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見地

  禅宗見地

  慧廣法師開示

  1999.3.17------(1)

  △修除習氣的方法

  1、

  觀無我、證入無我,則習氣不易起現行。

  2、

  堅定不拔的意志力,立志做個不隨境轉的大丈夫,決心不向習氣投降,

  要有勇士斷腕的魄力,不作敗將!

  3、

  禅定的鍛煉,常在定中,則習氣不易起現行。

  先起觀,然後照見「空」。因悟空而脫落了貪執心,斷盡習氣,即能入阿羅漢。

  觀有兩種:

  ﹝1﹞是由解而知法理,知空、知無我,但情意上感受不到,只是知識上的了解。如今要將此知解,打入內心深處,以便轉化情意。這時便須定下心來,反複的思維諸法是如何的空? 我在哪裏?.......,去體會爲什麼什麼是無我?這種觀法,就是不斷的在暗示自己,也可說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效應來轉化情意。

  ﹝2﹞另一種觀是:心中無成見,從實去思維宇宙萬法的現象,從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沒有意義,連自我都不可得,因而斷舍了貪執的心。這種觀的效果較第一種大。

  1999.3.18------(2)

  △爲什麼持名念佛不容易開悟

  當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也只是在「定」中,與一般禅定沒有不同。光是禅定是無法開悟的,必須起「觀」才能增長智慧。當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再把佛號舍掉,並起觀。可以觀叁法印﹝止觀﹞、或提起疑情﹝參話頭﹞。讓疑情功夫成片,如此,便有機會頓悟。

  參話頭起疑情的效果,比觀叁法印來得大。

  1999.3.20------(3)

  △參話頭開悟的原理

  在「疑情」成片的時候,突來的刺激,劃破了疑團;或者,突發的境界,轉掉了當下的疑團。此時,呈現出一種無滯、無著的清淨心,心中空無所有﹝本來無一物,一絲不挂﹞,本來無煩惱 。一切是如此的安祥甯靜,並不是疑團打破而得到了什麼答案。

  佛陀夜睹明星,與古人見桃花而開悟,其原理是一樣的。在疑情成片時,出現的明星或桃花,是一種突發的刺激。此刺激把內心的疑團打掉,獲證完全寂靜的清淨心。並不是夜睹明星悟到緣起法。

  過程是:起疑情──住疑情──止觀同運──功夫成片──爆破疑團。

  1999.3.21------(4)

  △對外道的看法與態度

  一個開悟的人,確實有如《圓覺經》上的境界:「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因而在開悟者心中,不會對外道起瞋慢心。

  但是,一個人若不開悟,便無法體會這種境界。所以開悟很重要。目前在外道中,似無人開悟的證據,因此雖不排斥外道,但積極推銷佛法則有必要。對于外道,我們必須同情與尊重,有機會則可鼓勵向佛。

  1999.3.22------(5)

  △悟後起修?

  開悟以後,了知無生死。本來無「生」、本來無「我」,哪有「我」死後到哪裏的問題呢?哪有業力或習氣而造成輪回的情事呢?習氣本來空﹝業障本來空﹞,開悟之後便「安」了。

  可是爲什麼還要「悟後起修」呢?因爲,那如幻的「習氣」令如幻的「我」不得自在。亦即悟後可以沒煩惱,但習氣令人不自在。故銷融習氣、斷盡余習,證入涅槃,才得大自在。

  1999.3.23------(6)

  △阿羅漢之後

  但是,證入阿羅漢,煩惱止息後,還不能算圓滿。因爲啊,度衆的「方便力」不夠自在;「神通力」不夠自在;報身不夠自在。

  所以,阿羅漢還要繼續修學種種後得智,及鍛煉剛強的體魄﹝報身﹞,以便達到更圓滿的自在。這就叫做 「菩薩道」,而阿羅漢僅屬解脫道。

  1999.3.24------(7)

  △小乘與大乘

  佛法沒有大小乘,人心卻有大小目。

  小乘與大乘如何界定呢?

  阿羅漢就沒有菩薩精神嗎?阿羅漢當然也有可能進趣無上菩提、廣度衆生。菩薩乘所用方便法,很多是爲了度衆。那麼,大小乘的差別,在修行上,可能是小乘強調如實境,不屑于欺騙衆生,而大乘因大悲故,杜撰了很多方便法來度衆。是一種善意的欺騙。

  以欲相鈎牽,後令入佛智──欲:他方有淨土可往、有「我」不滅...。

  1999.3.25------(8)

  △定力漏盡

  

  當一個人繼續在定中,習氣便不易起現行。

  欲證漏盡,恐怕需要深厚的定力來達成。

  佛陀時代,一言半句便能令人入漏盡通,可能是因爲他們原先就已有深厚的禅定功力 ,習氣也修的差不多了,只須東風﹝般若智慧﹞一吹,便證入阿羅漢。

  只當逆境來臨時,才能考驗自己的習氣是否已經斷盡;逆境若沒出現,就難確定是否已經漏盡。

  1999.3.26------(9)

  △心中常無真理

  證入實相的人,不可能認爲有唯一的真理。「真理」之本性亦空。真理的存在也是緣起緣滅,有時地之限製。「真理」不實,就像「我」之不實一樣。無我則無法。

  「空」不是唯一的真理,「空」亦自性空、「空」亦爲條件下之一法。「空」非實,如同「我」非實。無「我」亦無「空」。

  那麼,空來空去、又空空,有什麼意義呢?只要能令吾人生厭離、去貪執,則空或空空皆是妙法 ,否則便是戲論,毫無實益。

  證入實相者,遠離空或不空、真理或非真理等分別戲論。在實相中,一切只是如如,一言半句盡是多余。

  1999.3.27------(10)

  △「我」的觀察

  對「我」作深觀,深入的觀察「我」是什麼?「我」在哪裏?「我」是如何形成?構造如何? 深深的體驗「我」是如何存在?如何感覺到有「我」?若無此色身,還會有「我」的覺知嗎?麻藥入體內時,「我」在哪裏?爲什麼全身麻醉的人,一醒過來,什麼都不知道?難道「我」 那麼經不起考驗?一下子就被麻藥化掉了?等麻藥過後,又慢慢感覺有個「我」存在了?

  那麼麻醉時,是不是顯示根本沒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感,只是因緣際會下的産物?可見有「我」是一種錯覺。

  但是,什麼東西引起這個錯覺呢?是「受、想、行、識」。那麼,受、想、行、識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仔細的一個一個分別、觀察「受」、想」、行」、「識」的生起,都是緣起的産物。可見啊,觀五蘊無我、無蘊也不是「我」。「我」不過是因緣際會下的錯覺!誤會有個「我」的存在。

  不斷的觀,觀「我」如何形成........。啊!原來不過如此這般。

  1999.4.7------(20)

  △實相

  世間(俗谛)的真相與出世間(第一義谛)實相不同。

  實相即指那不可言喻的不二境界。實相無相,無法言宣,亦即一真法界、禅。

  涅槃是指貪瞋癡的止息。叁毒止息,自然能體驗到禅。

  斷諸貪著,則入不二境界。

  於畢竟空法,不驚、不畏者,宿具善根。

  1999.4.6------(19)

  △貪瞋癡斷盡

  貪瞋癡斷盡即便解脫。

  在修行上,應直接從「癡」下手較善巧,先破無明、證悟實相,則貪瞋之消除較容易。

  欲令人不貪,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讓他體悟世間的真相——無常、苦、空、無我,因而引起對一切法的厭離,自然不起貪著,(無貪則無瞋)。

  例如:當發覺胸部很可觀的那人竟是男人時,貪心當下止息!

  當發現眼前的大閣樓只是海市唇樓時,追逐的心當下止息!

  當發現「我」的存在,不過是一種錯覺的誤會時,一切貪求當下止息!

  所以,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值得推廣;不二法門亦殊勝,打斷一切妄想,直入不二境。

  1999.4.5------(18)

  △莊嚴是悲心

  凡夫習慣於執取法相,如果一個悟道者,法相不夠莊嚴,便很難令凡夫生起信心,所以一個悟道者,常須基於悲心來莊嚴他的法相,令衆生歡喜,以便度衆。

  1999.4.3------(17)

  △不二是禅境

  凡是能打破吾人「妄想執著」的方法,都可體驗禅。

  由親身經驗得到的訊息,加上強烈自信心,容易造成偏頗的見解。這是過於盲目相信「經驗」所産生的副作用,修行人本身要有這種驚覺心。

  一切智、無師智人人皆同,後得智則需謹慎處理,甯可采取較保守的態度,免於以偏概全。

  顯然禅必須透過「緣起」的現觀,方有可能,這句話已經違反了「經驗主義」的原則,除非這個人已經圓滿的透過其他所有修持的方法,才有可能下這種結論。

  由悟緣起「空」(緣起)、悟「無生」證入「不二」,或直指「不二」都可。

  禅,是「不二」的境界,只要打破「妄想與執著」,便可證入這不二的禅境。爲了打破執著妄想,可透過緣起的現觀、可透過疑團的爆破、亦可透過明師直指而到達。

  1999.4.2------(16)

  △不二法門

  中國祖師禅,常用一言半句,打斷學人的妄想執著,令人悟入「不二法門」。

  這真是直截了當,無關乎常與無常、生或無生,無關乎空或緣起、無我或真我。這是一種直入不二境界的妙門,所以叫做不二法門。這是直指人心的禅。

  「╳╳禅」所謂「禅必須透過緣起的現觀方有可能」。這是一種偏見。若透過緣起的現觀,而打破一切執著,確實也可以體驗禅。但這也只是體驗禅的方法之一。「緣起觀」也不過是方便法之一,千萬勿以爲「緣起」就是唯一究竟的真理。

  1999.4.1------(15)

  △如何體會無生?

  讓我們來追究一下:吾人所謂的「生」,是指生命過程中的哪一霎那呢?是從娘胎出來的那一瞬間嗎?但尚在娘胎裏的胎兒,已經是活生生的一個生命體了。所以不應說脫離娘胎才算「生」。

  進一步,胎兒形成以前,哪一天…

《禅宗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