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見地▪P4

  ..續本文上一頁,不是用來議論的。

  譬如,有人說:「最近治安不好,應想些方法來防治。」另一人卻說:「世間本來清淨,治安豈有好不好的問題,何用對治乎?」這就是犯了「真谛」與「俗谛」的混淆與不融通。

  一個證悟者,要在「無分別智」中面對差別的世間相,在真俗二谛中融通自在。

  1999.4.28------(39)

  △真俗不二

  修行中最難得的是:如何將「正覺世間」與「有情世間」融通自在,這需要「後得智」的鍛鏈。以「無分別智」來面對「差別的世間」,這也就是從空起有、從真入假的鍛鏈,等到一切都融通無礙了,便叫做「真俗不二」的中道。

  1999.4.29------(40)

  △方便

  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法,「佛法」亦不例外,但佛法有其基本教理,即叁法印。勿以「方便」爲由,而違反叁法印的說法,否則便不能宣稱是佛法。在覺者的胸懷裏,包容了一切法,不會對外道起貪瞋心,但也不會讓佛法任由破滅,最佳的護法方法就是修道有成,並積極去宣揚佛法。

  1999.5.1------(41)

  △不是悟

  勿以「學識」當作悟,懂得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那是知,

  不是悟;

  勿以「輕安」(大樂)當作悟;

  勿以「發通」當作悟;

  勿以「解脫感」當作悟;

  勿以「悲天憫人」當作悟;

  勿以「物我兩忘」當作悟;

  勿以「天人合一」(萬物同體感)當作悟;

  勿以「何處非佛」當作悟;

  勿以「心空如洗」當作悟;

  勿以「空無自性」當作悟;

  ——於如如中無如如想,近矣

  1999.5.2------(42)

  △證悟

  並非證悟以後便知道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來源,而是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證悟以後便沒有「疑惑」的困擾,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不再有困惑。

  注:了解「根本」未曾生未曾死,本來不生不滅,但如果心中尚有「不生不滅」的概念,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在證悟上則沒有這種概念,生或無生都不會影響心的清淨。

  1999.5.3------(43)

  △證悟徵象

  什麼才是證悟呢?說即不中。但「悟」的人至少有以下這些徵象:無一法可執著、心中常無煩惱、佛理通達、沒有惑惱(可能還有習氣)、很容易體諒別人。

  1999.5.4------(44)

  △唯識

  「萬法唯識」並非說一切色法由心識所造出來,而是指一切法的相

  ,是隨著心識而轉變。比如說,同一件事,有苦有樂乃心識的呈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相,皆是妄心分別執著而顯現。

  所以,不能冀求一個念頭就要山河大地化爲烏有、一個念頭就要

  讓自己長出叁個頭來。因此,也無法要求「明心見性」的人,身無百病、或以健康狀況來衡量一個人的悟境。

  1999.5.5------(45)

  △見性

  打從開始學佛,我們就被嚇住了,說什麼成佛、作菩薩有多難,明心見性多麼不容易,還是老實念佛吧,抓住一句佛號,到了西方再說。

  其實,成道確是不容易,見性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成佛沒有急就章,見性卻有速成法。

  1999.5.6------(46)

  △直指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直指的對象,應具備哪些條件?(1)善根;(2)聞思慧成熟;(3)基本的定力。

  如果尚有絲毫好惡之心,表示你還是凡夫一個!

  無所得的平常心裏找不到「豪情萬千」,一切歸於平實、平淡、平凡。

  安心之道,一般宗教教人把心安在一個對象上,如上帝、天國或淨土,而禅宗是教人「住於無住」。

  1999.5.7------(47)

  △空

  在「空」(果地)中,法門是沒有差別的,修與無修都一樣、苦與樂都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啊,有一個事實擺在眼前,能讓人離苦得樂,達到苦的完全止息的法門,這種法門,我們就稱它爲究竟法門。(世上無所謂唯一究竟的法門)

  在「空」(果地)中,悟與不悟都一樣,反正大家都在涅槃中(沒有人不在解脫中)。可是啊,不悟的人就得枉受假苦!

  1999.5.8------(48)

  △空有

  如果心中尚有「緣起緣滅」的真理在,表示尚未進入真如叁昧。應

  於空中不起空想、於有中不起有想,遠離空有之戲論。

  (更確切的說,於空中就是於有中,於有中就是於空中,空有是不二的,爲了方便凡夫去理解,才有空、有之分別戲論。)

  悟空只是進入實相的過程,實相非空非有、離言說相。

  1999.5.9------(49)

  △唯識

  衆生皆生活在觀念與想像當中。由於各有各的想像,所以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各自所想像的世界裏。這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

  禅不是定,但沒有定就沒有禅,所以體驗禅,應先具備禅定的基礎。

  「悟」是佛法的目標,「解悟」可減輕煩惱,而「證悟」則徹底了無煩惱,修行的目地是爲了「證悟」。

  欲除貪瞋癡是下根人的修法,證悟則貪瞋癡根本不可得,自然無煩惱。

  不二法門,將心境提升到那「不二」的境地,離兩邊不立中間,進入實相的世界。但不二法門,亦爲悟入實相的方便法。

  1999.5.10------(50)

  △悟道

  悟道,並不是指了解了一個什麼真理,而是體驗到一種境界。所謂禅悟,就是體驗到那無以言喻的清淨心。那種境界離兩邊、無分別,又叫不二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人人本具的「原始樣態」,所以稱爲「本來面目」。恢複這個本來清淨的面目,叫做悟道、見道。此時的感受是自在。

  1999.5.16------(51)

  禅 問 答(上)

  △入定是什麼?

  問:

  禅定、入定是通達解脫的種種,一般人未經曆其境,大多不了解,可否談談入定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答:

  入定時,內心上是一種「明覺」、「空明」。那種狀態是:

  你心裏很清楚,像一面鏡子,可以感覺到一切的存在,但心中不會有念頭産生。也就是說:雖然心裏可以感受到一切動靜,卻不會産生妄念,內心清清澈澈,有如鏡子。

  問:

  這種情形,可不可以解釋成心裏感覺很明白?

  答:

  普通人心裏明白,只是一種感受。感受是一種念頭,但入定的狀態卻是完全沒有一點念頭的産生,心中像平靜的湖面。湖水清澈無比,有別於散亂或昏沈。昏沈的話,心就不會敏感,對外界會顯得遲鈍。所以,入定的心仍明白的覺知萬事萬物的存在,但是卻都不會起一個想要什麼的念頭。

  1999.5.17------(52)

  △定心與開悟之心相同嗎?

  問:

  這種禅定的心跟一般開悟的心境,有沒有一樣?或有什麼差別?

  答:

  「定」只是一種明覺,開悟的話,則不只是定,而是在定的背後,還有個「安心」。換句話說,開悟不只是心定,而是得到了心安。

  問:

  開悟的人與入定的人,有沒有一樣?

  答:

  不一樣。入定只是一種心中無念的狀態,開悟則是體驗了本來面目。於是不會産生妄想、不會有種種妄想的産生;對於生死問題,已經明了。由於明了了生死的真相,所以對生死不再感到恐懼,心中不再有生死問題存在;入定只是超越乎散亂與昏沈,心中清澈無比而已,並沒有對生死問題覺悟。

  問:

  開悟過的人,其平常心境跟定中的心境有沒有一樣?

  答:

  不大一樣。大致上來說,開悟者內心常常保持在「定」的狀態。但有個差別:面對事物時,會有念頭起伏,遇到問題時也會起念加以思考。不同於凡人的是:他不會受其所思考的問題困擾,也不會被妄念所拘束。至於打坐入定時,念頭已沒有起伏,不會對問題做思考了,有別於悟者平常「不斷百思想」的狀態。六祖惠能所說的這句話,便是在表達開悟者平常的心境。

  問:

  那是說,開悟過的人,心裏仍會起念頭、會面對一切好壞,但是他的心很安,不會受到影響、束縛?

  答:

  對。有念頭起伏沒有關系,不會受其影響,更不會起煩惱。

  1999.5.18------(53)

  △開悟到什麼(上)?

  問:

  這能否說是,對萬事萬物本質的一種透視,了解它是怎樣之後,就不會再執著了?

  答:

  應該是了解到本性、見性之後,就自然而然放下,不會再執著種種形相或概念。

  問:

  萬物跟人同一個本性,那麼,可否說見到了這本性,就像哲學家認爲的宇宙人生有一個原理,一旦透視了它,一切問題就都能融會貫通了?

  答:

  不大一樣。如果說有一個本性可見,那還是認爲有個真理,執著了真理。開悟的內容是:根本沒有一個真理可執著。所以,見性不過是個方便說,事實上,沒有一個性可見。那是一個過程,必須超越空呀、有呀....的概念,然後心中沒有一點真理可以執取。

  1999.5.19------(54)

  △開悟到什麼(下)?

  問:

  這樣說來,「見性」的境界,是超越了一切語言、思想....等等?

  答:

  對!進入「不二」的境界。

  問:

  好,現在我們知道「見性」是一種超越相對的境界,說什麼也不是。那麼,這是不是什麼都「沒有」?

  答:

  不是「沒有」。所謂「有」,是指現象,我們必須尊重現象的存在。

  問:

  那麼,是「空」羅?

  答:

  到那種不二境界,已沒有空、不空的問題了,那是屬於一種心無所執的境界,所謂的「解脫」,就是說,沒有什麼可讓你去執著的。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悟到原…

《禅宗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