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见地▪P6

  ..续本文上一页师父却还要鼓励他,必须继续修,不断的起疑情、不断的用功。由此便可见,开悟绝非就是无我,更不是已圆满。

  1999.5.29------(62)

  △怎样是「无我」?

  问:

  你说的「无我」,是怎样的情形?

  答:

  「无我」就是说,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心完全的跟因缘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不管所遇到的事情怎样,心都在无怨无悔的状态,不会起厌烦、不会讨厌、不会不满,心里不会有什么不爽快,一点点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我」。

  问:

  会觉得厌烦,可说还有俱生我执?

  答:

  是啊,有俱生我执,还没有进入无我。必须俱生我执除掉以后,才叫做四果。而俱生我执实在是很难断的。

  问:

  看来,要达到「无我」,可不简单?

  答:

  俱生我执断了,进入无我,才是达到解脱的境界;对凡夫来说,便可以说已进入大解脱境界。但还有点习气,不算圆满,只是那些习气不会带给他烦恼。能够进一步消除了习气,就已到达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大自在——随时都自自在在的。

  问:

  习气为什么难断?

  答:

  习气虽然难断,却不会令开悟者烦恼。通常开悟后,就没有烦恼,虽然知道自己有习气存在,也感到有些不自在,别人看他也不自在,但他不会为此产生烦恼。

  问:

  初步的无我,凡夫较有修养也做得到,但要完全无我,就不容易了。

  答:

  这就如,突然间有人拿着枪指着你、要枪毙你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吓一跳?没有的话,表示你已达到真正的无我了。相反的,感到震惊、害怕,那表示你还有「我」——俱生我执未断。

  1999.6.1------(64)

  △本来是佛

  问:

  在真谛是这样讲,本来是佛。

  答:

  是的,我们本来就是佛,不是经过修行才成佛。所以,为什么大乘佛教不要像小乘那样、一步一步修,而要人马上就进入不二境界?它并非否定小乘的修法,而是用另外一种比较直接的方法。例如:密宗就讲,你就是佛,要把自己当作佛、观想成佛,然后烦恼很快就能消除。因为.佛是没有烦恼的,佛也不是修来的。既然如此,经典为什么又说了那么多的修法?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方便而已。

  问:

  既然众生本来都是佛,为什么会有众生?那不成了佛来做众生?未来我们成佛之后,也会再轮回做众生?

  答:

  其实,般若经典说,无佛、无众生。这是真的,确实是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因为,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何来众生?既无众生,哪来佛?一些佛学名词,在有妄心的人看来,会觉得困惑,一旦没有妄心的时候,就会发现:啊!那都是多余的,主要是在诱导众生。我们把大小乘所讲的对照、浓缩一下就知道.所有的佛法都是一种方便,主要是让众生的心有所依靠之后,慢慢的再来步入没有烦恼的境界。

  但在讲说方便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大乘经典常常强调「本来成佛」。例如:《圆觉经》说:「众生本来成佛」,《观无量寿经》说:「是心是佛」。这绝不是乱说,而是直接说出事实,让众生能够很快的体验到;如果不能,只好绕圈子了,绕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都在原地踏步。

  问:

  能接受这种理念的人,恐怕不多。

  答:

  就是这样,所以要回小向大,以大众能够接受的方法来摄受众生。因此,大乘的方便,有很多值得谅解的地方。有不少人一直反对大乘,认为用原始佛教的方法来摄受众生就好。可是,有些众生没有给他佛号、给他消灾就不行,那将如何?

  问:

  其实,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一种方便。

  答:

  对呀!都是方便,「无我」是方便,「空」也是方便,龙树菩萨就说过:「空」是个手段。(全文完)

  1999.6.2------(65)

  △不需要「我」

  感到不需要有个「我」,不必为了什么而活,只是随缘度日,不再贪求「我」的存在。没有可嫉妒的对象、没有令人讨厌的目标、没有死后如何的疑虑,对净土毫无兴趣,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极乐。

  想要往生净土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妄想,妄想有个「我」可以往生那常恒安乐的世界。「净土」是为那些「我执」心无法破除的人安立的,这个法门有其存在的价值。

  1999.6.4------(66)

  △「我执」

  「我执」本来空。

  「我执」也是因妄想而有,由於长久以来的妄想,造成「执着」有「我」的习惯性。这种执着的习性(惯性),让我们难以一下子就消除,所以悟后需要「保任」的功夫来渐渐消弥那一种坚固的习性。所谓「大澈大悟」,就是指所有的妄想与执着的习气消失殆尽,达到完全的清净,而显得自在。

  1999.6.5------(67)

  △顺境

  在一个太顺利的环境里,确实难以检验是否已得心解脱,只有在

  种种的逆境里,才能侦测出那微细的烦恼。像美色的诱惑、无理取闹、无中生有的污蔑、逼迫就范(逼你作你不想做的事),为你作你认为不必要的帮忙、故意找你麻烦......

  1999.6.6------(68)

  △根境

  若无六尘,则显不出有六根之性用。例如:若无外境,则不知有眼根之见性。在外太空中,所见一片漆黑,若一出生即处於这种环境,则无「见」之概念。耳、鼻、舌、身、意等亦同。由此可推知,心与境同时出现,心境合一,无心则无境、无境则无心。主客合一,无主体则无客体,无客体亦无主体。

  1999.6.8------(69)

  △悟道

  悟道,并不是指了解了一个什么真理,而是体验到一种境界。所谓「禅悟」,就是体验到那无以言喻的清净心,那种境界离两边、无分别,又叫做「不二」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本具的「原始样态」,所以称作「本来面目」。恢复这个本来清净的面目,叫做悟道、见道,此时的感受是自在。

  1999.6.9------(70)

  △生灭

  佛不说断灭,因为本来就无「生」,如何有「灭」可说呢?换言之,并不是过去有「生」,也不是将来有「灭」,其实,当下就是寂灭啊。

  因为真妄不二,所以不求真、不除妄,一切都是真如体性的流露

  ,皆是菩提的花朵。

  1999.6.10------(71)

  △迷悟

  迷与悟之分别执着也是一种妄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证悟者的心中,根本没有「我」「证悟」的心行,心中根本没有「众生应度」的想法。看到婴儿饿哭了,就赛给他牛奶喝,心中不去思考有什么事发生,但是明白一切。这就是惺惺而寂寂、寂寂而惺惺。

  迷与悟是三界内众生的心行,证悟者发现根本无悟可悟。

  1999.6.11------(72)

  △自在

  无量劫以来就是这般自在,无量劫以后仍然如其本来。本来自在,不必他求;向来如此,不用害怕。

  原来众生皆在极乐净土而不自知——众生无不皆已往生。

  1999.6.12------(73)

  △觉性

  觉性亦空,若求一个永不生灭的觉性,乃妄想也。

  「成佛」是说给贪执的凡夫听的,鼓励他们破除烦恼——破迷悟实,悟后则知无佛、无众生。

  见、闻、觉、知乃梦幻中事,莫执有一个永恒的觉知。

  「常、乐、我、净」是现量境界,乃相对於凡夫之「无常、苦、空、无我」而立言。不二境界,远离这种言说相。

  1999.6.14------(74)

  △善根

  对於善根不具足的人,「空」容易落入断灭。若一切皆空,该当何为?随缘自在可也。

  对於见道的人,说空也好、说不空也好,不碍自在。因为禅乃不二法,离开分别相、离开言说相。

  1999.6.18------(75)

  △无欲

  「无欲」得以入禅,无欲则无所求——不求依处、不求有我。无我则无我所,故「空无所有」并不恐惧。因为无始以来,本就一无所有,万法本来空、本来就是涅槃。

  见道之后,才真正体会什么是「妄想」。所谓妄想就是於本来清净的实相里,自己在那儿加油添醋,编造莫须有的种种烦恼,以致枉受诸苦也。

  1999.6.19------(76)

  △解脱

  众生本来就已解脱,更贴切而言,本来就没有解脱不解脱的问题,种种问题皆出自众生的妄想。为什么会在清净中无端起妄想呢?这正是《圆觉经》所探讨的的理趣。

  不管你学不学佛、不管你信不信上帝,众生本来就已解脱,根本没有得救不得救的问题,无始以来众生皆在极乐净土中。只是,悟则还我本来清净,不悟则枉受诸假苦。

  1999.6.20------(77)

  △醒梦

  「醒梦一如」乃不二境界,是指醒与非醒乃吾人妄心之分别。醒与非醒皆不可得,欲求觉醒、欲求不入梦寐亦属妄求。醒也自在、梦也自在,无梦无醒可得,乃真入不二也。

  欲修得无梦之境界,是有为法,不足取。

  999.6.23------(78)

  △醒梦一如

  众生本来成佛,不管你是醒着还是睡着,毕竟都是佛,也无需一直

  想着「原来我就是佛」,知道的时候是佛、睡着了也是佛,昏迷不醒了,仍然是佛。

  所以啊,你不必害怕「睡梦中怎么办?」这种忧虑,是因为不了解醒梦一如的真义。

  1999.6.24------(79)

  △真心何在

  问:「当你睡着的时候,真心哪里去了?」

  答:「万法本无生,无你也无我、无心也无境、不来也不去,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心』毕竟不可得,没来也没去。」

  所谓「自主」,是指「心境」不受贪瞋痴习气的左…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