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的目标最后是达到涅槃的解脱境界,所谓涅槃也就是要去除掉持续不断轮回的无明。如果要去除内心中的无明就必须要先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想要真正了解四圣谛,要按照步骤来一一了解。最开始要先知道戒(sila), 戒又从五戒开始一直到比丘戒。在巴利文中(sila)这个字带有良好行为的涵意,如同八正道中正命的理念,有正确生活中良好的行为。有的人生活太复杂,引来很多的问题,而他的烦恼和困恼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个人的心就无法安定、无法安静,扰乱了清净的本心。而另一种人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正当的行为生活,那么这个人的心就容易清静稳定,他生活中就不会被困扰烦恼所束缚,能直驱向前没任何问题。
一个人受持佛教的戒,为的是要保护自己的心不被污染﹔而有了戒之后,心的安定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练习,而要达到心中的定静,最主要的是要先去除外缘,不受外在的境界影响﹔摒除外缘之后,内心要有一个打坐的目标,心要收摄在一处,以达到定的境界。在定境中,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渐渐清明起来。想要使自己的心澄清、安静、明亮,则一定要透过打坐的练习。制心一处打坐的方法,不只是佛教的教法,其它的宗教也有透过这样的方式来修定,心集中在一件事上,是普遍修定的一种方法。
在印度的各种教派当中,很多苦修的教派,他们也传授过同样修定的方法,像SANKHA,MIMANSA, NIYAYA。这些教派修禅定的目的普遍都是要在来世去向天堂的境界。又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都强调信仰者的心要和神在一起,这也是可以上天堂的。所以印度所流传的修定方法叫做: BHAVANA and YOGA 静坐 和 瑜伽。两者都是要以去除外缘的干扰来达到修定的境界。
婆罗门教的瑜伽修定法
在婆罗门教派的哲学中,有许多种的瑜伽修定方法,如 (1)BHAKTI YOGA ;(2)RAJA YOGA (3)GNANA YOGA(4)MANTRA YOGA (5)KUNDALINI YOGA
第一种的 BHAKTI YOGA
这种方法叫做崇敬瑜伽,就是将崇敬的心一直持续不断祭祀,并一直扩展。不断的崇敬祭祀伊诉娃拉神为所崇敬的对象,死后就会再生到天神的世界。
第二种 的 RAJA YOGA
这种瑜伽又分为8项步骤方式达成:
(1)YAMA
(2)NIYAMA:是你必须如此做
(3)ASANA:是特殊的座位
(4)PARANA YAMA
(5)PARTYA AHARA: 必须的食物
(6)DHARANA:忆念
(7)DHANNA:禅坐
(8)SAMADHI:定
由上述的八项步骤反复练习,可达到RAJA YOGA 的境界。
第三种是 GNANA YOGA
了解事实与非事实,最后这个世界是无常,而婆罗门的世界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永远要跟着伊诉娃拉神在一起。
第四种是 MANTRA 瑜伽
跟着伊诉娃拉神的咒语不断的诵念,忆念神的好处,一遍又一遍再跟着他,在临终离开人世时也能跟神在一起。
第五种是KUDALINI YOGA
这是禅坐时呼吸的空气到肚脐,然后气往上升到头顶,这样修行就能产生定力。
这五种禅定法门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修定的教法。(奥义书 UPANISAT DHARMA)
基督教灵修打坐的方法类似第一种的 BHAKTI YOGA,心中礼敬神祇,跟着祂,不离开祂。念耶稣就在他前面的好处,也诵念圣经中一段祂的经文。然后想象祂的相貌,全心全意不离开观想的神,这种观想也会达到 一种内心的平静。在回教中也是用这种方法去观想阿拉真主。一般信仰神教,多是用这种方法把心定下来。 祆教(PARSIYA)、印度拜火教派(SOROASTIYANU),他们所学打坐的方法也和印度的瑜伽(YOGA)一样。中国道家所提的说法也类似印度婆罗门教中GNANA YOGA 的方法。
以上所说的是其它宗教所修习打坐的方法。佛教来讲,这些都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但只能算是外相上的一种方法,没有解释到内在存在的观察智能。这些宗教虽然是一种禅定的方法,却只是外相的追求,并没有办法开展内心真实的智能。所以印度婆罗门教所练习打坐的方法之中,没有办法解脱轮回。因为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是相信了这个神,跟着祂一起。这种心态,永远无法去除心中的挂碍,来自对于神的恐惧或对神的信仰。心中的挂碍会一直跟随着无法解脱。
在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等等神教信仰,这些信仰中的教法是继续受轮回,无法解脱的。这种修定的方法和佛教修定的方法中不同的是,佛教觉悟了并超越了这些修定方法,圆满觉智修定方法。佛陀所教导的修定方法是圆满的修定的方法,透过这样修定的方法还可以更进一步进入到观法。
佛陀在教导弟子的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比丘们,你们修习禅定的这个法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然后,他们回答:「为了能够发展我们的心。」
佛陀又问:「那么发展心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他们回答:「发展心之后,可以去除我们的贪、瞋、痴、慢、疑。」
佛陀这样开示:「是的,比丘们,你们照这样的方法打坐下去,你们就不会起染执心,然后挂碍也会慢慢减少,你们的心渐渐会平静下来。由毗婆舍那的观法,会一直发展下去。」
佛陀又讲:「打坐有两种的方法,一种Sammadhi(三摩地)禅定法,另一种是Vipassana(毗婆舍那)观法。前一种的(Sammadhi)的禅定修法是帮助我们这一世的修行,而后一种 Vipassana 的观法是帮助我们下一世的修行发展。」
在三摩地的打坐当中,我们可以达到一些境界,可是佛陀所讲的涅槃,并不能只靠三摩地的打坐去完成。一定要再修习毗婆舍那观法,才能完成涅槃。如果修习毗婆舍那的观法,就一定要先观『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的三法印,这是观法中必须先观察的三法印。这也是毗婆舍那优于其它禅定法的一项发现。
三摩地打坐法
佛教的打坐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有两项种点:一项是三摩地的禅定法,另一项是毗婆舍那的观法。应该要将心定下来时的练习要由三摩地打坐的方法。再来心念要放在一个良好的打坐目标上,一直练习朝着这个目标去,就能达到一个三摩地定的境界。我们的心平常是散乱的心,跑来跑去的心,如果修习三摩地的打坐就不会有散乱的心,而使心能平静,稳定下来,所以这个方法必须努力的学。
有五种情绪容易扰乱我们的心,但如果修行三摩地的打坐,这五种扰乱心的情绪,则能逐一平静下来。这五种情绪分别是:
第1. 种是六根对六尘的感官的粘着(贪欲)
第2. 种是贪恚之心,各种情境所产生的瞋恚心(瞋恚)
第3. 种是睡眠、懒惰(睡眠)
第4. 种是心境不停的转变,一下子高昂,一下子沮丧(掉悔)
第5. 种是心境不确定感、怀疑(疑法)
这五种情绪不能使心发光,而有晦暗。
第一种情绪(贪欲),是由眼、耳、鼻、舌、身、意、透过色、声、香、味、触、法
所产生心境种种的贪爱、粘附。这种感官的贪欲让心无法清澈,气是下沉的。
第二种情绪 (瞋恨心),看每件事都不高兴,产生恨意、恶心、欺侮心。如透过眼睛看到不喜欢的事物,透过耳朵听到不喜欢的声音,鼻子闻到不喜欢的气味,吃到不喜欢的食物,碰触到不喜欢的感受,….等等。让心中产生种种瞋恚的境况,可以分述于下列10种情况:
(1) 此人过去曾伤害过我
(2) 此人现在也是伤害我、欺负我
(3) 此人未来还会伤害我、欺负我
(4) 此人过去曾伤害过我的父母、师长、亲族、朋友
(5) 此人现在伤害、欺侮我的父母、师长、亲族、朋友
(6) 此人未来还会再伤害、欺侮我的父母、师长、亲族、朋友
(7) 此人过去帮助我的敌人
(8) 此人现在帮助我的敌人
(9) 此人未来还会帮助我的敌人
(10)气候变化,冷热温度变化所带来的不悦;行路时,撞到东西突然提起的瞋恚意念。
第三种情绪(睡眠、懒惰),心中都非常怠惰,也不想做任何事,这种懒惰会找各种理由来偷懒不做事。会说天气太冷不做事,天气太冷不能工作,天气下雨也不能工作,太饿了不能工作,太饱了不能工作。
第四种情绪(掉悔),心不断的在变化当中,心就像被风吹起的一张纸,一下子高,一下子低。一下子想要做,一下子又反悔刚才做的一切。心不清静,不平静,没办法完成任何事。
第五种情绪(怀疑),一件事都无法下定决心去做,常常心中充满怀疑。对佛法存在怀疑,怀疑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怀疑有无这辈子、有无下辈子…等等。对佛、法、僧以及戒律所起的种种怀疑。
一个人心中存在上述五种情况时,就不能安定心,也无法清净,他的心会带着污浊,这种污浊的心即使想要做好事情都没办法去做。所以用三摩地打坐方法去练习时,会渐渐降伏心中这五种情况。当这五种心境降伏时,心意也能集中,得到清净,并且能够专注在禅定当中。从这样的禅定当中,会自然出现五种好的心境,再进一步还会有8种好的心境也会产生。
这五种好的心境分别是:
1. 神足通:你会产生神通,再远你都能去
2. 天耳通: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
3. 他心通:可以看到别人的心
4. …
《身心清凉的打坐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