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就好像我們人和我們的身體是完全一樣似的,我們甚至不能想像有這樣的事。這個被與生俱來的意識視爲是一個有自性的個人的這個“我”,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既非完全和身心五蘊相同,也非完全和五蘊不同。一個看來似乎是自足我的表象,還是可以並且必須被看到,爲了要摧毀這個概念,要先認出這個概念。它將被人只是名言假立地依于身心的這個正確概念取代,人在身心之內或身心之外,都是找不到的。
相似地,一具自足身體的表象被描寫成一具“整個的、朦胧的身體”,這裏“朦胧的”是指感覺到在黑暗中有個大大的東西,結果什麼也沒有。帶骨帶肉的這個身體也被描寫成像“水泡”一樣,意思說是像水泡看起來好像是個實有的現象,但馬上就被摧毀了,骨與肉也是這樣。同時,就像水泡自水中生出,骨與肉也自團塊中長出。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具有部分的一些東西本身只是部分的集合呢
或是它只有依此集合而被命名稱呼而已
再者,既然每個部分自身都是一個整體,看起來,部分也是名言假立的存有而已。這個理論是說有關事物本質的所有庸常性認知都是錯誤的,事物好像自己存在著,但事實上並不以那種方式存在。經由熟悉空性,這些誤解和虛假的認識就可完全地被除去了。
事實上,修行者會變得很善巧,對表象的認識有助于空性的了解,因爲他們知道事物只是施設性的存在,非是有自性的存在。無自性就是空性。而且對空性的反省有助于我們了解表象,因爲空性只是對自性的存在的否定,而不是對名義的存在的否定。因此,表象令其避免掉入存在的極端,空性令其避免落人不存在的極端。這表示從空性的角度來看需要高度的善巧,才能界定什麼是要拒斥的——只有自性的存在,而非名義的存在。
空性是究竟谛或最高義谛,因爲它們是最高智慧所緣的對象,因爲他們如其所如地出現在直接的認知中。其他的現象,不管是常與無常,都是世俗谛,因爲它是一種無明意識,經由把事物認識成自性的存在而隱匿了空性的事實,假定他們就以它們表現的方式而存在。換句話說,除了空性以外,所有直接認識的事物都虛假地顯現爲一種自性的存在,不只是一種無法找到其施設基礎的名言假立性存在。此地,無明特別是指對事物本質的錯誤了解,把這些表象視爲是正確的。因此,世俗谛中的事物被視爲是真實的,事物如其所如的顯現,這只能從無明的角度來說的。
這是指無明錯誤地建立事物的自性存在,它並不是說無明建立了事物的存在。因爲所有的現象都只是世俗有效地存在,它們存在的形態被錯誤的诠釋,這也是爲什麼全宇宙的現象被分成二谛的理由,是要表明對未成佛的人而言,世俗谛中的事物,除了空性之外的每件事物是事實,這完全是無明的作用,這些事物並非如其所現那樣地存在。靠著這個術語本身,我們才被召喚去探求空性——這個最高智慧的對象。
一坐禅修的結束
禅修以回向一坐修法的功德做爲結束。修行者經由回向祈求,將來不會背離密宗二次第的修習和大乘四輪。
密宗二次第爲:
1.生起次第:促使心識種子自庸常的狀態提升至崇高認知狀態的階段,這可經由將自己觀想成本尊(顯現智慧與慈悲的理想人物),以及將自己的環境觀想成本尊的所居處。
2.圓滿次第:圓滿空樂不二智慧的階段,以及自己真正修成本尊。
大乘四輪爲:
1.住善處:住在容易找到修行大乘所需種種之處。
2.依善人:依止于修行與教導大乘的聖人。
3.自發正願:發大心修大乘行。
4.宿植善根:過去世已累積很多功德。
祈求不離大乘四輪的目的,是經由大乘四輪的修行可以成佛,以及具有佛力之後,才可以幫助其他衆生。因此,一坐禅修結束時行回向,其目的是爲了一切衆生之故,自己要早日成佛。
關于此禅修手冊的作者
班禅喇嘛的轉世世系是從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時旺羅桑嘉措(Nag-wang-lo-gya-tso,1617—1682)開始的,第五世達賴喇嘛曾宣布他老師中的一位羅桑秋吉迦贊(Lo-sang-cho-gya-gyel-tsen)會在死後轉世成一個被認出的靈童。羅桑秋吉迦贊因而被視爲是第一世班禅喇嘛,他是拉薩西部醅日喀則劄什倫布寺的住持,此寺在第叁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So—nam-gya—tso)時,就交代給一系列的成年喇嘛(非轉世喇嘛)管理,這些喇嘛被視爲是班禅喇嘛的前世。
在一七二七年八年間,也就是在第二世班禅喇嘛羅桑耶喜(Lo-sang-ye-shay)的時候,西藏發生了內戰,因爲第七世達賴喇嘛被懷疑支持失敗的一方作亂,被雍正皇帝流放到西藏東部的噶塔(Car-tar)達七年之久。在藏人中,由波拉索南多給(Po-hla-so-nam-dop-gyay)所領導的這方贏得內戰的控製權,雍正皇帝把藏省和西藏西部的統治權交給了班禅喇嘛,以平衡達賴喇嘛的力量。就如斯內爾格若波(Snellgrove)和理查生(Richardson)所.說的②:
班禅喇嘛很謹慎地只接受供奉的一部分,而達賴喇嘛及其繼承者從不曾把它視爲高過任何地方世襲統治者的臣屬地位。
班禅喇嘛像這樣地在西藏成爲重要人物,例如當擇選第八式達賴喇嘛時,由于五大神谕在叁位靈童中要選誰,無法達成共識而造成僵局,第叁世班禅喇嘛貝滇耶喜(Bel-den-ye-shay)做了選擇。(他選了出生于自己省內的靈童。)
因此,在本文的作者第四世班禅喇嘛之時,此一世系的喇嘛在西藏的中部地區,已有相當的影響力。在本文的跋中,他的名字叫羅桑貝滇丹培尼瑪丘雷南迦(Lo-sang-bel-den-den-nyi-ma-chok-lay-gyel)。他也叫羅桑丹培尼瑪丘雷南迦和班禅丹培尼瑪。他從一七八一年活到一八五二/五四年,在他有生之年寫了五百八十一篇文章(許多爲短文),收在他九卷的全集中。
關于本文
這裏所譯的這篇文章是第四世班禅喇嘛所寫的《聖道叁要教授:一切經典心要、助人精髓》。它是在全集的“乍”(Ca)卷中找到的,共29頁。因爲本文中許多祈禱詞的部分並不完全,只引第一行或最後一行,我們把未引的祈禱詞都加入譯文中,並把增加後的文章複印一分,同時爲初學藏文的學生依個人的基礎附上術語詞彙,也恢複被班禅喇嘛省略的二道頌文,對此文的每一處修正都會在注中說明。
注 釋
①此書有陳玉蛟中譯本,臺北法爾出版社,1988。
②Culture History of Tibet,P.220 Snellgrove,D.L.and Richardson,Hugh New York:Praeger,1968.
(二)聖道叁要實修
一、一坐禅修的准備
om svasti(嗡 吉祥無病惱!)
我頂禮及皈依于具大悲至高無上的大師足下!
我祈求一切時中能被憐憫地照顧著!
這是一本關于指導實修聖道叁要的書,這些非比尋常的教誡,事 實上是由估主妙音(文殊菩薩)授與叁界法王——偉大的宗喀巴。它包含所有佛陀所說經典及其注釋的根本要義,集成個人修行的次第。它詳述兩個體系:在一坐禅修中要怎麼修,在禅修與禅修之間要怎麼修。
預備
例如修六加行:首先把你修行所在的房間整理好。第二,誠實無欺地將供品漂亮地安置好。第叁,在一個舒適的坐墊上,以大日如來七支坐法的坐姿坐好。接著要從一種非常良善的態度,生起皈依之心並先將皈依處清楚地觀想于自己之前:
你的面前,有一由八大獅子所舉起的高大寬廣嚴飾珠寶之法座,親切的根本上師之真實身,坐于其由雜色蓮花、日輪、月輪所成之墊上,但以具金身頂髻的釋迦牟尼佛之形體出現。他右手按地(召喚地神前來親睹他的成就之手印),左手是入定印,上有一裝滿甘露之缽。他身穿紅色法衣,從他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且由淨光所成的身上放出大量光芒。他結金剛坐,坐于大量光芒中間。你的直接上師、傳承上師、本尊、諸佛菩薩、勇父、空行和護法都繞他而坐。每人之前各有嚴飾的桌子,上有放光的經書,內含每人所教之法音。
這皈依境上的諸尊都心悅于你,心住于大信心中,謹記皈依境上諸尊的德與慈愛,心想:
我與如母的所有衆生,無始以來至今,在整個輪回特別是在下叁道中受苦,但仍然無法了解苦之深度與限度。現在我得到了這個難以獲得的閑暇福滿人身,一旦得到了,是非常有意義。如果這次得聞佛陀寶貴教法,而不能成就佛果、去苦的殊勝解脫,我必須最少得再經曆總的輪回之苦,也許會再受個別的下叁道之苦。
有力量保護我免予這些痛苦的,只存在坐于我之前的上師和叁寶。爲了所有如母的衆生,我要成佛。爲了成佛,我要皈依上師與叁寶。
我皈依上師。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誦皈依短頌:
直到成佛爲止,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觀想:
從所皈依的諸尊身上,一股五色甘露(白、紅、藍、黃、綠)混合著光流下,進入我自己和別的所有衆生的身上。它淨化了所有的疾病、心狂、惡行和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業障。它會增長功德、壽命與聰明智慧,特別是它也清淨了與上師、叁寶相關的潛在惡行、障礙與違逆因緣。願我及他人等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上師與叁寶的庇護。
相信全部都已得到叁寶的庇護。
之後,發起爲了所有衆生願得菩提之心,誦下文:
願以我所做所施等等之功德,爲一切衆生故,成就佛果。
同時心想:
由我所修、或教他人修、或隨喜他人所修之布施、持戒、禅定等等所生之善根,爲了一切衆生之故,願我能…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