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P4

  ..續本文上一頁作,如貢卻亟美汪波(Con-Chok-jik-may-wang-bo)的《宗義實鬘》①(PreciousGarlandofTenets)。它補充了本手冊,而與本手冊所教授的明顯或隱含的要點也絕無矛盾之處。因爲整個藏傳佛教的實修,是建立在對佛教理論徹底的研處。因爲整個藏傳佛教的實修,是建立在對佛教理論徹底的研究上,實修是種把教義理論內化成活生生自發性體驗的方法。

  禅修手冊

  由于無始以來受到貪、嗔、癡叁毒的製約,除非經由訓練,心無法以其自力住于正道之中。因此,修行是有必要的,除非前世已修過了,否則剛開始修行時總是人爲強加的,在接觸事物時,習氣會一再地出現,態度會自發性地産生。因爲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開始順應新觀念是件很難的事,所以經常性的重複是必要的。

  這本手冊提供許多日常修行必需的細部指導。修行者一天之中最少要修一次,最多要修六次。但是初學者經常會發現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熟悉禅修的每個段落,因此,他們只需專注在某些段落上,直到他們到達最基本的熟練爲止。爲了避免松散或不當的興奮,初學者也可把禅修限製在十分鍾或二十分鍾這種短時間就可以了。

  再者,雖然要觀出更複雜的細節是我們想達成的目的,但對初學者而言,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必須使用假想已全部觀成的技巧,做爲將來可以真正全部觀成之因。

  任何未接受過這種傳承的人想嘗試這種禅修要小心,如果沒有在動機和理論上做適當的准備,要進入這種禅修是很困難的。修習禅修的目的之一是要培養發展心靈的彈性,如果學習者一開始就變得僵硬,他們應該要找出修錯之處,並且要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因此,任何想要修習此法的初學者都要留心,他們需要上師的善巧指導與告誡。

  本書的注釋

  這本西藏禅修手冊是第四世班禅喇嘛羅桑貝滇丹培尼瑪(Lo-sang-den-den-bay-nyi-ma,1781-1852/54)根據格魯派的祖師宗喀巴一篇書信體的頌文而寫的,宗喀巴將佛經上的要義濃縮在寫給他在詩文最後很有感情地以“兒”相稱的查郭本波阿旺乍巴(Tra-ko-bon-bl Ngakwang-drak-ba)的一封信中。第四世班禅喇嘛的正文,既不是一種筆記性的注解,也非爲宗喀巴頌文所寫的難處釋。它的目的在于實修。宗喀巴的作品叫做《聖道叁要》,而本注解的主要部分都是關于此叁要道的內化,即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內化。在此叁者之前的是前行部分,之後是結尾。這是此書和所討論的禅修之基本結構。

  聖道叁要幾乎是所有數不完佛教經典與論典的本質,因而依此建立的禅修,不能被視爲只是部分性的或介紹性的。宗喀巴的頌文和第四世班禅喇嘛所寫的注解,二者都是從大乘的角度而寫,而且是從被認爲大乘中最高的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出發的。此書所詳談的那些實修對顯教和密教的修行道而言,都是二者所應具備的條件。雖然密宗的修行被認爲要比此處所提到的那些修行還要“高”些,但所有的密法都必須以聖道叁要爲必要條件,在任何時刻不可或缺。自輪回中超脫的出離心,是修行密教的根本,此對顯教的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密教的戒律甚至要比顯教的更嚴格。爲了所有的衆生而要得成佛的心,是要有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承擔,爲達此目的而希望能成佛,成佛之後才有力量經由教授胸解脫道,去實現救度一切衆生的諾言。這構成修習密教和顯教的動機。正見是對空性的理解,理解體悟所有的現象都是一種無自性的存在,都只有思想的名言假立,都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存在,雖然在名義上具有效度,但在終究性的分析後,則什麼也找不到。空性本身是顯教和密教的生命。

  本書沒有成就很高的瑜伽士爲了在很短時間內成佛而修習的困難而危險的密法,在一些密續中那些方法是存在的。因此無疑地,班禅喇嘛選擇宗喀巴的頌文爲基礎,是因爲它提供了成佛之道的根本要件,而非只限于來世能生于上界具暫時利益的那些修行。

  據說宗喀巴曾自諸佛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傳承聖道叁要的教誡。經由獻身和禅修,宗喀巴與文殊得以相會。因此是班禅喇嘛推薦本書之可信性與具極大價值的理由。

  禅修的預備

  這本手冊從教導如何從事聖道叁要之禅修的預備開始。這些預備在整個藏傳佛教中都是一樣的,並非只爲了本書特定的禅修而設,是所有的禅修都不可少的。此稱六加行。

  一、清理禅修處:爲了迎接佛陀的降臨,修行者要清理禅房,在佛桌上安置佛像、經典與舍利塔,以代表佛陀的身、口、意。

  二、安放供品:供品要宜人悅目地安放好,如水、花、食物等等誠實無欺之物。

  叁、坐姿:以七支坐法爲宜:

  1.以蓮花坐或半蓮花坐的方式,坐于軟而舒服的墊子上。

  2.眼睛保持勿張太大或閉太緊,觀鼻端,但應避免強觀鼻端,柔視即可。

  3.背骨要像一疊銅板一樣地保持身體的挺直。

  4.兩肩平垂。

  5.頭保持不高不低,從鼻到臍成一直線不動。

  6.舌抵住上牙龈,牙齒和嘴唇保持和平時一樣。

  7.安靜和輕柔地呼吸。

  據說,如果身體向前傾,癡會增長。如果向右傾,妒會增長;如果向左傾,欲會增長;如果向後傾,慢會增長。因此,適當的姿勢是很重要的。

  在身體坐好後,包含佛陀、菩薩和自己上師們的皈依境,即功德資糧田,應置于自身之前而觀想之。要反省皈依的動機,是基于關心輪回中的衆生之苦,是關懷他們能轉向究竟清淨和平的宗教,不是只完成自己的或他人的目標,關懷妨礙自輪回解脫的煩惱障與障礙遍知一切的所知障。要知道叁寶有能力保護衆生免于上述四病,爲了幫助所有的衆生,應求皈依。

  皈依是視佛爲所皈依的師父,視法爲真正的皈依,這主要是從煩惱的正滅和涅槃的角度來說的,以及視僧爲幫助我們皈依的人。

  不該只是把皈依當做一種口頭上的重覆,手冊教導禅修者模擬叁寶的真正幫助所有衆生的情形,觀想甘露自佛菩薩及其他所依處的身上降下,進人所有衆生的身心之中,因而淨化他們的一切障礙。同時因著說了“爲了幫助衆生自己願成佛”的這段發心文,觀想于自身之前的諸佛菩薩心生喜悅,而送出自身的化身入禅修者身中。一時之間,自身轉成上師與佛,身上放光照所有的衆生,清淨所有的衆生,接引他們成佛,以這種方法幫助所有的衆生。

  這種修法是密宗特殊的修法,行者不只發心成佛,甚至在修道途中就模擬成佛的情形。就像不把觀想于自身之前的諸尊視爲只有一種觀想或想像的虛構,而視之爲真正的皈依,同樣地自己也認爲在那時自己真的變成佛陀了。因爲這個技巧是立基于從佛陀的色身與所行的角度模擬修行的真正效果,所以密教的體系稱爲“果”。因爲顯教的體系還在修道上時不涉及佛陀色身方面的禅修,所以叫做“因”。這本手冊是顯密二教的混合。

  爲了建立禅修聖道叁要的動機,文中提出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之所以稱爲“無量”是因爲行者觀想虛空中充滿無量的衆生。每一個四無量心都經過叁階段的增強。第一句是如果所有的衆生能有免于痛苦的平靜、快樂、自由以及往生善趣與解脫之樂,那該多好!第二句是希望他們能夠擁有這些利益,第叁句是自己要承擔起使所有衆生能得到這些利益的責任。只有大乘得者有第叁種心,小乘行者只有前二種,因此,雖然說他們有無限的同情心或甚至是大悲心,但他們沒有那種自己一人擔當使所有衆生離苦得樂責任的大悲心。

  希望所有衆生毫無例外地都能免于受苦和受苦之因,就是悲。希望所有衆生毫無例外地能擁有快樂和快樂之因,就是慈。相對地,世間愛與憐所能注意的範圍都是有限的,並非所有人都被一視同仁的對待,是有親疏分別的。

  在說出想要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想法後,禅修者爲了要實現他們所說出的願望,就是下定決心要成佛。這個思想的徹底發展就是菩提心,爲了所有的衆生而希求圓滿大菩提之心。由于這個動機,行者開始進入菩提聖道叁要的實修。

  四、觀想皈依境:觀想上師們和佛教大師們是六加行中的第四加行。邀請真正佛菩薩融人觀想的佛菩薩是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行者完全不認爲這些只是種觀想,不再認這些佛菩薩是在別處,視他們觀想的佛菩薩就是真正的佛菩薩。

  據說,佛陀在快要入滅的時候,他的侍者問他,在他圓寂後,他們這些弟子該依止誰

  佛陀回答:他會進入任何一位他們相信和佛陀等同的上師身中。將自己的上師視爲佛這種修法的目的,在于使我們了解自己接受的教法是最有價值的,這要靠我們不再想像在他處有佛陀及有更好的教法。

  五、修七支供養並供曼荼羅(offering mandala):這可以用誦“普賢行願”頌文的方式來做。這七支爲:

  1.禮贊諸佛

  2.供養諸佛  

  3.忏悔諸過

  4.隨喜功德

  5.請佛住世

  6.請轉*輪

  7.所作回向  

  供曼茶羅是供養一個內含日月和所有可想像的最美好的事物所成的淨土世界,給皈依境上的佛菩薩和上師們。

  六、祈請:祈請聖道叁要之傳承上師們加持,以生起適切的態度和了解是加行中最後的一項。

  聖道叁要

  如前提過的,真正道的結構包含在叁個主要的面向中:出離輪回之心、爲了衆生而願成佛的菩提心以及空性正見。

  出離心

  想要培養出離生老病死輪回的想法,根本上要能了解擁有能修習佛法的生活條件之價值,之後,要體悟生命的不確定性。

  修習佛法必須具足“閑暇與福報”的一些要素。

  閑暇是指免于八種不閑暇的狀況:

  1.生在地獄

  2.生爲餓鬼

  3.生爲畜生

  4.生于邊地

  5.諸根不…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放生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