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見地▪P3

  ..續本文上一頁用,修行人本身要有這種驚覺心。

  一切智、無師智人人皆同,後得智則需謹慎處理,甯可采取較保守的態度,免於以偏概全。

  顯然禅必須透過「緣起」的現觀,方有可能,這句話已經違反了「經驗主義」的原則,除非這個人已經圓滿的透過其他所有修持的方法,才有可能下這種結論。

  由悟緣起「空」(緣起)、悟「無生」證入「不二」,或直指「不二」都可。

  禅,是「不二」的境界,只要打破「妄想與執著」,便可證入這不二的禅境。爲了打破執著妄想,可透過緣起的現觀、可透過疑團的爆破、亦可透過明師直指而到達。

  1999.4.5------(18)

  △莊嚴是悲心

  凡夫習慣於執取法相,如果一個悟道者,法相不夠莊嚴,便很難令凡夫生起信心,所以一個悟道者,常須基於悲心來莊嚴他的法相,令衆生歡喜,以便度衆。

  1999.4.6------(19)

  △貪瞋癡斷盡

  貪瞋癡斷盡即便解脫。

  在修行上,應直接從「癡」下手較善巧,先破無明、證悟實相,則貪瞋之消除較容易。

  欲令人不貪,最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讓他體悟世間的真相——無常、苦、空、無我,因而引起對一切法的厭離,自然不起貪著,(無貪則無瞋)。

  例如:當發覺胸部很可觀的那人竟是男人時,貪心當下止息!

  當發現眼前的大閣樓只是海市唇樓時,追逐的心當下止息!

  當發現「我」的存在,不過是一種錯覺的誤會時,一切貪求當下止息!

  所以,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值得推廣;不二法門亦殊勝,打斷一切妄想,直入不二境。

  1999.4.7------(20)

  △實相

  世間(俗谛)的真相與出世間(第一義谛)實相不同。

  實相即指那不可言喻的不二境界。實相無相,無法言宣,亦即一真法界、禅。

  涅槃是指貪瞋癡的止息。叁毒止息,自然能體驗到禅。

  斷諸貪著,則入不二境界。

  於畢竟空法,不驚、不畏者,宿具善根。

  1999.4.8------(21)

  △不如實

  何以說「斷滅空」是邪見呢?因爲本來就沒有「生」這回事,硬要妄指有「滅」,當然是不如實的邪見。

  因爲本來無生、本來無我,所以根本就不應該問「我」死後去哪?這是不如實的妄問。這也就是爲什麼佛要聖默然的原因。

  1999.4.9------(22)

  △不具善根

  若未具足善根(具有戒定慧基礎及慈悲心),隨便給予空性或無我的直指,恐怕會有墮入頑空的危險性——反正一切皆空、一切都無所謂,便可胡作非爲,因爲既無作者亦無受者........。這將是多麼可歎的並發症。

  1999.4.10------(23)

  △經驗主義

  個人的經驗最可靠,但不一定可靠。

  在修行路上,也不可能只憑個人的經驗便可進行。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修行可以解脫,我們怎麼會去修行呢?那我們憑什麼相信修行可以解脫呢?只因爲相信佛有解脫的經驗而相信嗎?這種信乃建立在非個人經驗上。這是不是也帶有迷信的色彩?通常是姑且先相信,驗證後便不是迷信。

  所以,要完全依憑經驗主義是不可能的。

  1999.4.11------(24)

  △人類的局限

  盡可鼓吹科學的態度、與經驗主義的立場,但要尊重迷信的無法避免,世界上沒有人不在迷信中。

  佛就不迷信嗎?佛憑個人智慧來推論「造物主」——上帝不存在,認爲不可能有個主宰。若是憑人類所能擁有的意識分別推論而出,如果就這樣相信了,豈不是迷信自己的「智慧」?人無法避免這種局限,因爲人所擁有的「工具」本身便有局限。

  故,若認爲某法是唯一的真理,這是大我慢;既無一法可得,豈有「真理」這個法在!

  1999.4.12------(25)

  △五蘊非善惡

  吾人可以經由分析、推論得知此身無我,然後確認無我。但雖無「我」可得,此身確具有種種的妙用,除了可以發神通外,眼耳鼻舌身意的種種感受,雖然是虛妄的,但「如實」的令人苦、令人樂。這種「實在感」有必要排斥嗎?當一個人果真能不執著時,則離苦得樂,而隨緣享受。何須視五蘊如毒虎呢?

  五蘊皆空、非善非惡,但離貪執,則隨緣攝用無妨解脫。

  1999.4.13------(26)

  △證入

  知無我,尚有「我」的實在感;證入無我,才能泯除實在感。所謂「證入」,是將你悟得的真相,滲入心髓,刺激或感動了你的整個心,並因此改變了你的情感,以致種種感受起了變化。

  1999.4.14------(27)

  △自在

  悟空的人,也許會認爲習氣不必修,因爲一切本來空、萬事自如如,何須再修整?確實,悟空可以抖落一切的分別煩惱。但「習氣」是否令人自在呢?若真能自在,也就無習氣煩惱了。若無法

  達到真正的自在,只好悟後起修吧。

  修行的目標是「自在」,不應只是開悟。

  1999.4.15------(28)

  △自性見

  聽說某人修行好,就起懷疑、不以爲然或嫉妒,這就是一種「自性見」、一種法的「實在感」,表示他尚未證入空性。

  看到某外道名聞利養,便起沖動,覺得難過、覺得邪法逍遙,感到很不爽快。這也是一種「自性見」、一種「實在感」,表示尚未證悟。

  無修無證、無修而修,這是悟後的說法,未悟的人可別受到迷惑。

  1999.4.17------(29)

  △無我妙用

  佛法之殊盛,在於其「無我」、緣起法。唯「無我」乃能令人進入徹底的解脫,否則執有梵我或上帝,都無法完全超越,即使自己是上帝,又有什麼用呢?「無我」的觀察,讓人徹底的泯除一切欲望,免於一切妄想。真是妙極了!

  1999.4.18------(30)

  △方便

  「不二法門」也是方便法,如同「無我」、「空」等皆爲方便法,欲令吾人證入那無法言宣的境界。在不二中無不二想;在如如中,無如如想,一切心行止息。

  1999.4.20------(31)

  △無惑

  達摩祖師,到中國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也就是指「無惑」者。

  衆生一直都被五蘊所惑,以爲色、受、想、行、識皆是實在有的,所以會見色等而起煩惱。真能照見五蘊皆空的人,便不爲「色」所騙、不爲境所轉,如此才能成爲大丈夫。

  故要不被人欺、不爲色惑、不受境轉,如如不動。

  1999.4.21------(32)

  △觀心

  今天的社會,一般在家衆要像古人那樣專參話頭,恐怕不易。可以在工作時,用「觀心法門」,不須動腦筋時,再提起「疑情」。這樣較爲善巧方便,適合今人修。

  觀心、起疑情,互爲交叉運用。

  1999.4.22------(33)

  △信仰

  「證入涅槃,便得解脫」,並不是依據科學方法而得到的真理,還是屬於宗教的信仰。誰能證明沒有貪瞋癡便是解脫(沒有貪嗔癡,當下即解脫),不必再受生,死後便沒事了?既無法驗證而相信,豈非便是迷信!(事實上,根本沒有可解脫的主體)

  佛法或禅,只是解脫我們當下的煩惱、安我們的心而已,勿以爲佛法萬能、莫以爲「某某禅」就是科學、理性,其實一樣的不夠科學、不夠理性,切勿自我虛誇、自我欺騙。

  1999.4.23------(34)

  △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指衆生心中所執著的一切相。人不實、佛不實、愛不實、恨不實、山河不實、鬼神不實........,凡能想像的「相」,皆是虛妄不實,並非單指你在定中的境界爲虛妄。

  所以,不能用這句話勸修行人,認爲定中所見之相皆是虛妄。因爲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定中看到的人,與平常時候看到的人,是同樣的虛妄,也等於是衆生心中,同樣執以爲實的人。平常若無法「見人非人」,定中當然亦無法「見人非人」了。所以定中見到的佛菩薩,與平常見到的佛菩薩,應同是一樣的真實、或一樣的虛妄。

  1999.4.24------(35)

  △花開花落

  一朵綻放的花,飄放出滿園的芬芳(花開花落,身不由已)。曾經只是一顆種子、萌芽、生根而成長,只是綿綿密密的變化著,找不到「生」的原點,也沒有「滅」的終點,在緣起緣滅中,不由自主的裝扮與表演

  1999.4.25------(36)

  △止觀

  好像斷電似的,面對美色不再起沖動(無心行故),不再發射腦波,如深潭無波。

  止觀的力量,沒有參禅來得強。疑團一破,心意頓時轉化。止觀應屬漸修,參禅屬頓悟法門。

  如果不在「禅定」下功夫,對於「妙境」便只看得到而吃不到。

  悟時必然定慧等持,沒有散亂中的悟境。

  沒有「慧」的「定」是木頭,沒有「定」的「慧」是知解狂慧。

  1999.4.26------(37)

  △疑與悟

  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應作如是解:

  「疑情」本無大小可言,此處大小蓋指用心之力道。如果全心全意整個心都浸潤在疑情裏,則疑團爆破時,會有身心全然脫落的感覺,其悟也大點;倘若用心不專,不能整個心投入疑團裏,則有所省悟時,只是感到淡然的輕安而已,其悟也便小些。而「不疑不悟」則是大家都不認的。

  1999.4.27------(38)

  △二谛融通

  我們可能會犯上一個錯誤,那就是:用真谛來討論俗谛、或用俗谛來議論真谛。

  既然要開口討論,便只得站在俗谛的立場,真谛只能用來印證自己的境界、或驗證弟子的境界…

《禅宗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