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郭朋
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伟人--遥祝印公九秩寿庆
当年,东晋名士习凿齿,在向谢安推荐道安法师的时候 ,说安公「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 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 由来所未见」。(见梁《僧传》卷五<释道安传>)----「无 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这两句话,用之於印公,亦非常妥切! 印公尝说,他 决不「标榜神奇」 (按:本文凡引用印公文意,统见於印公 有关着作,为了节省篇幅,均不一一注明出处)! 而只是平 实地如法如律地忘我写作,自行化他!印公不仅「无重威大 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且还曾一度遭受到拥有「重威大 势」的「群小」之辈们的恶毒诬陷,险遭不测!习氏还说: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观;……佛 经妙义,故所游刃。……」这几句话,用之於印公,也很妥 切!「理怀简衷」,不正是对印公的一种写照吗?而「故所 游刃」的「佛经妙义」,则印公又远远超过於安公,因为, 安公时代的「佛经」,远远少於印公时代呵!只是印公门庭 ,确乎不如当年安公门庭之盛,这,大概也是由於「时节因 缘」的不同吧!不过,「师徒肃肃,自相尊敬」,则印公似 乎仍不让於当年的安公!在 2页 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安公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而印公,同 样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
一、 印公曾经说过:「在『修行』、『学问』、『修福』-- --三类出家人中,我是着重在『学问』,也就是重在『闻思 』,从经律论中去探究佛法。」----「从经、律、论中去探 究佛法」,这正是印公的过人之处。环顾当今佛界,能够这 样作的,又有几人!印公还说:「大概的说:身力弱而心力 强,感性弱而智性强,记性弱而悟性强;执行力弱而理解力 强----依佛法来说,我是『智增上』的。」而佛教所重的, 正是在於「智性」、「悟性」均较强盛的「智增上」!而这 ,也正是印公的过人之处。
正是由於印公的「智增上」,所以他从事於佛教研究, 要「从论入手」。因为,「论书条理分明」,从研究论书入 手,便能知道不同的论师之间以及各个部派之间,存在着不 少的不同观点,从而也就能够从不同的经、论中,按图索骥 ,直探本源!这样,印公就逐步发现;诸如《成实论》所说 的「十论」, 《显宗论》的<序品>, 以及《大涅槃经》 的卷二三、二四,等等,都反映出了当时佛教思想上的不同 论点。《发智论》是根本论,经过分别论究,逐步编集而成 为《大婆沙论》,成为公认的「说一切有部」的正统。由 於「持经譬喻」师,在《大婆沙论》中受到评斥,所以他 们放弃「三世有」(一切有)而改取「现在有」说,从而成为 一时勃兴的「经部譬喻师」。而世亲的《俱舍论》,组织上 是继承《杂心阿昙论》的;法义上则赞同经部而批评说一 切有部(但有关修证,则还是继承说一切有部的古义)。同时 ,印公还发现:玄奘所译(编入《宝积部》 3页 的) 《大菩萨藏经》,除第一卷外,其余的十九卷,是《陀 罗尼自在王经》、《密迹金刚力士经》和《无尽意经》的纂 集。《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宝云经》、《金刚密迹 力士经》和《无上依经》的改写。《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是以(《华严》的)《十住品》、《贤首品》为主,窜入密 咒而编成的。
在佛教思想的发展、演变上,印公发现:「心清净,客 尘所染」,本出於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在部派佛教中, 就写作「心性本净」,亦即「心本性净」。大乘经中,多数 译作「自性清净心」。《金刚经》中所说的「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原出於小乘的《 杂藏》。《杂藏》经颂说:「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 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而《金刚经》里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则是来自「阿含」的「观色如聚沫」以 至「观识如幻事」。「大空」,出自「杂阿含」的《大空经 》;「小空」,出自《中阿含》的《小空经》。就是被中国 佛教中的台、贤等宗宣扬为「圆教」大乘教义的诸如「佛身 无边」、「佛寿无量」以及「佛以一音演说法」等等,也都 不过是小乘大众系的一些「老僧常谈」! (同时,印公也还 发现,在现存的《阿含经》里,没有说到「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也没有说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 凡此种种,如非「寻流探源」,又如何能够发现、如何能 够揭示出来?!印公的巨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 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及《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与开展》等等,都是这些方面的不朽之作!在佛教思想 史的研究上,能够达到这样的理论高度的,又有几人! 为了「把握纯正的佛法」,印公决心从流传下来的佛典 中去探求本源。诸如:怎样从「人间成佛」而演进到「天上 成佛」?从无我 4页 而发展到真常大我?从禁欲的「梵行」而演变到纵欲的男女 结合的「双身法」(亦即世俗所说的「欢喜佛」)?诸如此类 ,印公都要从佛教的史实中去加以探讨、抉择。印公说:「 泛神化(低级宗教『万物有灵论』的改装)的佛法,不能蒙蔽 我的理智」, 他决心要「为纯正的佛法而努力」! 而且, 「不以传於中国者为是,不以盛行中国者为是」,而只是「 着眼於释尊之特见、景行」。印公还认为,如果不去博览群 书,「精研广学」,便「无以辨同异,识源流」;更「无以 抉其精微,简其纰谬」。正因为如此,所以印公方才能够摆 脱传统的桎梏,而独树一帜,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 ,振聋发,狮吼当代!
二、 印公一再申明:「我不属於宗派徒裔」,「我不想做一 宗一派的子孙,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大师」。为什麽要这样呢 ?因为,「专宗之习盛而经论晦」。特别是,如果发展成为 一种「思想体系」,势必要为自家的思想理论所局限,自以 为是,贬抑他人,从而引起无谓的争论。这,在中国佛教思 想史上(印度佛教思想史上也差不多),可说是屡见不鲜的。 不仅不同的宗派之间,互相非议,互相排斥,例如空有、性 相之间,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就是在同一宗派的内部, 也往往是各不相让,势同水火!例如天台宗的「山家」、「 山外」之争,禅宗的南北、顿渐之争。而一旦成了宗派首脑 ,便拥宗自重,往往出於门户之见,而不惜排斥(甚至摧残) 异己!罗什门下之於觉贤,玄奘之於那提,便是显例!贤如 罗什、玄奘,尚且摆脱不了这种令人憎恶的恶习,等而下之 者,更可想而知!正是有鉴於此,所以印公才决心不做一宗 一派的「徒裔」!印公着重於对印度佛教的探究, 5页 就是因为印度佛教是一切佛教的根源,弄清「根源」,方能 明了其流变。而且,从印度佛教的长期演变中,综览全局, 把握整体。中国佛教源於印度,所以印公尊重中国佛教,更 尊重印度佛教。印公还特别申明:他信的是佛,而不是个别 的任何人(包括所谓的「祖师」)。同时,印公还郑重申明: 他信的是「佛法」,「所以,在原则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 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为中心的。……我要以根本的佛法, 真实的佛法,作为我的信仰。」「我的立场是佛法,不是宗 派」。不做「一宗一派的子孙」,而以「根本的佛法」作为 自己的信仰,所以印公才能超然於各个宗派之上而洞察佛教 的全局,把握佛教的整体。在中国佛教门庭林立,门户之见 甚深的情况之下,印公可算是能够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一 位佛学大师了!
三、 当年,太虚大师曾经为了校正佛教中只重视死後、来生 而脱离现实的流弊,特提倡「人生佛教」以为对治。不过, 印公认为,中国佛教,向来是过分迎合民间信仰的,所以神 话的色彩相当浓厚,什麽天啦,神啦,对一些神秘的境界也 极尽赞美之能事。这样一来,虽是「人生佛教」,仍然免不 了受过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层出世、消极和迷信的色彩 。有鉴於此,印公提出了他的「人间佛教」的主张,并为此 撰写了一部专着----《佛在人间》 (收入《妙云集》下编之 一),以阐明「人间佛教」的重大意义。 印公认为,传统的中国佛教,一向讲究「了生脱死」。 由於重视於死(有人甚至说「学佛就是学死」!),也就重视 於「鬼」。中国民俗,以为人死後就变成了「鬼」。佛教免 不了也受到这种影响,所以不少的佛教徒,往往都自觉不自 觉地准备在自己死了之後去做 6页 「鬼」。某些佛教学者,甚至主张信佛就要先「信鬼」,简 直把佛教变成了「鬼教」!孔老夫子尚且说:「未知生,焉 知死」,而佛教,却不管活人,只顾死鬼!这样,佛教又怎 能不日趋没落呢?有鉴於此,印公特提出「人间佛教」以为 对治。印公认为,真正的佛教,应该是「人间」的,只有「 人间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教的真正精神!那些又神又鬼, 神鬼不分的佛教,只能给佛教带来无穷的祸害! 本来,释迦是人,他也是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创立佛教 的;这也就是说,佛教本来就应该是「人间」的。可是,在 以後的演变中,佛教逐渐蜕化成了光是注重神鬼的鬼神之教 ,脱离了现实,脱离了人生,终於走上了绝路。所以,印公 特别强调:我们必须认定「佛在人间」,从而建立「人间佛 教」。在印公看来,只有重建「人间佛教」,才能使佛教重 新获得生机,获得活力。为此,印公大声疾呼:「我们是人 ,需要的是人的佛教!」
四、 本来,佛教是并不「敬神」(天)、「敬…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郭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