集合。如果一張椅子只是它部分的集合,它會變成是說每個部分都是椅子,或整個集合是不含部分的。因此,一張椅子的存在,只是名言假立的存在或施設性的存在。
表象苡它們施設的基礎出現是無法否定的,像一張椅子以它部分的集合出現,但是對某一感官意識而言,這個表象是錯誤的。固守此一錯誤表象應被挑戰,首先從與個人相關的開始,接著擴大到其他的現象。透過在禅修中分析性地搜尋人或椅子,而發現在其施設的基礎上,什麼也找不到。
一開始就必須清楚地看到在無我的觀點中,何者該被否定。無我不否定已存在的東西,而是它顯示某些被誤以爲存在的東西,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此,雖然真實的存在或具自性的存在不存在,一種真實存在的概念或意象,它的概念化以及它的接收者,真的存在。對人無我進行禅觀的第一步是要看這個真實存在或自足的存在的自我,是如何地出現在我們一般的非分析的知識中。有一技巧可用,就是把心平靜下來,非常安靜地坐好,之後想“我”,看看會發生什麼。另一個技巧是回想自己曾被錯誤地指探,注意觀察一個自足我的意識産生了,構成自己反應的中心。
這種與生俱來、習慣性的、本有的對自性存在的錯誤認識,要和名言假立或後天學會的對自性存在的錯誤認識區分開來。後者這種錯誤認識是來自錯誤的教導、經典或證明中得到的。但是本有的錯誤認識,不必教就有了,它是無始以來製約的結果。與生俱來錯誤認識理解“人”是自性存在的方式,很難簡明地表達出來。人不是以完全和身心五蘊分開的那種方式被認識的,例如,當身體的一部分,如胃生病時,我們會想“我生病了”,幾乎把自己和胃完全等同成一。但是這個我,也並非以完全和五蘊相同的方式被認識。例如,當我們看到一位特別吸引人的人,我們很容易就會想:“願我成爲那樣的!”甚至想要換成那個人的身…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