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见地▪P3

  ..续本文上一页用,修行人本身要有这种惊觉心。

  一切智、无师智人人皆同,后得智则需谨慎处理,宁可采取较保守的态度,免於以偏概全。

  显然禅必须透过「缘起」的现观,方有可能,这句话已经违反了「经验主义」的原则,除非这个人已经圆满的透过其他所有修持的方法,才有可能下这种结论。

  由悟缘起「空」(缘起)、悟「无生」证入「不二」,或直指「不二」都可。

  禅,是「不二」的境界,只要打破「妄想与执着」,便可证入这不二的禅境。为了打破执着妄想,可透过缘起的现观、可透过疑团的爆破、亦可透过明师直指而到达。

  1999.4.5------(18)

  △庄严是悲心

  凡夫习惯於执取法相,如果一个悟道者,法相不够庄严,便很难令凡夫生起信心,所以一个悟道者,常须基於悲心来庄严他的法相,令众生欢喜,以便度众。

  1999.4.6------(19)

  △贪瞋痴断尽

  贪瞋痴断尽即便解脱。

  在修行上,应直接从「痴」下手较善巧,先破无明、证悟实相,则贪瞋之消除较容易。

  欲令人不贪,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让他体悟世间的真相——无常、苦、空、无我,因而引起对一切法的厌离,自然不起贪着,(无贪则无瞋)。

  例如:当发觉胸部很可观的那人竟是男人时,贪心当下止息!

  当发现眼前的大阁楼只是海市唇楼时,追逐的心当下止息!

  当发现「我」的存在,不过是一种错觉的误会时,一切贪求当下止息!

  所以,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值得推广;不二法门亦殊胜,打断一切妄想,直入不二境。

  1999.4.7------(20)

  △实相

  世间(俗谛)的真相与出世间(第一义谛)实相不同。

  实相即指那不可言喻的不二境界。实相无相,无法言宣,亦即一真法界、禅。

  涅槃是指贪瞋痴的止息。三毒止息,自然能体验到禅。

  断诸贪着,则入不二境界。

  於毕竟空法,不惊、不畏者,宿具善根。

  1999.4.8------(21)

  △不如实

  何以说「断灭空」是邪见呢?因为本来就没有「生」这回事,硬要妄指有「灭」,当然是不如实的邪见。

  因为本来无生、本来无我,所以根本就不应该问「我」死后去哪?这是不如实的妄问。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要圣默然的原因。

  1999.4.9------(22)

  △不具善根

  若未具足善根(具有戒定慧基础及慈悲心),随便给予空性或无我的直指,恐怕会有堕入顽空的危险性——反正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所谓,便可胡作非为,因为既无作者亦无受者........。这将是多么可叹的并发症。

  1999.4.10------(23)

  △经验主义

  个人的经验最可靠,但不一定可靠。

  在修行路上,也不可能只凭个人的经验便可进行。如果我们根本不相信修行可以解脱,我们怎么会去修行呢?那我们凭什么相信修行可以解脱呢?只因为相信佛有解脱的经验而相信吗?这种信乃建立在非个人经验上。这是不是也带有迷信的色彩?通常是姑且先相信,验证后便不是迷信。

  所以,要完全依凭经验主义是不可能的。

  1999.4.11------(24)

  △人类的局限

  尽可鼓吹科学的态度、与经验主义的立场,但要尊重迷信的无法避免,世界上没有人不在迷信中。

  佛就不迷信吗?佛凭个人智慧来推论「造物主」——上帝不存在,认为不可能有个主宰。若是凭人类所能拥有的意识分别推论而出,如果就这样相信了,岂不是迷信自己的「智慧」?人无法避免这种局限,因为人所拥有的「工具」本身便有局限。

  故,若认为某法是唯一的真理,这是大我慢;既无一法可得,岂有「真理」这个法在!

  1999.4.12------(25)

  △五蕴非善恶

  吾人可以经由分析、推论得知此身无我,然后确认无我。但虽无「我」可得,此身确具有种种的妙用,除了可以发神通外,眼耳鼻舌身意的种种感受,虽然是虚妄的,但「如实」的令人苦、令人乐。这种「实在感」有必要排斥吗?当一个人果真能不执着时,则离苦得乐,而随缘享受。何须视五蕴如毒虎呢?

  五蕴皆空、非善非恶,但离贪执,则随缘摄用无妨解脱。

  1999.4.13------(26)

  △证入

  知无我,尚有「我」的实在感;证入无我,才能泯除实在感。所谓「证入」,是将你悟得的真相,渗入心髓,刺激或感动了你的整个心,并因此改变了你的情感,以致种种感受起了变化。

  1999.4.14------(27)

  △自在

  悟空的人,也许会认为习气不必修,因为一切本来空、万事自如如,何须再修整?确实,悟空可以抖落一切的分别烦恼。但「习气」是否令人自在呢?若真能自在,也就无习气烦恼了。若无法

  达到真正的自在,只好悟后起修吧。

  修行的目标是「自在」,不应只是开悟。

  1999.4.15------(28)

  △自性见

  听说某人修行好,就起怀疑、不以为然或嫉妒,这就是一种「自性见」、一种法的「实在感」,表示他尚未证入空性。

  看到某外道名闻利养,便起冲动,觉得难过、觉得邪法逍遥,感到很不爽快。这也是一种「自性见」、一种「实在感」,表示尚未证悟。

  无修无证、无修而修,这是悟后的说法,未悟的人可别受到迷惑。

  1999.4.17------(29)

  △无我妙用

  佛法之殊盛,在於其「无我」、缘起法。唯「无我」乃能令人进入彻底的解脱,否则执有梵我或上帝,都无法完全超越,即使自己是上帝,又有什么用呢?「无我」的观察,让人彻底的泯除一切欲望,免於一切妄想。真是妙极了!

  1999.4.18------(30)

  △方便

  「不二法门」也是方便法,如同「无我」、「空」等皆为方便法,欲令吾人证入那无法言宣的境界。在不二中无不二想;在如如中,无如如想,一切心行止息。

  1999.4.20------(31)

  △无惑

  达摩祖师,到中国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的人,也就是指「无惑」者。

  众生一直都被五蕴所惑,以为色、受、想、行、识皆是实在有的,所以会见色等而起烦恼。真能照见五蕴皆空的人,便不为「色」所骗、不为境所转,如此才能成为大丈夫。

  故要不被人欺、不为色惑、不受境转,如如不动。

  1999.4.21------(32)

  △观心

  今天的社会,一般在家众要像古人那样专参话头,恐怕不易。可以在工作时,用「观心法门」,不须动脑筋时,再提起「疑情」。这样较为善巧方便,适合今人修。

  观心、起疑情,互为交叉运用。

  1999.4.22------(33)

  △信仰

  「证入涅槃,便得解脱」,并不是依据科学方法而得到的真理,还是属於宗教的信仰。谁能证明没有贪瞋痴便是解脱(没有贪嗔痴,当下即解脱),不必再受生,死后便没事了?既无法验证而相信,岂非便是迷信!(事实上,根本没有可解脱的主体)

  佛法或禅,只是解脱我们当下的烦恼、安我们的心而已,勿以为佛法万能、莫以为「某某禅」就是科学、理性,其实一样的不够科学、不够理性,切勿自我虚夸、自我欺骗。

  1999.4.23------(34)

  △皆是虚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指众生心中所执着的一切相。人不实、佛不实、爱不实、恨不实、山河不实、鬼神不实........,凡能想像的「相」,皆是虚妄不实,并非单指你在定中的境界为虚妄。

  所以,不能用这句话劝修行人,认为定中所见之相皆是虚妄。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定中看到的人,与平常时候看到的人,是同样的虚妄,也等於是众生心中,同样执以为实的人。平常若无法「见人非人」,定中当然亦无法「见人非人」了。所以定中见到的佛菩萨,与平常见到的佛菩萨,应同是一样的真实、或一样的虚妄。

  1999.4.24------(35)

  △花开花落

  一朵绽放的花,飘放出满园的芬芳(花开花落,身不由已)。曾经只是一颗种子、萌芽、生根而成长,只是绵绵密密的变化着,找不到「生」的原点,也没有「灭」的终点,在缘起缘灭中,不由自主的装扮与表演

  1999.4.25------(36)

  △止观

  好像断电似的,面对美色不再起冲动(无心行故),不再发射脑波,如深潭无波。

  止观的力量,没有参禅来得强。疑团一破,心意顿时转化。止观应属渐修,参禅属顿悟法门。

  如果不在「禅定」下功夫,对於「妙境」便只看得到而吃不到。

  悟时必然定慧等持,没有散乱中的悟境。

  没有「慧」的「定」是木头,没有「定」的「慧」是知解狂慧。

  1999.4.26------(37)

  △疑与悟

  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应作如是解:

  「疑情」本无大小可言,此处大小盖指用心之力道。如果全心全意整个心都浸润在疑情里,则疑团爆破时,会有身心全然脱落的感觉,其悟也大点;倘若用心不专,不能整个心投入疑团里,则有所省悟时,只是感到淡然的轻安而已,其悟也便小些。而「不疑不悟」则是大家都不认的。

  1999.4.27------(38)

  △二谛融通

  我们可能会犯上一个错误,那就是:用真谛来讨论俗谛、或用俗谛来议论真谛。

  既然要开口讨论,便只得站在俗谛的立场,真谛只能用来印证自己的境界、或验证弟子的境界…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