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见地
慧广法师开示
1999.3.17------(1)
△修除习气的方法
1、
观无我、证入无我,则习气不易起现行。
2、
坚定不拔的意志力,立志做个不随境转的大丈夫,决心不向习气投降,
要有勇士断腕的魄力,不作败将!
3、
禅定的锻炼,常在定中,则习气不易起现行。
先起观,然后照见「空」。因悟空而脱落了贪执心,断尽习气,即能入阿罗汉。
观有两种:
﹝1﹞是由解而知法理,知空、知无我,但情意上感受不到,只是知识上的了解。如今要将此知解,打入内心深处,以便转化情意。这时便须定下心来,反复的思维诸法是如何的空? 我在哪里?.......,去体会为什么什么是无我?这种观法,就是不断的在暗示自己,也可说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效应来转化情意。
﹝2﹞另一种观是:心中无成见,从实去思维宇宙万法的现象,从而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没有意义,连自我都不可得,因而断舍了贪执的心。这种观的效果较第一种大。
1999.3.18------(2)
△为什么持名念佛不容易开悟?
当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也只是在「定」中,与一般禅定没有不同。光是禅定是无法开悟的,必须起「观」才能增长智慧。当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再把佛号舍掉,并起观。可以观三法印﹝止观﹞、或提起疑情﹝参话头﹞。让疑情功夫成片,如此,便有机会顿悟。
参话头起疑情的效果,比观三法印来得大。
1999.3.20------(3)
△参话头开悟的原理
在「疑情」成片的时候,突来的刺激,划破了疑团;或者,突发的境界,转掉了当下的疑团。此时,呈现出一种无滞、无着的清净心,心中空无所有﹝本来无一物,一丝不挂﹞,本来无烦恼 。一切是如此的安祥宁静,并不是疑团打破而得到了什么答案。
佛陀夜睹明星,与古人见桃花而开悟,其原理是一样的。在疑情成片时,出现的明星或桃花,是一种突发的刺激。此刺激把内心的疑团打掉,获证完全寂静的清净心。并不是夜睹明星悟到缘起法。
过程是:起疑情──住疑情──止观同运──功夫成片──爆破疑团。
1999.3.21------(4)
△对外道的看法与态度
一个开悟的人,确实有如《圆觉经》上的境界:「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因而在开悟者心中,不会对外道起瞋慢心。
但是,一个人若不开悟,便无法体会这种境界。所以开悟很重要。目前在外道中,似无人开悟的证据,因此虽不排斥外道,但积极推销佛法则有必要。对于外道,我们必须同情与尊重,有机会则可鼓励向佛。
1999.3.22------(5)
△悟后起修?
开悟以后,了知无生死。本来无「生」、本来无「我」,哪有「我」死后到哪里的问题呢?哪有业力或习气而造成轮回的情事呢?习气本来空﹝业障本来空﹞,开悟之后便「安」了。
可是为什么还要「悟后起修」呢?因为,那如幻的「习气」令如幻的「我」不得自在。亦即悟后可以没烦恼,但习气令人不自在。故销融习气、断尽余习,证入涅槃,才得大自在。
1999.3.23------(6)
△阿罗汉之后
但是,证入阿罗汉,烦恼止息后,还不能算圆满。因为啊,度众的「方便力」不够自在;「神通力」不够自在;报身不够自在。
所以,阿罗汉还要继续修学种种后得智,及锻炼刚强的体魄﹝报身﹞,以便达到更圆满的自在。这就叫做 「菩萨道」,而阿罗汉仅属解脱道。
1999.3.24------(7)
△小乘与大乘
佛法没有大小乘,人心却有大小目。
小乘与大乘如何界定呢?
阿罗汉就没有菩萨精神吗?阿罗汉当然也有可能进趣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菩萨乘所用方便法,很多是为了度众。那么,大小乘的差别,在修行上,可能是小乘强调如实境,不屑于欺骗众生,而大乘因大悲故,杜撰了很多方便法来度众。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以欲相钩牵,后令入佛智──欲:他方有净土可往、有「我」不灭...。
1999.3.25------(8)
△定力漏尽
当一个人继续在定中,习气便不易起现行。
欲证漏尽,恐怕需要深厚的定力来达成。
佛陀时代,一言半句便能令人入漏尽通,可能是因为他们原先就已有深厚的禅定功力 ,习气也修的差不多了,只须东风﹝般若智慧﹞一吹,便证入阿罗汉。
只当逆境来临时,才能考验自己的习气是否已经断尽;逆境若没出现,就难确定是否已经漏尽。
1999.3.26------(9)
△心中常无真理
证入实相的人,不可能认为有唯一的真理。「真理」之本性亦空。真理的存在也是缘起缘灭,有时地之限制。「真理」不实,就像「我」之不实一样。无我则无法。
「空」不是唯一的真理,「空」亦自性空、「空」亦为条件下之一法。「空」非实,如同「我」非实。无「我」亦无「空」。
那么,空来空去、又空空,有什么意义呢?只要能令吾人生厌离、去贪执,则空或空空皆是妙法 ,否则便是戏论,毫无实益。
证入实相者,远离空或不空、真理或非真理等分别戏论。在实相中,一切只是如如,一言半句尽是多余。
1999.3.27------(10)
△「我」的观察
对「我」作深观,深入的观察「我」是什么?「我」在哪里?「我」是如何形成?构造如何? 深深的体验「我」是如何存在?如何感觉到有「我」?若无此色身,还会有「我」的觉知吗?麻药入体内时,「我」在哪里?为什么全身麻醉的人,一醒过来,什么都不知道?难道「我」 那么经不起考验?一下子就被麻药化掉了?等麻药过后,又慢慢感觉有个「我」存在了?
那么麻醉时,是不是显示根本没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感,只是因缘际会下的产物?可见有「我」是一种错觉。
但是,什么东西引起这个错觉呢?是「受、想、行、识」。那么,受、想、行、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仔细的一个一个分别、观察「受」、想」、行」、「识」的生起,都是缘起的产物。可见啊,观五蕴无我、无蕴也不是「我」。「我」不过是因缘际会下的错觉!误会有个「我」的存在。
不断的观,观「我」如何形成........。啊!原来不过如此这般。
1999.4.7------(20)
△实相
世间(俗谛)的真相与出世间(第一义谛)实相不同。
实相即指那不可言喻的不二境界。实相无相,无法言宣,亦即一真法界、禅。
涅槃是指贪瞋痴的止息。三毒止息,自然能体验到禅。
断诸贪着,则入不二境界。
於毕竟空法,不惊、不畏者,宿具善根。
1999.4.6------(19)
△贪瞋痴断尽
贪瞋痴断尽即便解脱。
在修行上,应直接从「痴」下手较善巧,先破无明、证悟实相,则贪瞋之消除较容易。
欲令人不贪,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让他体悟世间的真相——无常、苦、空、无我,因而引起对一切法的厌离,自然不起贪着,(无贪则无瞋)。
例如:当发觉胸部很可观的那人竟是男人时,贪心当下止息!
当发现眼前的大阁楼只是海市唇楼时,追逐的心当下止息!
当发现「我」的存在,不过是一种错觉的误会时,一切贪求当下止息!
所以,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值得推广;不二法门亦殊胜,打断一切妄想,直入不二境。
1999.4.5------(18)
△庄严是悲心
凡夫习惯於执取法相,如果一个悟道者,法相不够庄严,便很难令凡夫生起信心,所以一个悟道者,常须基於悲心来庄严他的法相,令众生欢喜,以便度众。
1999.4.3------(17)
△不二是禅境
凡是能打破吾人「妄想执着」的方法,都可体验禅。
由亲身经验得到的讯息,加上强烈自信心,容易造成偏颇的见解。这是过於盲目相信「经验」所产生的副作用,修行人本身要有这种惊觉心。
一切智、无师智人人皆同,后得智则需谨慎处理,宁可采取较保守的态度,免於以偏概全。
显然禅必须透过「缘起」的现观,方有可能,这句话已经违反了「经验主义」的原则,除非这个人已经圆满的透过其他所有修持的方法,才有可能下这种结论。
由悟缘起「空」(缘起)、悟「无生」证入「不二」,或直指「不二」都可。
禅,是「不二」的境界,只要打破「妄想与执着」,便可证入这不二的禅境。为了打破执着妄想,可透过缘起的现观、可透过疑团的爆破、亦可透过明师直指而到达。
1999.4.2------(16)
△不二法门
中国祖师禅,常用一言半句,打断学人的妄想执着,令人悟入「不二法门」。
这真是直截了当,无关乎常与无常、生或无生,无关乎空或缘起、无我或真我。这是一种直入不二境界的妙门,所以叫做不二法门。这是直指人心的禅。
「╳╳禅」所谓「禅必须透过缘起的现观方有可能」。这是一种偏见。若透过缘起的现观,而打破一切执着,确实也可以体验禅。但这也只是体验禅的方法之一。「缘起观」也不过是方便法之一,千万勿以为「缘起」就是唯一究竟的真理。
1999.4.1------(15)
△如何体会无生?
让我们来追究一下:吾人所谓的「生」,是指生命过程中的哪一霎那呢?是从娘胎出来的那一瞬间吗?但尚在娘胎里的胎儿,已经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体了。所以不应说脱离娘胎才算「生」。
进一步,胎儿形成以前,哪一天…
《禅宗见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