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才算生命的「生」起呢?往前追究,可追究到一个受精卵。一个受精卵就是「我」吗?如果这就是「我」,那表示「我」不过是一个卵与一尾精虫和合而得。否则,那到底「我」是从卵子而来,还是从精子而来呢?
再往前追究,卵子或精子又是如何形成?........这样追究上去,真正找不到有「我」「生」这回事。
如果没有「生」,那有「死」可言呢?可见所谓「死」,一定是由我们误解事实所引生的观念。没有「生」,没有「死」,不就是「无生」吗?
1999.3.31------(14)
△消除死忙的恐惧
要消除死亡的恐惧,体悟「无生」实在是最善巧的方法。明白本来就没有 一个「我」出生过,肉体的消亡是不生不灭中,因我们的误解而引起的假相,那也是 不曾间断过的变化中的片段。我们被这自己的误会而来的片段吓坏了。
1999.3.30------(13)
△业障本空
业障本空,当我们说「业障深重」,其实是「我执很浓」的意思。我执越浓,便感业障越重,若打破我执,则业障不可得。
1999.3.29------(12)
△禅定离欲
在家人若修习禅定,享受到禅定之乐后,自然就厌离欲界之乐。所以要远离欲乐,最好的方法 是让他尝尝禅悦之味。常以禅悦为食的人,逼他纵欲也难——吃过仙桃,就不想吃苹果了。
当你已不喜欲乐,而你的另一半,无法与你同步升华时,要如何去面对性爱呢?这正是考验智慧的时候。
1999.3.28------(11)
△生死疑惑
有些人对於生命,抱着一种生任其生、死随它死的态度,似乎很淡然。但这不是真正的了脱生死,只是不管它,暂时漠不关心而已,并非达到对生死无畏的心境。
生死的问题,只是让人感到「不安心」,真正让人烦恼痛苦的「我」的实在感。因 有「我」的存在感,而引发种种的烦恼,若能体证根本没有一个「我」存在着,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包括生死的疑惑。
所以,从「无我」下手是最直捷的修行法,而观无常是证入无我最便利有效的方法。
1999.4.8------(21)
△不如实
何以说「断灭空」是邪见呢?因为本来就没有「生」这回事,硬要妄指有「灭」,当然是不如实的邪见。
因为本来无生、本来无我,所以根本就不应该问「我」死后去哪?这是不如实的妄问。这也就是为什么佛要圣默然的原因。
1999.4.9------(22)
△不具善根
若未具足善根(具有戒定慧基础及慈悲心),随便给予空性或无我的直指,恐怕会有堕入顽空的危险性——反正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所谓,便可胡作非为,因为既无作者亦无受者........。这将是多么可叹的并发症。
1999.4.10------(23)
△经验主义
个人的经验最可靠,但不一定可靠。
在修行路上,也不可能只凭个人的经验便可进行。如果我们根本不相信修行可以解脱,我们怎么会去修行呢?那我们凭什么相信修行可以解脱呢?只因为相信佛有解脱的经验而相信吗?这种信乃建立在非个人经验上。这是不是也带有迷信的色彩?通常是姑且先相信,验证后便不是迷信。
所以,要完全依凭经验主义是不可能的。
1999.4.11------(24)
△人类的局限
尽可鼓吹科学的态度、与经验主义的立场,但要尊重迷信的无法避免,世界上没有人不在迷信中。
佛就不迷信吗?佛凭个人智慧来推论「造物主」——上帝不存在,认为不可能有个主宰。若是凭人类所能拥有的意识分别推论而出,如果就这样相信了,岂不是迷信自己的「智慧」?人无法避免这种局限,因为人所拥有的「工具」本身便有局限。
故,若认为某法是唯一的真理,这是大我慢;既无一法可得,岂有「真理」这个法在!
1999.4.12------(25)
△五蕴非善恶
吾人可以经由分析、推论得知此身无我,然后确认无我。但虽无「我」可得,此身确具有种种的妙用,除了可以发神通外,眼耳鼻舌身意的种种感受,虽然是虚妄的,但「如实」的令人苦、令人乐。这种「实在感」有必要排斥吗?当一个人果真能不执着时,则离苦得乐,而随缘享受。何须视五蕴如毒虎呢?
五蕴皆空、非善非恶,但离贪执,则随缘摄用无妨解脱。
1999.4.13------(26)
△证入
知无我,尚有「我」的实在感;证入无我,才能泯除实在感。所谓「证入」,是将你悟得的真相,渗入心髓,刺激或感动了你的整个心,并因此改变了你的情感,以致种种感受起了变化。
1999.4.14------(27)
△自在
悟空的人,也许会认为习气不必修,因为一切本来空、万事自如如,何须再修整?确实,悟空可以抖落一切的分别烦恼。但「习气」是否令人自在呢?若真能自在,也就无习气烦恼了。若无法
达到真正的自在,只好悟后起修吧。
修行的目标是「自在」,不应只是开悟。
1999.4.15------(28)
△自性见
听说某人修行好,就起怀疑、不以为然或嫉妒,这就是一种「自性见」、一种法的「实在感」,表示他尚未证入空性。
看到某外道名闻利养,便起冲动,觉得难过、觉得邪法逍遥,感到很不爽快。这也是一种「自性见」、一种「实在感」,表示尚未证悟。
无修无证、无修而修,这是悟后的说法,未悟的人可别受到迷惑。
1999.4.17------(29)
△无我妙用
佛法之殊盛,在於其「无我」、缘起法。唯「无我」乃能令人进入彻底的解脱,否则执有梵我或上帝,都无法完全超越,即使自己是上帝,又有什么用呢?「无我」的观察,让人彻底的泯除一切欲望,免於一切妄想。真是妙极了!
1999.4.18------(30)
△方便
「不二法门」也是方便法,如同「无我」、「空」等皆为方便法,欲令吾人证入那无法言宣的境界。在不二中无不二想;在如如中,无如如想,一切心行止息。
1999.3.28------(11)
△生死疑惑
有些人对於生命,抱着一种生任其生、死随它死的态度,似乎很淡然。但这不是真正的了脱生死,只是不管它,暂时漠不关心而已,并非达到对生死无畏的心境。
生死的问题,只是让人感到「不安心」,真正让人烦恼痛苦的「我」的实在感。因 有「我」的存在感,而引发种种的烦恼,若能体证根本没有一个「我」存在着,则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包括生死的疑惑。
所以,从「无我」下手是最直捷的修行法,而观无常是证入无我最便利有效的方法。
1999.3.29------(12)
△禅定离欲
在家人若修习禅定,享受到禅定之乐后,自然就厌离欲界之乐。所以要远离欲乐,最好的方法 是让他尝尝禅悦之味。常以禅悦为食的人,逼他纵欲也难——吃过仙桃,就不想吃苹果了。
当你已不喜欲乐,而你的另一半,无法与你同步升华时,要如何去面对性爱呢?这正是考验智慧的时候。
1999.3.30------(13)
△业障本空
业障本空,当我们说「业障深重」,其实是「我执很浓」的意思。我执越浓,便感业障越重,若打破我执,则业障不可得。
1999.3.31------(14)
△消除死忙的恐惧
要消除死亡的恐惧,体悟「无生」实在是最善巧的方法。明白本来就没有 一个「我」出生过,肉体的消亡是不生不灭中,因我们的误解而引起的假相,那也是 不曾间断过的变化中的片段。我们被这自己的误会而来的片段吓坏了。
1999.4.1------(15)
△如何体会无生?
让我们来追究一下:吾人所谓的「生」,是指生命过程中的哪一霎那呢?是从娘胎出来的那一瞬间吗?但尚在娘胎里的胎儿,已经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体了。所以不应说脱离娘胎才算「生」。
进一步,胎儿形成以前,哪一天才算生命的「生」起呢?往前追究,可追究到一个受精卵。一个受精卵就是「我」吗?如果这就是「我」,那表示「我」不过是一个卵与一尾精虫和合而得。否则,那到底「我」是从卵子而来,还是从精子而来呢?
再往前追究,卵子或精子又是如何形成?........这样追究上去,真正找不到有「我」「生」这回事。
如果没有「生」,那有「死」可言呢?可见所谓「死」,一定是由我们误解事实所引生的观念。没有「生」,没有「死」,不就是「无生」吗?
1999.4.2------(16)
△不二法门
中国祖师禅,常用一言半句,打断学人的妄想执着,令人悟入「不二法门」。
这真是直截了当,无关乎常与无常、生或无生,无关乎空或缘起、无我或真我。这是一种直入不二境界的妙门,所以叫做不二法门。这是直指人心的禅。
「╳╳禅」所谓「禅必须透过缘起的现观方有可能」。这是一种偏见。若透过缘起的现观,而打破一切执着,确实也可以体验禅。但这也只是体验禅的方法之一。「缘起观」也不过是方便法之一,千万勿以为「缘起」就是唯一究竟的真理。
1999.4.3------(17)
△不二是禅境
凡是能打破吾人「妄想执着」的方法,都可体验禅。
由亲身经验得到的讯息,加上强烈自信心,容易造成偏颇的见解。这是过於盲目相信「经验」所产生的副作…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