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見地▪P5

  ..續本文上一頁來一切都是緣起、都是空的時候,他受到所悟緣起或空的感動,當下打斷了妄想、執著的心,進入一種無所求的意境——啊!原來一切都是不可得、不可求的。於是,在他脫落了執取的妄念後,心就進入一種很清淨的境界。在那種境界裏,他不覺得還需要什麼,也沒有想要去考慮什麼是真理、什麼非真理的念頭。

  問:

  這是說,當一個人體會到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是緣起之後,他內心會産生一個大轉變?

  答:

  這是一種方法。由緣起的體悟而轉變他的心,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例如:以參禅者而言,是在整個心念凝結成一個疑團。當疑團被打破後,整個妄心亦被粉碎,然後體會到,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所以心就放下來了。放下以後,心就變成一個很清境的心,沒有想要去執取什麼欲念。由於沒有什麼心想,就能享受當下的美好。

  1999.5.20------(55)

  △有佛性嗎?

  問:

  現在我們換個話題,有沒有「佛性」?

  答:

  這要看「佛性」的定義是什麼?

  問:

  一般認爲「佛性」,就像有一個東西存在著,只是看不見、摸不著,依這個定義講,有「佛性」嗎?

  答:

  如果「佛性」用境界來講,就比較講得通。例如:每個人都具有

  成佛的實在性。所以「成佛」,就是進入一種完全沒有煩惱的解脫境界,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到達的。依此而言,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佛性。

  問:

  是不是可以說,有成佛的可能性才能成佛?衆生都有覺性,既然有覺性,是否就表示有個東西存在。

  答:

  應該也可以這樣講,每個人都有覺性。

  問:

  但是,覺性也是有對象,如果沒有對象的時候,覺性也不存在呀!

  答:

  對象並非沒有....。這個問題談來總是困擾,唯有進入不二境界,才無此困擾。

  問:

  不二境界,也不是每樣東西都斷滅?

  答:

  那不是斷滅,絕對不是斷滅。

  問:

  若不是斷滅,就表示有存在。既然有存在,可否用「佛性」或「涅槃」來形容它?

  答:

  這種文字、語言上的爭議,實在是講不通了。真的,講到最後還是不通的。文字語言只能讓我們體會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實際上,那是沒有辦法用文字語言來完全表達的。因爲,不論怎樣表達都會有漏洞的。

  1999.5.21------(56)

  △涅槃是怎樣?

  問:

  換個方式來說,開悟的人,就是進入涅槃,剛才說過,那種境界不是斷滅、不是什麼都沒有。既然如此,用世間法來說,當一個人進入涅槃之後,他還是存在。那麼,他是怎樣的存在?

  答:

  那種存在就是:他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如此簡單、自然。

  問:

  站在凡夫的立場來講,證入涅槃者,死後就不再受輪回。那麼,他死後是怎樣?

  答:

  已證涅槃的人,沒有死不死的問題,因爲,當下就是不生不滅。

  問:

  這個我了解,死是身體在死。

  答:

  「死」的概念,是來自於相對世界的錯覺。當一個人進入涅槃之後,就超越相對概念,所以沒有生與死的困擾。因爲超越相對概念,就不受相對概念(生、死)的束縛,但可以有相對概念來和一般人溝通。溝通必須有相對概念才行。

  1999.5.22------(57)

  △解脫者死後去哪?

  問:

  對。我們就是站在相對概念上來講,有一天,這個身體死亡了,

  修淨土宗者有淨土可往生;凡夫有六道輪回,那麼,一個證入涅槃、已得解脫者,他是怎樣?他要去那裏?

  答:

  如果站在相對上來講,有來有去的,來了之後要去哪裏呢?當然是去到他來的地方。問題是:根本就沒有來、也沒有去——不生不滅的,你說他要去那裏呢?他沒有這個問題。

  問:

  那解脫者,死後豈不變成宇宙間的孤魂了?

  答:

  一個真正得到禅悟的人,他不會有這種種的疑惑。死後要去淨土或哪裏,都是一種方便,用來安慰衆生的心,讓衆生有個依靠。真正證入解脫、入不二境界的人,心中沒有這些問題存在,沒有這種困擾。

  問:

  難道他沒有想要去佛的淨土、或乘願再來?

  答:

  沒有,都無來無去。

  問:

  都無來無去,那是怎樣?

  答:

  這種心想是錯誤的。這是想以有限的、相對世界的語言文字,來擬議無限、覺諸對待的境界,那是不可能的。

  問:

  大乘經典曾談到,阿羅漢還要回小向大。言中之意,似乎說阿羅漢

  死後仍將往生佛國的淨土、或乘願再來?

  答:

  大乘經典就是大開方便之門,講了很多方便,每位菩薩都可以講許多的方便。

  問:

  原始經典說,涅槃不可思議,不能用凡夫的思想去臆測。

  答:

  對!一個人必須到達相當的程度;程度不夠,聽到涅槃就會起疑惑,覺得沒有依靠。所以,大乘經典爲了攝受這些人,只好用種種方法來引渡他,告訴他死後有個去處或什麼的,主要是在安衆生的心。

  1999.5.23------(58)

  △不生不滅是什麼?

  問:

  一般人感興趣的,可能是證涅槃者,在不生不滅中是怎樣?能夠表達出來嗎?

  答:

  其實,不管有沒有證入涅槃,每個人都是不生不滅的,凡夫只是不知道而已,證入涅槃者,則是悟到、知道罷了。由於證悟不生不滅,心就進入了一種清淨的狀態。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的清淨、自在,不會起個念頭想:死了是怎樣?不生不滅是怎樣?心完全安於那種平靜、自在、清淨的境界。在那種境界裏,心可以說徹底的安了。

  問:

  可是,肉體總有死亡的時候,那時候,他是怎樣?他要做什麼?

  答:

  沒事可做。這個肉體的存在和毀滅,只是同一件事,並非肉體死了,就有一個「我」要到哪裏去,根本是無我、無主宰。

  1999.5.24------(59)

  △回小向大的含義

  問:

  那麼,大乘經典爲什麼說,阿羅漢還要回小向大?

  答:

  這是說阿羅漢,他自己解脫了,但如果不講究方便,光用他證悟的境界來演說佛法,可能很多衆生都接受不了。如此,便只能自受用,不能度衆生,終究不圓滿。而度衆生,就要有許多的方便、要吸收很多的方法,才能攝受衆生。一個解脫者,不見得有這個能力,於是他開始學習這些方法,充實度化衆生的方便。這就叫做

  「回小向大」。所以,一個解脫者,也可以勸人念佛,求往生淨土。如此做,只是度化衆生的一個方便而已。

  問:

  看來很多問題,都是在鑽牛角尖?

  答:

  對!都是爲了度衆生,不得不施設方便,若以禅的立場來說,根本就直截了當,就這樣而已,講那麼多幹嘛!可是,沒有辦法,衆生心實在太難度了。真的太難度了,需要許多的拐彎抹角才行。

  1999.5.27------(60)

  △它不是個東西

  問:

  「如來藏」也是常被佛教徒談到的名詞。「如來藏」可能有幾種解釋,其中一種是:如來「藏」在衆生心中,每個衆生心中都有如來,只是被妄想、煩惱、執著蒙蔽了。

  答:

  這也是方便說,「如來藏」名詞的提出,只是爲了讓人們了解:

  每個人都能成佛、到達解脫,只因妄想、煩惱、執著太多,以致不能解脫。

  問:

  如此說來,「如來藏」也和「佛性」一樣?

  答:

  可以說是同樣的意思。

  問:

  不是說有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世間物?名詞如「佛性」或「如來藏」,只是用來表達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不像世間物的存在?

  答:

  它不是個東西——不是世間上的東西,也不是世間外的東西。根本就不是東西。它只是一種表徵、一種形容,不是說有一個如來藏的東西,被另一個東西包起來。它的含意是說,人們所以不能進入清淨的涅槃境界,都是妄想煩惱與執著在作怪,一旦妄想等打掉之後,心就會進入清淨、不生不滅的境界。那時就會發現:自己本來是如來,只是被妄想等覆藏,不知而已。

  問:

  既無我,涅槃中的清淨,是誰在感覺?

  答:

  「清淨」也是方便講,是針對煩惱來說的。也就是要讓衆生感覺到,自己有很多的煩惱,而消除了煩惱、沒有煩惱的那種境界,就叫做「清淨」。

  1999.5.28------(61)

  △解脫道上四層次

  問:

  依你看,從凡夫修行到達解脫,有幾個層次?

  答:

  從禅悟修行來說,應該有四個層次。它們是:(1)放下;(2)明心見性;(3)無我,真正證入無我;(4)阿羅漢,貪瞋癡永遠止息。這是參考一些資料,再配合修行經驗,覺得這種分法,蠻實用的。

  譬如說,某某人開悟了,通常我們會誤以爲他進入無我的境界了。於是,便用「無我」來衡量他,結果就會感覺:這個人還有點我執嗎?怎麼會是開悟的人呢?然後,一個無我的人,我們又用阿羅漢來衡量,於是又發現,這個人還有點習氣,怎麼是阿羅漢呢?

  其實,開悟不過是解脫道上的一個階段。所謂「開悟」,只是得到安心,對生死問題了無牽挂。但是呢?他可能還沒有進入無我。他會比較傾向無我,卻還不是無我。真正無我的話,心就不會再有厭煩。因爲,他的心已跟世間的緣起緣滅完全融入。所以,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他都能無怨無悔。可是,習氣或許還存在,必須不斷的修行、磨練,直到貪瞋癡慢疑等等都止息了,才是圓滿的境界。這就叫阿羅漢。

  問:

  開悟、明心見性還不能「無我」嗎?

  答:

  這要看「無我」的層次,一般來說,明心見性只是斷「分別我執」而已。我們看過去禅宗祖師語錄。一個人已經開悟了,…

《禅宗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