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见地▪P4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用来议论的。

  譬如,有人说:「最近治安不好,应想些方法来防治。」另一人却说:「世间本来清净,治安岂有好不好的问题,何用对治乎?」这就是犯了「真谛」与「俗谛」的混淆与不融通。

  一个证悟者,要在「无分别智」中面对差别的世间相,在真俗二谛中融通自在。

  1999.4.28------(39)

  △真俗不二

  修行中最难得的是:如何将「正觉世间」与「有情世间」融通自在,这需要「后得智」的锻链。以「无分别智」来面对「差别的世间」,这也就是从空起有、从真入假的锻链,等到一切都融通无碍了,便叫做「真俗不二」的中道。

  1999.4.29------(40)

  △方便

  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法,「佛法」亦不例外,但佛法有其基本教理,即三法印。勿以「方便」为由,而违反三法印的说法,否则便不能宣称是佛法。在觉者的胸怀里,包容了一切法,不会对外道起贪瞋心,但也不会让佛法任由破灭,最佳的护法方法就是修道有成,并积极去宣扬佛法。

  1999.5.1------(41)

  △不是悟

  勿以「学识」当作悟,懂得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那是知,

  不是悟;

  勿以「轻安」(大乐)当作悟;

  勿以「发通」当作悟;

  勿以「解脱感」当作悟;

  勿以「悲天悯人」当作悟;

  勿以「物我两忘」当作悟;

  勿以「天人合一」(万物同体感)当作悟;

  勿以「何处非佛」当作悟;

  勿以「心空如洗」当作悟;

  勿以「空无自性」当作悟;

  ——於如如中无如如想,近矣

  1999.5.2------(42)

  △证悟

  并非证悟以后便知道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来源,而是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证悟以后便没有「疑惑」的困扰,对於「生」与「死」的问题不再有困惑。

  注:了解「根本」未曾生未曾死,本来不生不灭,但如果心中尚有「不生不灭」的概念,那只是解悟,不是证悟。在证悟上则没有这种概念,生或无生都不会影响心的清净。

  1999.5.3------(43)

  △证悟徵象

  什么才是证悟呢?说即不中。但「悟」的人至少有以下这些徵象:无一法可执着、心中常无烦恼、佛理通达、没有惑恼(可能还有习气)、很容易体谅别人。

  1999.5.4------(44)

  △唯识

  「万法唯识」并非说一切色法由心识所造出来,而是指一切法的相

  ,是随着心识而转变。比如说,同一件事,有苦有乐乃心识的呈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相,皆是妄心分别执着而显现。

  所以,不能冀求一个念头就要山河大地化为乌有、一个念头就要

  让自己长出三个头来。因此,也无法要求「明心见性」的人,身无百病、或以健康状况来衡量一个人的悟境。

  1999.5.5------(45)

  △见性

  打从开始学佛,我们就被吓住了,说什么成佛、作菩萨有多难,明心见性多么不容易,还是老实念佛吧,抓住一句佛号,到了西方再说。

  其实,成道确是不容易,见性则没有想像中的困难。

  成佛没有急就章,见性却有速成法。

  1999.5.6------(46)

  △直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的对象,应具备哪些条件?(1)善根;(2)闻思慧成熟;(3)基本的定力。

  如果尚有丝毫好恶之心,表示你还是凡夫一个!

  无所得的平常心里找不到「豪情万千」,一切归於平实、平淡、平凡。

  安心之道,一般宗教教人把心安在一个对象上,如上帝、天国或净土,而禅宗是教人「住於无住」。

  1999.5.7------(47)

  △空

  在「空」(果地)中,法门是没有差别的,修与无修都一样、苦与乐都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啊,有一个事实摆在眼前,能让人离苦得乐,达到苦的完全止息的法门,这种法门,我们就称它为究竟法门。(世上无所谓唯一究竟的法门)

  在「空」(果地)中,悟与不悟都一样,反正大家都在涅槃中(没有人不在解脱中)。可是啊,不悟的人就得枉受假苦!

  1999.5.8------(48)

  △空有

  如果心中尚有「缘起缘灭」的真理在,表示尚未进入真如三昧。应

  於空中不起空想、於有中不起有想,远离空有之戏论。

  (更确切的说,於空中就是於有中,於有中就是於空中,空有是不二的,为了方便凡夫去理解,才有空、有之分别戏论。)

  悟空只是进入实相的过程,实相非空非有、离言说相。

  1999.5.9------(49)

  △唯识

  众生皆生活在观念与想像当中。由於各有各的想像,所以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自所想像的世界里。这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

  禅不是定,但没有定就没有禅,所以体验禅,应先具备禅定的基础。

  「悟」是佛法的目标,「解悟」可减轻烦恼,而「证悟」则彻底了无烦恼,修行的目地是为了「证悟」。

  欲除贪瞋痴是下根人的修法,证悟则贪瞋痴根本不可得,自然无烦恼。

  不二法门,将心境提升到那「不二」的境地,离两边不立中间,进入实相的世界。但不二法门,亦为悟入实相的方便法。

  1999.5.10------(50)

  △悟道

  悟道,并不是指了解了一个什么真理,而是体验到一种境界。所谓禅悟,就是体验到那无以言喻的清净心。那种境界离两边、无分别,又叫不二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人人本具的「原始样态」,所以称为「本来面目」。恢复这个本来清净的面目,叫做悟道、见道。此时的感受是自在。

  1999.5.16------(51)

  禅 问 答(上)

  △入定是什么?

  问:

  禅定、入定是通达解脱的种种,一般人未经历其境,大多不了解,可否谈谈入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答:

  入定时,内心上是一种「明觉」、「空明」。那种状态是:

  你心里很清楚,像一面镜子,可以感觉到一切的存在,但心中不会有念头产生。也就是说:虽然心里可以感受到一切动静,却不会产生妄念,内心清清澈澈,有如镜子。

  问:

  这种情形,可不可以解释成心里感觉很明白?

  答:

  普通人心里明白,只是一种感受。感受是一种念头,但入定的状态却是完全没有一点念头的产生,心中像平静的湖面。湖水清澈无比,有别於散乱或昏沉。昏沉的话,心就不会敏感,对外界会显得迟钝。所以,入定的心仍明白的觉知万事万物的存在,但是却都不会起一个想要什么的念头。

  1999.5.17------(52)

  △定心与开悟之心相同吗?

  问:

  这种禅定的心跟一般开悟的心境,有没有一样?或有什么差别?

  答:

  「定」只是一种明觉,开悟的话,则不只是定,而是在定的背后,还有个「安心」。换句话说,开悟不只是心定,而是得到了心安。

  问:

  开悟的人与入定的人,有没有一样?

  答:

  不一样。入定只是一种心中无念的状态,开悟则是体验了本来面目。於是不会产生妄想、不会有种种妄想的产生;对於生死问题,已经明了。由於明了了生死的真相,所以对生死不再感到恐惧,心中不再有生死问题存在;入定只是超越乎散乱与昏沉,心中清澈无比而已,并没有对生死问题觉悟。

  问:

  开悟过的人,其平常心境跟定中的心境有没有一样?

  答:

  不大一样。大致上来说,开悟者内心常常保持在「定」的状态。但有个差别:面对事物时,会有念头起伏,遇到问题时也会起念加以思考。不同於凡人的是:他不会受其所思考的问题困扰,也不会被妄念所拘束。至於打坐入定时,念头已没有起伏,不会对问题做思考了,有别於悟者平常「不断百思想」的状态。六祖惠能所说的这句话,便是在表达开悟者平常的心境。

  问:

  那是说,开悟过的人,心里仍会起念头、会面对一切好坏,但是他的心很安,不会受到影响、束缚?

  答:

  对。有念头起伏没有关系,不会受其影响,更不会起烦恼。

  1999.5.18------(53)

  △开悟到什么(上)?

  问:

  这能否说是,对万事万物本质的一种透视,了解它是怎样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了?

  答:

  应该是了解到本性、见性之后,就自然而然放下,不会再执着种种形相或概念。

  问:

  万物跟人同一个本性,那么,可否说见到了这本性,就像哲学家认为的宇宙人生有一个原理,一旦透视了它,一切问题就都能融会贯通了?

  答:

  不大一样。如果说有一个本性可见,那还是认为有个真理,执着了真理。开悟的内容是:根本没有一个真理可执着。所以,见性不过是个方便说,事实上,没有一个性可见。那是一个过程,必须超越空呀、有呀....的概念,然后心中没有一点真理可以执取。

  1999.5.19------(54)

  △开悟到什么(下)?

  问:

  这样说来,「见性」的境界,是超越了一切语言、思想....等等?

  答:

  对!进入「不二」的境界。

  问:

  好,现在我们知道「见性」是一种超越相对的境界,说什么也不是。那么,这是不是什么都「没有」?

  答:

  不是「没有」。所谓「有」,是指现象,我们必须尊重现象的存在。

  问:

  那么,是「空」罗?

  答:

  到那种不二境界,已没有空、不空的问题了,那是属於一种心无所执的境界,所谓的「解脱」,就是说,没有什么可让你去执着的。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悟到原…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