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见地▪P7

  ..续本文上一页右,能随缘而自在,并非能「为所欲为」的自主。

  在空无我的实相中,哪有「自主」的法呢?「主宰」不可得,追求一个能主宰的我,是妄求,那是根本违背缘起法的。

  不问你懂得多少道理,但问自己尝到多少解脱味。

  1999.6.25------(80)

  △具足

  本来具足一切。具足个什么呢?三身四智吗?既然是本来具足,岂是「修得」?原来是「修悟」而知本来具足,并非悟后能多「出」了什么。

  1999.6.26------(81)

  △能所

  没有能得的「主体」[能],也没有被拥有的「客体」[所],一切是如梦如幻、如真如假, 并没有「人」或「佛」拥有过什么,所以具足一切。这一切就是「空」——原来就是空无一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 如此,一切皆空。

  1999.6.27------(82)

  △有我、无我

  说有我、说无我皆是方便说,只为了让众生体悟那不二的境界。在不二的境界里,超越了「有」、「无」的相对概念。在能所双泯、双融中,根本没有「我有」、「我无」之问题存在。同样的,生与死的概念也不存在,当然就没有生死的烦恼。

  「无生」也是一种方便说,极善巧的让众生度过生死的烦恼。所以,「无生法」确实是极微妙的方便法。

  1999.6.28------(83)

  △无执

  贪而无执、瞋而无执、痴而无执,当下解脱。「无执」就是戒定慧

  。「无执」即无住——无住生心。在无执着中任凭发挥种种妙用;在「无执」中,当下即不二境界。所以啊,贪瞋痴与戒定慧不二。如何不二呢?因为贪瞋痴本空、戒定慧本空。[这个,未悟者是难以理解的]

  1999.6.29------(84)

  △不起执着

  去爱你的孩子吧!去爱你的情人吧!没有情感的心,岂不只是一滩死水?爱算是一种贪,这种贪若起执着,就会生烦恼;若不起执着,当下便是解脱;能不执着,便是上上戒啊。

  去指责不自爱的人吧!去惩罚犯法的人吧!没有作用的心,岂不只是一滩死水?「怒」算是什么一种瞋,若起执着,就会生烦恼,若不起执着,当下便是解脱。

  1999.6.30------(85)

  △痴与慧不二

  昧於实相的人,会自觉有许多的忧恼,其实呢,不管是痴迷或觉悟,都不妨碍众生本来涅槃。众生从本以来就已经解脱啊!痴与慧都是涅槃相,若不执着,便无痴、无慧可议!痴与慧乃无二无别。痴与慧会有不同,是由於凡夫的分别心所生起。

  但,「痴与慧」是悟后的境界。悟前,痴是痴、慧是慧;悟后,痴与慧无二无别。

  1999.7.1------(86)

  △不二

  小乘行人以断除贪、瞋、痴、慢、疑之习气为成就,大乘行者则以证悟不二为成就。

  证悟不二则无烦恼,当下解脱自在。贪瞋痴与戒定慧不二,不假修持,习气本身亦是涅槃相。习气本身不是烦恼,为习气而烦恼才是傻瓜。所以,大乘佛教行者证悟不二后,当下悟知原来一切众生本来就已解脱[更贴切的说,是根本就没有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凡夫则因不明真相,而枉受轮回的心行。

  1999.7.2------(87)

  △不二的效用

  证悟不二者,因无贪、瞋、痴可得,便能在凡夫眼中的「贪、瞋、痴」里逍遥自在。但却令凡夫莫名其妙、甚至误解而谤佛。故证悟者以慈悲为怀,为众生表演出较合乎凡夫口味的举止,最好能不带一点点五毒的习气,较能让众生满意、让众生信服。当然啦,若能表演些微神通,更让众生倾倒。

  1999.7.4------(88)

  △事实

  众生本来就已解脱,从本以来就已在极乐净土中,根本没有往生不往生的问题,无需阿弥陀佛来接引。只是未悟的众生,不知摆在面前的这一个事实。

  1999.7.6------(89)

  △实相

  当下就是实相的显现,然而凡夫却带着种种的有色眼镜来观看,在实相中添加了许多影像,以至不认得实相。那些添加的影像,就是贪瞋痴的投影。

  基於贪,便加上贪爱所引起的概念与价值感;基於瞋,便加上瞋恨所引起的概念与价值感;基於痴,便加上许多的妄想与臆测。

  所以啊,若要见到本来面目,必须要打开三毒的覆盖,也许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慢慢去琢磨,也有可能在一瞬间顿悟本来。但是,不管哪一种途径,基本的禅定功夫是需要的,没有定不可能体验禅。

  1999.7.7------(90)

  △体验禅

  「无我」,是体验禅的途径之一。那么,「我」可不可以体验禅呢?在「禅」境中,并无「我」或「无我」的概念,若执着有一个「常我」、或执着根本「无我」等体验,表示仍未体验实相。可见藉由「真我」的方便修行,到达某一个层次,可能瞬间远离「我」、「非我」等概念,而体悟实相。

  1999.7.8------(91)

  △佛性

  人人皆具佛性,乃指人人皆可修成佛。

  成佛是指成为一个没有烦恼的解脱智者。

  解脱,是指不再罣碍、不再恐怖,究竟涅槃。

  《心经》所言「究竟涅槃」,乃由「般若」智慧断除「执着」后,自然达成的境界,是原本具有的状态,不是「修」而「得」,乃还其「本来面目」的境界。

  1999.7.9------(92)

  △本具

  既然「本来具有」,何以无法享用呢?由於一念无明,不明实相

  ,而起妄想执着之故。

  证悟的人,并非比别人多出了什么,只是减少了那些莫须有的烦恼。

  1999.7.10------(93)

  △正念、妄念

  要达到「正念」与「妄念」不二的境界,必须要证入空性才有可能。在空中,自然无正念、念妄之分别,证入空性则远离贪执,[自然在定中]。

  而「妄念」是什么呢?一念离贪执便是「正念」,因「贪执」使得「念」成「妄」、因贪执而随妄念转。

  所以啊,一念离贪执,则念念皆菩提。东想想、西想想,则生种种智慧,如果「断念」,那只是「无想定」,与禅并不相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六祖要说「惠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

  什么时候,才算「证入空性」?断尽「我法二执」时。

  1999.7.11------(94)

  △妄念非敌

  所谓「不与妄念为敌」,是指在修行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发觉有妄念时,妄念自绝,心中不必为了有妄念而懊恼不已。随它来也随它去,心中不再介意,当下便是解脱。

  当证入不二时,则无正念、妄念之分别,哪来的敌对状态呢?

  若能做到「不与妄念为敌」,便是快乐修行人。

  1999.7.14------(95)

  △见山不是山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初悟见性的境界,见到万法空性,不被假相所迷惑,无我无法、无凡无圣。

  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这是澈悟之后的境界,肯定人间有善恶、有凡圣、有业报,但能随业而不变,不忍众生苦。

  第一阶段:色即是空,第二阶段:空即是色。

  

《禅宗见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