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的對象。加行道可再細分爲四個瑜伽的層次,和我們已提過四順抉擇分是一樣的。在最高趨近的頂端,叫做“世第一法”,在那裏發生對真理直接無誤認識的第一瞬間,也就是見道的第一瞬間。見道位達成後,開始根除情惱與無明,從去除最粗的和最容易的情惱無明開始。這些根除叫“見道斷”(riddances by means of seeing)或“見斷”(seeing riddances)。見道斷分爲八種,四聖谛亦各有見道斷二種,四聖谛任一的兩種見道斷的衍生,由是否屬于下界欲界心或上界的四禅心與四無色界定心而定。在八種見道斷完成後,開始更困難的訓練,以去除屬于欲界心和色界、無色界心的那些更微細、更難去除的情惱與無明。這些訓練構成了修學道的修行,而這裏該去除的情惱與無明叫“修道斷”(riddances by culti-vafion)或“修斷”(cultivation riddances)。這些修道斷分成九個等級,從現行欲界心的九等級開始,到色界四禅心和無色界四定心。這些總共分成八十一個等級,也就是叁界九層中,各層中再分大大、中大、小大、大中、中中、小中、大小、中小、小小各九級。當屬于“世間頂”(非想非非想處)的小小情惱與無明被去除時,修學道就完成了。若所有的見道斷與修道斷都徹底完成,最後的一層和道果——無學道——也就得到了。
前面相當簡要地勾畫過特屬佛教淨化情惱的修行道,此道須透過對無我的禅修方能達成,主要借由滅止多層次的情惱與無明而成就修學道。這種訴諸對無我的禅修而得到的多層次的滅止,同時爲大乘與小乘所共有。但是大剩獨特的修行道,除了要斷除主妨礙個人自世間病苦解脫的煩惱障以外,同時還要完全去除所知障,此障是得大菩提成佛的主要障礙,成佛除了要修能使自己解脫的清淨之道以外,同時還要具有許多可以利益別人的高貴品德。因此,既然大乘道的目標比小乘道更完滿,它的修行道也一樣地比小乘更完滿。因爲大菩提包含許多可以利益他人的品質,可以帶來大菩提的修行道,也同樣需要修習産生這些品質的方法。
這導致必須要發起爲利他而努力成就圓滿大菩提的心,也就是菩提心(the mind of enligh.tenment,Bodhicitta),大乘道就以培養大慈大悲或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爲基礎。這種大慈大悲的態度,一開始就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培養,因此修行道上的種種活動,才會被適當和有效地刺激鼓舞,才不會達不到最後的目標。
大乘道的僅有畫分,就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五道的體系一樣:止的修習是資糧道,觀的步驟是加行道,見道位上的八見道斷,修學道上的八十一種修道斷等等。但是大乘道修習的真正過程,在某些方面不易被通則化,因爲大乘宗派中唯識宗和兩派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對此的解釋都有重要的差異存在,每派都有特屬自己不同的大乘道修行細節。
例如唯識宗區分大、小乘在見道上産生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以爲小乘達到了“人無我”的直接了悟,而大乘同時了解了“法無我”。對唯識宗來講,“法無我”代表無二性。唯識自續中觀派同樣也在道上所應修習的體悟上做區分,他們認爲一類的小乘道叫“聲聞乘”,得到了人無我的體悟,另一類叫“辟支佛乘”的小乘道,同樣了解體悟到如唯識宗空之概念的無二性,而只有大乘道完全地了解空性。根據唯識自續中觀派的說法,道的不同是因以對無我之基礎了解的不同而致。另一方面,應成中觀派認爲大乘道與小乘道在了解無我的成就上是沒有不同的,區分它們的是各自修習方法的不同,小乘主要是缺乏大悲心,而大悲心卻是大乘的根。相似地,大乘體系上的不同,是在放置所知障與煩惱障的情形不同,情惱與無明在構成見道斷與修道斷上的不同,如所有的無明並非都被視爲是所知障,經常放在煩惱障的這邊。所知障主要是指習性,是過去情惱和無明的沈澱,構成有時我們稱爲的“超越性錯覺”。
在粗略地指出了一些像這樣無法概括的地方後,要接著說明大乘道的顯著特征就可能了。這些特征爲所有大乘體系所共有,也因爲有這些特征,它們才是大乘。
除了要培養大慈大悲和菩提心,以引發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習外,在到達大乘的見道位時,在去除情惱的過程當中,還得要把六波羅密多(paramita)修習到完全的精熟。在成就可以導致個人解脫的多層次的滅止的同時,其中也因此能産生愈來愈接近圓滿大菩提的十地(dasa-bhumi)果位。
從大乘見道位的第一個瞬間開始,修行者的活動要建立在兩種智慧上,一是禅觀空性時的“叁昧智”((samahita-jnana),一是其後了解的“後得智”(prsthalabdhainana)。在禅觀空性時,他直接如其所如地認識事物自身。在其後的了解時,他視所有事物如一種魔幻錯覺,因爲在他出定後,雖然他了解這只是一種魔幻錯覺,但是“超越性的錯覺”(即習氣)還會再生起。
在這兩種智慧的基礎上,行者修習波羅羅密多。波羅密多有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在這六波羅密中,般若波密多自身是屬于智性這邊的,也是慧的累積。其他的五波羅密多是方法那邊的,屬于福德的累積。因爲在得到圓滿大菩提時,智慧的累積是佛的法身(dharmakaya)之因,而福德的累積是佛的色身——報身(sambhogakaya)與化身(nirmanakaya)——之因。修習波羅密多的真正方法是將每個波羅密多和其他波羅密多相關伴隨的部分再加細分,六六一組就變成了叁十六,如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忍辱,布施的精進,布施的禅定,布施的般若,持戒的布施等,一直到般若的般若爲止。這六波羅密多可再加上四波羅密多,即方便、願、力、智。雖然這四波羅密多並未加入六乘六(叁十六)波羅密多的方法中,十波羅密多的修習與完成等于大乘的見道位與修道位。在見道時,布施波羅密多就達成了,如此再加見道斷,就構成十地中的初地。其余九地是大乘修學道的不同階段,其余九波羅密多須逐一的修習和達成。
在十地的位階上晉位之時,修行者在叁昧智與後得智兩種智中交替轉換。當到達十地的最高處時,生起一種特殊定叫“金剛喻定”(vajropamasamadhi),在此金剛喻定結束後,兩種智同時生起,同時構成圓滿大菩提的身蘊與心識特質也同樣地産生了。
我們這裏怕討論過的大乘道,最大乘經中所教導的大乘道,它通常也稱爲“波羅密多乘”,然而還有另一種大乘修行道的體系叫“金剛乘”,或密續所教導的修行道。依據密續的說法,還有一個更有效的大乘道修行體系,因爲借著這個方法一生好可成佛。而修波羅密多乘成佛,通說需要叁大阿僧劫之久。波羅密多乘和金剛的不同,主要是在修行方法上的不同,這二乘都需要培養大慈大悲與菩提心,證悟空性、智慧與方法二者的修習,及實踐六波羅密多,盡管金剛乘修習圓滿的方法不是我們已簡要敘述過的“波羅密多乘”那種再做細分的方法。但是同樣也,密宗的“生起次第”(the developing stages,utpanndkra-ma)與“圓滿次第”(the perfecting,sampannakrama)的方法,也是止與觀在密法上的特殊應用。這些主題需要更深的討論,無法在這篇概觀佛教禅法修行的文章中交代清楚。
注 釋
①禅修這個主題在印度的不同經論中,曾被以極長的篇幅處理過,特別是《解深密經》,彌勒的《經莊嚴論》與《現觀莊嚴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與《阿毗達磨集論》,蓮花戒所著叁卷的《習定次第》,與世親的《阿毗達靡俱舍論》等等。在有關這個論題的藏文典籍中,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最爲完備的,宗喀巴的《道次第論》是爲聞名西藏的阿底峽(Ati sa)尊者,本名燃燈吉祥智(Dipamkaraassrijnana)著述的《菩提道燈論》(Dodhimargapradipa所寫的注釋,此書將所有佛陀的教法都集中起來,以修行的目的之角度呈現出來,阿底峽分別以今生與來世的幸福、輪回的最後解脫,與成就圓滿大菩提即成佛爲叁大目的。
這篇討論止觀的文章,主要在蓮花戒的《習定次第》中都找得到出處。有關四禅的討論是依據世親在《阿毗達磨俱舍論》第七章的說法。有關“近分定”的討論是依《俱舍論》的第七章和無著的《聲聞地》。同樣地,出世間道的討論是依《聲聞地》和《俱舍論》的第六章。加行道的四位與五道的體系,在《俱舍論》的第六章和在彌勒《現觀莊嚴論》第一章,都曾以長篇幅處理過。見道位與修道位“所應斷”之畫分在《俱舍論》的第五章和《現觀莊嚴論》第一章都曾提到。大乘道之原則性討論,如六波羅密多、十地等等,都包含在無著的《菩薩地》和《現觀莊嚴論》中。小乘、大乘(含金剛乘)的一般性概說,都出于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和其藏文注釋——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其他的注釋。
二、藏傳禅修行法——聖道叁要教授
(一)導論
這是一本禅修手冊,此手冊詳述如何准備和如何進行一坐禅修。它具高度的實用性,所提到的內容無不立即可用到實際的禅修中。像禅定的層次、禅修的障礙及其對治,或不同禅修程度所呈現的心的力量,在此文中都未描述,只對那些可直接應用在一坐禅修的方式重點加以詳盡地說明。對空性的證明,並未仔細地解釋,但如何禅觀空性卻是完整地提到了。無常的證明也同樣地沒有好好地推敲,但有失無常與苦之出離的禅修卻有仔細的解釋。
對新接觸佛法的讀者來說,需要其他有關教導教義方面的著…
《綻放心中的蓮花(倫珠梭巴格西、傑弗瑞霍普金斯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