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见地▪P5

  ..续本文上一页来一切都是缘起、都是空的时候,他受到所悟缘起或空的感动,当下打断了妄想、执着的心,进入一种无所求的意境——啊!原来一切都是不可得、不可求的。於是,在他脱落了执取的妄念后,心就进入一种很清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他不觉得还需要什么,也没有想要去考虑什么是真理、什么非真理的念头。

  问:

  这是说,当一个人体会到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是缘起之后,他内心会产生一个大转变?

  答:

  这是一种方法。由缘起的体悟而转变他的心,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例如:以参禅者而言,是在整个心念凝结成一个疑团。当疑团被打破后,整个妄心亦被粉碎,然后体会到,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所以心就放下来了。放下以后,心就变成一个很清境的心,没有想要去执取什么欲念。由於没有什么心想,就能享受当下的美好。

  1999.5.20------(55)

  △有佛性吗?

  问:

  现在我们换个话题,有没有「佛性」?

  答:

  这要看「佛性」的定义是什么?

  问:

  一般认为「佛性」,就像有一个东西存在着,只是看不见、摸不着,依这个定义讲,有「佛性」吗?

  答:

  如果「佛性」用境界来讲,就比较讲得通。例如:每个人都具有

  成佛的实在性。所以「成佛」,就是进入一种完全没有烦恼的解脱境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到达的。依此而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

  问:

  是不是可以说,有成佛的可能性才能成佛?众生都有觉性,既然有觉性,是否就表示有个东西存在。

  答:

  应该也可以这样讲,每个人都有觉性。

  问:

  但是,觉性也是有对象,如果没有对象的时候,觉性也不存在呀!

  答:

  对象并非没有....。这个问题谈来总是困扰,唯有进入不二境界,才无此困扰。

  问:

  不二境界,也不是每样东西都断灭?

  答:

  那不是断灭,绝对不是断灭。

  问:

  若不是断灭,就表示有存在。既然有存在,可否用「佛性」或「涅槃」来形容它?

  答:

  这种文字、语言上的争议,实在是讲不通了。真的,讲到最后还是不通的。文字语言只能让我们体会到,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实际上,那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因为,不论怎样表达都会有漏洞的。

  1999.5.21------(56)

  △涅槃是怎样?

  问:

  换个方式来说,开悟的人,就是进入涅槃,刚才说过,那种境界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既然如此,用世间法来说,当一个人进入涅槃之后,他还是存在。那么,他是怎样的存在?

  答:

  那种存在就是:他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如此简单、自然。

  问:

  站在凡夫的立场来讲,证入涅槃者,死后就不再受轮回。那么,他死后是怎样?

  答:

  已证涅槃的人,没有死不死的问题,因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

  问:

  这个我了解,死是身体在死。

  答:

  「死」的概念,是来自於相对世界的错觉。当一个人进入涅槃之后,就超越相对概念,所以没有生与死的困扰。因为超越相对概念,就不受相对概念(生、死)的束缚,但可以有相对概念来和一般人沟通。沟通必须有相对概念才行。

  1999.5.22------(57)

  △解脱者死后去哪?

  问:

  对。我们就是站在相对概念上来讲,有一天,这个身体死亡了,

  修净土宗者有净土可往生;凡夫有六道轮回,那么,一个证入涅槃、已得解脱者,他是怎样?他要去那里?

  答:

  如果站在相对上来讲,有来有去的,来了之后要去哪里呢?当然是去到他来的地方。问题是:根本就没有来、也没有去——不生不灭的,你说他要去那里呢?他没有这个问题。

  问:

  那解脱者,死后岂不变成宇宙间的孤魂了?

  答:

  一个真正得到禅悟的人,他不会有这种种的疑惑。死后要去净土或哪里,都是一种方便,用来安慰众生的心,让众生有个依靠。真正证入解脱、入不二境界的人,心中没有这些问题存在,没有这种困扰。

  问:

  难道他没有想要去佛的净土、或乘愿再来?

  答:

  没有,都无来无去。

  问:

  都无来无去,那是怎样?

  答:

  这种心想是错误的。这是想以有限的、相对世界的语言文字,来拟议无限、觉诸对待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

  问:

  大乘经典曾谈到,阿罗汉还要回小向大。言中之意,似乎说阿罗汉

  死后仍将往生佛国的净土、或乘愿再来?

  答:

  大乘经典就是大开方便之门,讲了很多方便,每位菩萨都可以讲许多的方便。

  问:

  原始经典说,涅槃不可思议,不能用凡夫的思想去臆测。

  答:

  对!一个人必须到达相当的程度;程度不够,听到涅槃就会起疑惑,觉得没有依靠。所以,大乘经典为了摄受这些人,只好用种种方法来引渡他,告诉他死后有个去处或什么的,主要是在安众生的心。

  1999.5.23------(58)

  △不生不灭是什么?

  问:

  一般人感兴趣的,可能是证涅槃者,在不生不灭中是怎样?能够表达出来吗?

  答:

  其实,不管有没有证入涅槃,每个人都是不生不灭的,凡夫只是不知道而已,证入涅槃者,则是悟到、知道罢了。由於证悟不生不灭,心就进入了一种清净的状态。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清净、自在,不会起个念头想:死了是怎样?不生不灭是怎样?心完全安於那种平静、自在、清净的境界。在那种境界里,心可以说彻底的安了。

  问:

  可是,肉体总有死亡的时候,那时候,他是怎样?他要做什么?

  答:

  没事可做。这个肉体的存在和毁灭,只是同一件事,并非肉体死了,就有一个「我」要到哪里去,根本是无我、无主宰。

  1999.5.24------(59)

  △回小向大的含义

  问:

  那么,大乘经典为什么说,阿罗汉还要回小向大?

  答:

  这是说阿罗汉,他自己解脱了,但如果不讲究方便,光用他证悟的境界来演说佛法,可能很多众生都接受不了。如此,便只能自受用,不能度众生,终究不圆满。而度众生,就要有许多的方便、要吸收很多的方法,才能摄受众生。一个解脱者,不见得有这个能力,於是他开始学习这些方法,充实度化众生的方便。这就叫做

  「回小向大」。所以,一个解脱者,也可以劝人念佛,求往生净土。如此做,只是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而已。

  问:

  看来很多问题,都是在钻牛角尖?

  答:

  对!都是为了度众生,不得不施设方便,若以禅的立场来说,根本就直截了当,就这样而已,讲那么多干嘛!可是,没有办法,众生心实在太难度了。真的太难度了,需要许多的拐弯抹角才行。

  1999.5.27------(60)

  △它不是个东西

  问:

  「如来藏」也是常被佛教徒谈到的名词。「如来藏」可能有几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如来「藏」在众生心中,每个众生心中都有如来,只是被妄想、烦恼、执着蒙蔽了。

  答:

  这也是方便说,「如来藏」名词的提出,只是为了让人们了解:

  每个人都能成佛、到达解脱,只因妄想、烦恼、执着太多,以致不能解脱。

  问:

  如此说来,「如来藏」也和「佛性」一样?

  答:

  可以说是同样的意思。

  问:

  不是说有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世间物?名词如「佛性」或「如来藏」,只是用来表达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不像世间物的存在?

  答:

  它不是个东西——不是世间上的东西,也不是世间外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东西。它只是一种表徵、一种形容,不是说有一个如来藏的东西,被另一个东西包起来。它的含意是说,人们所以不能进入清净的涅槃境界,都是妄想烦恼与执着在作怪,一旦妄想等打掉之后,心就会进入清净、不生不灭的境界。那时就会发现:自己本来是如来,只是被妄想等覆藏,不知而已。

  问:

  既无我,涅槃中的清净,是谁在感觉?

  答:

  「清净」也是方便讲,是针对烦恼来说的。也就是要让众生感觉到,自己有很多的烦恼,而消除了烦恼、没有烦恼的那种境界,就叫做「清净」。

  1999.5.28------(61)

  △解脱道上四层次

  问:

  依你看,从凡夫修行到达解脱,有几个层次?

  答:

  从禅悟修行来说,应该有四个层次。它们是:(1)放下;(2)明心见性;(3)无我,真正证入无我;(4)阿罗汉,贪瞋痴永远止息。这是参考一些资料,再配合修行经验,觉得这种分法,蛮实用的。

  譬如说,某某人开悟了,通常我们会误以为他进入无我的境界了。於是,便用「无我」来衡量他,结果就会感觉:这个人还有点我执吗?怎么会是开悟的人呢?然后,一个无我的人,我们又用阿罗汉来衡量,於是又发现,这个人还有点习气,怎么是阿罗汉呢?

  其实,开悟不过是解脱道上的一个阶段。所谓「开悟」,只是得到安心,对生死问题了无牵挂。但是呢?他可能还没有进入无我。他会比较倾向无我,却还不是无我。真正无我的话,心就不会再有厌烦。因为,他的心已跟世间的缘起缘灭完全融入。所以,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能无怨无悔。可是,习气或许还存在,必须不断的修行、磨练,直到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止息了,才是圆满的境界。这就叫阿罗汉。

  问:

  开悟、明心见性还不能「无我」吗?

  答:

  这要看「无我」的层次,一般来说,明心见性只是断「分别我执」而已。我们看过去禅宗祖师语录。一个人已经开悟了,…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