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清涼的打坐方法

  佛教修行的目標最後是達到涅槃的解脫境界,所謂涅槃也就是要去除掉持續不斷輪回的無明。如果要去除內心中的無明就必須要先了解四聖谛(苦、集、滅、道),想要真正了解四聖谛,要按照步驟來一一了解。最開始要先知道戒(sila), 戒又從五戒開始一直到比丘戒。在巴利文中(sila)這個字帶有良好行爲的涵意,如同八正道中正命的理念,有正確生活中良好的行爲。有的人生活太複雜,引來很多的問題,而他的煩惱和困惱也越來越多,因此這個人的心就無法安定、無法安靜,擾亂了清淨的本心。而另一種人的生活是簡單的,也是正當的行爲生活,那麼這個人的心就容易清靜穩定,他生活中就不會被困擾煩惱所束縛,能直驅向前沒任何問題。

  一個人受持佛教的戒,爲的是要保護自己的心不被汙染﹔而有了戒之後,心的安定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練習,而要達到心中的定靜,最主要的是要先去除外緣,不受外在的境界影響﹔摒除外緣之後,內心要有一個打坐的目標,心要收攝在一處,以達到定的境界。在定境中,心就不會受到外界的汙染,漸漸清明起來。想要使自己的心澄清、安靜、明亮,則一定要透過打坐的練習。製心一處打坐的方法,不只是佛教的教法,其它的宗教也有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修定,心集中在一件事上,是普遍修定的一種方法。

  在印度的各種教派當中,很多苦修的教派,他們也傳授過同樣修定的方法,像SANKHA,MIMANSA, NIYAYA。這些教派修禅定的目的普遍都是要在來世去向天堂的境界。又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都強調信仰者的心要和神在一起,這也是可以上天堂的。所以印度所流傳的修定方法叫做: BHAVANA and YOGA 靜坐 和 瑜伽。兩者都是要以去除外緣的幹擾來達到修定的境界。

  婆羅門教的瑜伽修定法

  在婆羅門教派的哲學中,有許多種的瑜伽修定方法,如 (1)BHAKTI YOGA ;(2)RAJA YOGA (3)GNANA YOGA(4)MANTRA YOGA (5)KUNDALINI YOGA

  第一種的 BHAKTI YOGA

  

  這種方法叫做崇敬瑜伽,就是將崇敬的心一直持續不斷祭祀,並一直擴展。不斷的崇敬祭祀伊訴娃拉神爲所崇敬的對象,死後就會再生到天神的世界。

  第二種 的 RAJA YOGA

  

  這種瑜伽又分爲8項步驟方式達成:

  (1)YAMA

  (2)NIYAMA:是你必須如此做

  (3)ASANA:是特殊的座位

  (4)PARANA YAMA

  (5)PARTYA AHARA: 必須的食物

  (6)DHARANA:憶念

  (7)DHANNA:禅坐

  (8)SAMADHI:定

  由上述的八項步驟反複練習,可達到RAJA YOGA 的境界。

  第叁種是 GNANA YOGA

  

  了解事實與非事實,最後這個世界是無常,而婆羅門的世界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永遠要跟著伊訴娃拉神在一起。

  第四種是 MANTRA 瑜伽

  

  跟著伊訴娃拉神的咒語不斷的誦念,憶念神的好處,一遍又一遍再跟著他,在臨終離開人世時也能跟神在一起。

  第五種是KUDALINI YOGA

  

  這是禅坐時呼吸的空氣到肚臍,然後氣往上升到頭頂,這樣修行就能産生定力。

  這五種禅定法門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修定的教法。(奧義書 UPANISAT DHARMA)

  基督教靈修打坐的方法類似第一種的 BHAKTI YOGA,心中禮敬神祇,跟著祂,不離開祂。念耶稣就在他前面的好處,也誦念聖經中一段祂的經文。然後想象祂的相貌,全心全意不離開觀想的神,這種觀想也會達到 一種內心的平靜。在回教中也是用這種方法去觀想阿拉真主。一般信仰神教,多是用這種方法把心定下來。 祆教(PARSIYA)、印度拜火教派(SOROASTIYANU),他們所學打坐的方法也和印度的瑜伽(YOGA)一樣。中國道家所提的說法也類似印度婆羅門教中GNANA YOGA 的方法。

  以上所說的是其它宗教所修習打坐的方法。佛教來講,這些都是一種修定的方法,但只能算是外相上的一種方法,沒有解釋到內在存在的觀察智能。這些宗教雖然是一種禅定的方法,卻只是外相的追求,並沒有辦法開展內心真實的智能。所以印度婆羅門教所練習打坐的方法之中,沒有辦法解脫輪回。因爲其中有一些錯誤的觀念,這些觀念主要是相信了這個神,跟著祂一起。這種心態,永遠無法去除心中的挂礙,來自對于神的恐懼或對神的信仰。心中的挂礙會一直跟隨著無法解脫。

  

  在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等等神教信仰,這些信仰中的教法是繼續受輪回,無法解脫的。這種修定的方法和佛教修定的方法中不同的是,佛教覺悟了並超越了這些修定方法,圓滿覺智修定方法。佛陀所教導的修定方法是圓滿的修定的方法,透過這樣修定的方法還可以更進一步進入到觀法。

  佛陀在教導弟子的過程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比丘們,你們修習禅定的這個法門,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然後,他們回答:「爲了能夠發展我們的心。」

  佛陀又問:「那麼發展心之後,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他們回答:「發展心之後,可以去除我們的貪、瞋、癡、慢、疑。」

  佛陀這樣開示:「是的,比丘們,你們照這樣的方法打坐下去,你們就不會起染執心,然後挂礙也會慢慢減少,你們的心漸漸會平靜下來。由毗婆舍那的觀法,會一直發展下去。」

  佛陀又講:「打坐有兩種的方法,一種Sammadhi(叁摩地)禅定法,另一種是Vipassana(毗婆舍那)觀法。前一種的(Sammadhi)的禅定修法是幫助我們這一世的修行,而後一種 Vipassana 的觀法是幫助我們下一世的修行發展。」

  在叁摩地的打坐當中,我們可以達到一些境界,可是佛陀所講的涅槃,並不能只靠叁摩地的打坐去完成。一定要再修習毗婆舍那觀法,才能完成涅槃。如果修習毗婆舍那的觀法,就一定要先觀『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的叁法印,這是觀法中必須先觀察的叁法印。這也是毗婆舍那優于其它禅定法的一項發現。

  叁摩地打坐法

  

   佛教的打坐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有兩項種點:一項是叁摩地的禅定法,另一項是毗婆舍那的觀法。應該要將心定下來時的練習要由叁摩地打坐的方法。再來心念要放在一個良好的打坐目標上,一直練習朝著這個目標去,就能達到一個叁摩地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平常是散亂的心,跑來跑去的心,如果修習叁摩地的打坐就不會有散亂的心,而使心能平靜,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方法必須努力的學。

  有五種情緒容易擾亂我們的心,但如果修行叁摩地的打坐,這五種擾亂心的情緒,則能逐一平靜下來。這五種情緒分別是:

  第1. 種是六根對六塵的感官的粘著(貪欲)

  第2. 種是貪恚之心,各種情境所産生的瞋恚心(瞋恚)

  第3. 種是睡眠、懶惰(睡眠)

  第4. 種是心境不停的轉變,一下子高昂,一下子沮喪(掉悔)

  第5. 種是心境不確定感、懷疑(疑法)

  這五種情緒不能使心發光,而有晦暗。

  第一種情緒(貪欲),是由眼、耳、鼻、舌、身、意、透過色、聲、香、味、觸、法

  所産生心境種種的貪愛、粘附。這種感官的貪欲讓心無法清澈,氣是下沈的。

  第二種情緒 (瞋恨心),看每件事都不高興,産生恨意、惡心、欺侮心。如透過眼睛看到不喜歡的事物,透過耳朵聽到不喜歡的聲音,鼻子聞到不喜歡的氣味,吃到不喜歡的食物,碰觸到不喜歡的感受,….等等。讓心中産生種種瞋恚的境況,可以分述于下列10種情況:

  (1) 此人過去曾傷害過我

  (2) 此人現在也是傷害我、欺負我

  (3) 此人未來還會傷害我、欺負我

  (4) 此人過去曾傷害過我的父母、師長、親族、朋友

  (5) 此人現在傷害、欺侮我的父母、師長、親族、朋友

  (6) 此人未來還會再傷害、欺侮我的父母、師長、親族、朋友

  (7) 此人過去幫助我的敵人

  (8) 此人現在幫助我的敵人

  (9) 此人未來還會幫助我的敵人

  (10)氣候變化,冷熱溫度變化所帶來的不悅;行路時,撞到東西突然提起的瞋恚意念。

  第叁種情緒(睡眠、懶惰),心中都非常怠惰,也不想做任何事,這種懶惰會找各種理由來偷懶不做事。會說天氣太冷不做事,天氣太冷不能工作,天氣下雨也不能工作,太餓了不能工作,太飽了不能工作。

  第四種情緒(掉悔),心不斷的在變化當中,心就像被風吹起的一張紙,一下子高,一下子低。一下子想要做,一下子又反悔剛才做的一切。心不清靜,不平靜,沒辦法完成任何事。

  第五種情緒(懷疑),一件事都無法下定決心去做,常常心中充滿懷疑。對佛法存在懷疑,懷疑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懷疑有無這輩子、有無下輩子…等等。對佛、法、僧以及戒律所起的種種懷疑。

  一個人心中存在上述五種情況時,就不能安定心,也無法清淨,他的心會帶著汙濁,這種汙濁的心即使想要做好事情都沒辦法去做。所以用叁摩地打坐方法去練習時,會漸漸降伏心中這五種情況。當這五種心境降伏時,心意也能集中,得到清淨,並且能夠專注在禅定當中。從這樣的禅定當中,會自然出現五種好的心境,再進一步還會有8種好的心境也會産生。

  這五種好的心境分別是:

  1. 神足通:你會産生神通,再遠你都能去

  2. 天耳通:很遠的地方也能聽見

  3. 他心通:可以看到別人的心

  4. …

《身心清涼的打坐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四無量心的修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