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算生命的「生」起呢?往前追究,可追究到一個受精卵。一個受精卵就是「我」嗎?如果這就是「我」,那表示「我」不過是一個卵與一尾精蟲和合而得。否則,那到底「我」是從卵子而來,還是從精子而來呢?
再往前追究,卵子或精子又是如何形成?........這樣追究上去,真正找不到有「我」「生」這回事。
如果沒有「生」,那有「死」可言呢?可見所謂「死」,一定是由我們誤解事實所引生的觀念。沒有「生」,沒有「死」,不就是「無生」嗎?
1999.3.31------(14)
△消除死忙的恐懼
要消除死亡的恐懼,體悟「無生」實在是最善巧的方法。明白本來就沒有 一個「我」出生過,肉體的消亡是不生不滅中,因我們的誤解而引起的假相,那也是 不曾間斷過的變化中的片段。我們被這自己的誤會而來的片段嚇壞了。
1999.3.30------(13)
△業障本空
業障本空,當我們說「業障深重」,其實是「我執很濃」的意思。我執越濃,便感業障越重,若打破我執,則業障不可得。
1999.3.29------(12)
△禅定離欲
在家人若修習禅定,享受到禅定之樂後,自然就厭離欲界之樂。所以要遠離欲樂,最好的方法 是讓他嘗嘗禅悅之味。常以禅悅爲食的人,逼他縱欲也難——吃過仙桃,就不想吃蘋果了。
當你已不喜欲樂,而你的另一半,無法與你同步升華時,要如何去面對性愛呢?這正是考驗智慧的時候。
1999.3.28------(11)
△生死疑惑
有些人對於生命,抱著一種生任其生、死隨它死的態度,似乎很淡然。但這不是真正的了脫生死,只是不管它,暫時漠不關心而已,並非達到對生死無畏的心境。
生死的問題,只是讓人感到「不安心」,真正讓人煩惱痛苦的「我」的實在感。因 有「我」的存在感,而引發種種的煩惱,若能體證根本沒有一個「我」存在著,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包括生死的疑惑。
所以,從「無我」下手是最直捷的修行法,而觀無常是證入無我最便利有效的方法。
1999.4.8------(21)
△不如實
何以說「斷滅空」是邪見呢?因爲本來就沒有「生」這回事,硬要妄指有「滅」,當然是不如實的邪見。
因爲本來無生、本來無我,所以根本就不應該問「我」死後去哪?這是不如實的妄問。這也就是爲什麼佛要聖默然的原因。
1999.4.9------(22)
△不具善根
若未具足善根(具有戒定慧基礎及慈悲心),隨便給予空性或無我的直指,恐怕會有墮入頑空的危險性——反正一切皆空、一切都無所謂,便可胡作非爲,因爲既無作者亦無受者........。這將是多麼可歎的並發症。
1999.4.10------(23)
△經驗主義
個人的經驗最可靠,但不一定可靠。
在修行路上,也不可能只憑個人的經驗便可進行。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修行可以解脫,我們怎麼會去修行呢?那我們憑什麼相信修行可以解脫呢?只因爲相信佛有解脫的經驗而相信嗎?這種信乃建立在非個人經驗上。這是不是也帶有迷信的色彩?通常是姑且先相信,驗證後便不是迷信。
所以,要完全依憑經驗主義是不可能的。
1999.4.11------(24)
△人類的局限
盡可鼓吹科學的態度、與經驗主義的立場,但要尊重迷信的無法避免,世界上沒有人不在迷信中。
佛就不迷信嗎?佛憑個人智慧來推論「造物主」——上帝不存在,認爲不可能有個主宰。若是憑人類所能擁有的意識分別推論而出,如果就這樣相信了,豈不是迷信自己的「智慧」?人無法避免這種局限,因爲人所擁有的「工具」本身便有局限。
故,若認爲某法是唯一的真理,這是大我慢;既無一法可得,豈有「真理」這個法在!
1999.4.12------(25)
△五蘊非善惡
吾人可以經由分析、推論得知此身無我,然後確認無我。但雖無「我」可得,此身確具有種種的妙用,除了可以發神通外,眼耳鼻舌身意的種種感受,雖然是虛妄的,但「如實」的令人苦、令人樂。這種「實在感」有必要排斥嗎?當一個人果真能不執著時,則離苦得樂,而隨緣享受。何須視五蘊如毒虎呢?
五蘊皆空、非善非惡,但離貪執,則隨緣攝用無妨解脫。
1999.4.13------(26)
△證入
知無我,尚有「我」的實在感;證入無我,才能泯除實在感。所謂「證入」,是將你悟得的真相,滲入心髓,刺激或感動了你的整個心,並因此改變了你的情感,以致種種感受起了變化。
1999.4.14------(27)
△自在
悟空的人,也許會認爲習氣不必修,因爲一切本來空、萬事自如如,何須再修整?確實,悟空可以抖落一切的分別煩惱。但「習氣」是否令人自在呢?若真能自在,也就無習氣煩惱了。若無法
達到真正的自在,只好悟後起修吧。
修行的目標是「自在」,不應只是開悟。
1999.4.15------(28)
△自性見
聽說某人修行好,就起懷疑、不以爲然或嫉妒,這就是一種「自性見」、一種法的「實在感」,表示他尚未證入空性。
看到某外道名聞利養,便起沖動,覺得難過、覺得邪法逍遙,感到很不爽快。這也是一種「自性見」、一種「實在感」,表示尚未證悟。
無修無證、無修而修,這是悟後的說法,未悟的人可別受到迷惑。
1999.4.17------(29)
△無我妙用
佛法之殊盛,在於其「無我」、緣起法。唯「無我」乃能令人進入徹底的解脫,否則執有梵我或上帝,都無法完全超越,即使自己是上帝,又有什麼用呢?「無我」的觀察,讓人徹底的泯除一切欲望,免於一切妄想。真是妙極了!
1999.4.18------(30)
△方便
「不二法門」也是方便法,如同「無我」、「空」等皆爲方便法,欲令吾人證入那無法言宣的境界。在不二中無不二想;在如如中,無如如想,一切心行止息。
1999.3.28------(11)
△生死疑惑
有些人對於生命,抱著一種生任其生、死隨它死的態度,似乎很淡然。但這不是真正的了脫生死,只是不管它,暫時漠不關心而已,並非達到對生死無畏的心境。
生死的問題,只是讓人感到「不安心」,真正讓人煩惱痛苦的「我」的實在感。因 有「我」的存在感,而引發種種的煩惱,若能體證根本沒有一個「我」存在著,則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包括生死的疑惑。
所以,從「無我」下手是最直捷的修行法,而觀無常是證入無我最便利有效的方法。
1999.3.29------(12)
△禅定離欲
在家人若修習禅定,享受到禅定之樂後,自然就厭離欲界之樂。所以要遠離欲樂,最好的方法 是讓他嘗嘗禅悅之味。常以禅悅爲食的人,逼他縱欲也難——吃過仙桃,就不想吃蘋果了。
當你已不喜欲樂,而你的另一半,無法與你同步升華時,要如何去面對性愛呢?這正是考驗智慧的時候。
1999.3.30------(13)
△業障本空
業障本空,當我們說「業障深重」,其實是「我執很濃」的意思。我執越濃,便感業障越重,若打破我執,則業障不可得。
1999.3.31------(14)
△消除死忙的恐懼
要消除死亡的恐懼,體悟「無生」實在是最善巧的方法。明白本來就沒有 一個「我」出生過,肉體的消亡是不生不滅中,因我們的誤解而引起的假相,那也是 不曾間斷過的變化中的片段。我們被這自己的誤會而來的片段嚇壞了。
1999.4.1------(15)
△如何體會無生?
讓我們來追究一下:吾人所謂的「生」,是指生命過程中的哪一霎那呢?是從娘胎出來的那一瞬間嗎?但尚在娘胎裏的胎兒,已經是活生生的一個生命體了。所以不應說脫離娘胎才算「生」。
進一步,胎兒形成以前,哪一天才算生命的「生」起呢?往前追究,可追究到一個受精卵。一個受精卵就是「我」嗎?如果這就是「我」,那表示「我」不過是一個卵與一尾精蟲和合而得。否則,那到底「我」是從卵子而來,還是從精子而來呢?
再往前追究,卵子或精子又是如何形成?........這樣追究上去,真正找不到有「我」「生」這回事。
如果沒有「生」,那有「死」可言呢?可見所謂「死」,一定是由我們誤解事實所引生的觀念。沒有「生」,沒有「死」,不就是「無生」嗎?
1999.4.2------(16)
△不二法門
中國祖師禅,常用一言半句,打斷學人的妄想執著,令人悟入「不二法門」。
這真是直截了當,無關乎常與無常、生或無生,無關乎空或緣起、無我或真我。這是一種直入不二境界的妙門,所以叫做不二法門。這是直指人心的禅。
「╳╳禅」所謂「禅必須透過緣起的現觀方有可能」。這是一種偏見。若透過緣起的現觀,而打破一切執著,確實也可以體驗禅。但這也只是體驗禅的方法之一。「緣起觀」也不過是方便法之一,千萬勿以爲「緣起」就是唯一究竟的真理。
1999.4.3------(17)
△不二是禅境
凡是能打破吾人「妄想執著」的方法,都可體驗禅。
由親身經驗得到的訊息,加上強烈自信心,容易造成偏頗的見解。這是過於盲目相信「經驗」所産生的副作…
《禅宗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