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中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郭朋
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劃時代偉人--遙祝印公九秩壽慶
當年,東晉名士習鑿齒,在向謝安推薦道安法師的時候 ,說安公「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 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 由來所未見」。(見梁《僧傳》卷五<釋道安傳>)----「無 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這兩句話,用之於印公,亦非常妥切! 印公嘗說,他 決不「標榜神奇」 (按:本文凡引用印公文意,統見於印公 有關著作,爲了節省篇幅,均不一一注明出處)! 而只是平 實地如法如律地忘我寫作,自行化他!印公不僅「無重威大 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且還曾一度遭受到擁有「重威大 勢」的「群小」之輩們的惡毒誣陷,險遭不測!習氏還說: 「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觀;……佛 經妙義,故所遊刃。……」這幾句話,用之於印公,也很妥 切!「理懷簡衷」,不正是對印公的一種寫照嗎?而「故所 遊刃」的「佛經妙義」,則印公又遠遠超過於安公,因爲, 安公時代的「佛經」,遠遠少於印公時代呵!只是印公門庭 ,確乎不如當年安公門庭之盛,這,大概也是由於「時節因 緣」的不同吧!不過,「師徒肅肅,自相尊敬」,則印公似 乎仍不讓於當年的安公!在 2頁 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安公是一位劃時代的偉人,而印公,同 樣也是一位劃時代的偉人!
一、 印公曾經說過:「在『修行』、『學問』、『修福』-- --叁類出家人中,我是著重在『學問』,也就是重在『聞思 』,從經律論中去探究佛法。」----「從經、律、論中去探 究佛法」,這正是印公的過人之處。環顧當今佛界,能夠這 樣作的,又有幾人!印公還說:「大概的說:身力弱而心力 強,感性弱而智性強,記性弱而悟性強;執行力弱而理解力 強----依佛法來說,我是『智增上』的。」而佛教所重的, 正是在於「智性」、「悟性」均較強盛的「智增上」!而這 ,也正是印公的過人之處。
正是由於印公的「智增上」,所以他從事於佛教研究, 要「從論入手」。因爲,「論書條理分明」,從研究論書入 手,便能知道不同的論師之間以及各個部派之間,存在著不 少的不同觀點,從而也就能夠從不同的經、論中,按圖索骥 ,直探本源!這樣,印公就逐步發現;諸如《成實論》所說 的「十論」, 《顯宗論》的<序品>, 以及《大涅槃經》 的卷二叁、二四,等等,都反映出了當時佛教思想上的不同 論點。《發智論》是根本論,經過分別論究,逐步編集而成 爲《大婆沙論》,成爲公認的「說一切有部」的正統。由 於「持經譬喻」師,在《大婆沙論》中受到評斥,所以他 們放棄「叁世有」(一切有)而改取「現在有」說,從而成爲 一時勃興的「經部譬喻師」。而世親的《俱舍論》,組織上 是繼承《雜心阿昙論》的;法義上則贊同經部而批評說一 切有部(但有關修證,則還是繼承說一切有部的古義)。同時 ,印公還發現:玄奘所譯(編入《寶積部》 3頁 的) 《大菩薩藏經》,除第一卷外,其余的十九卷,是《陀 羅尼自在王經》、《密迹金剛力士經》和《無盡意經》的纂 集。《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是《寶雲經》、《金剛密迹 力士經》和《無上依經》的改寫。《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是以(《華嚴》的)《十住品》、《賢首品》爲主,竄入密 咒而編成的。
在佛教思想的發展、演變上,印公發現:「心清淨,客 塵所染」,本出於小乘的《增一阿含經》。在部派佛教中, 就寫作「心性本淨」,亦即「心本性淨」。大乘經中,多數 譯作「自性清淨心」。《金剛經》中所說的「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原出於小乘的《 雜藏》。《雜藏》經頌說:「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欲 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而《金剛經》裏的「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則是來自「阿含」的「觀色如聚沫」以 至「觀識如幻事」。「大空」,出自「雜阿含」的《大空經 》;「小空」,出自《中阿含》的《小空經》。就是被中國 佛教中的臺、賢等宗宣揚爲「圓教」大乘教義的諸如「佛身 無邊」、「佛壽無量」以及「佛以一音演說法」等等,也都 不過是小乘大衆系的一些「老僧常談」! (同時,印公也還 發現,在現存的《阿含經》裏,沒有說到「緣起性空」---- 「性空緣起」,也沒有說到「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 凡此種種,如非「尋流探源」,又如何能夠發現、如何能 夠揭示出來?!印公的巨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 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及《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與開展》等等,都是這些方面的不朽之作!在佛教思想 史的研究上,能夠達到這樣的理論高度的,又有幾人! 爲了「把握純正的佛法」,印公決心從流傳下來的佛典 中去探求本源。諸如:怎樣從「人間成佛」而演進到「天上 成佛」?從無我 4頁 而發展到真常大我?從禁欲的「梵行」而演變到縱欲的男女 結合的「雙身法」(亦即世俗所說的「歡喜佛」)?諸如此類 ,印公都要從佛教的史實中去加以探討、抉擇。印公說:「 泛神化(低級宗教『萬物有靈論』的改裝)的佛法,不能蒙蔽 我的理智」, 他決心要「爲純正的佛法而努力」! 而且, 「不以傳於中國者爲是,不以盛行中國者爲是」,而只是「 著眼於釋尊之特見、景行」。印公還認爲,如果不去博覽群 書,「精研廣學」,便「無以辨同異,識源流」;更「無以 抉其精微,簡其纰謬」。正因爲如此,所以印公方才能夠擺 脫傳統的桎梏,而獨樹一幟,言前人所未言,發前人所未發 ,振聾發,獅吼當代!
二、 印公一再申明:「我不屬於宗派徒裔」,「我不想做一 宗一派的子孫,不想做一宗一派的大師」。爲什麽要這樣呢 ?因爲,「專宗之習盛而經論晦」。特別是,如果發展成爲 一種「思想體系」,勢必要爲自家的思想理論所局限,自以 爲是,貶抑他人,從而引起無謂的爭論。這,在中國佛教思 想史上(印度佛教思想史上也差不多),可說是屢見不鮮的。 不僅不同的宗派之間,互相非議,互相排斥,例如空有、性 相之間,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就是在同一宗派的內部, 也往往是各不相讓,勢同水火!例如天臺宗的「山家」、「 山外」之爭,禅宗的南北、頓漸之爭。而一旦成了宗派首腦 ,便擁宗自重,往往出於門戶之見,而不惜排斥(甚至摧殘) 異己!羅什門下之於覺賢,玄奘之於那提,便是顯例!賢如 羅什、玄奘,尚且擺脫不了這種令人憎惡的惡習,等而下之 者,更可想而知!正是有鑒於此,所以印公才決心不做一宗 一派的「徒裔」!印公著重於對印度佛教的探究, 5頁 就是因爲印度佛教是一切佛教的根源,弄清「根源」,方能 明了其流變。而且,從印度佛教的長期演變中,綜覽全局, 把握整體。中國佛教源於印度,所以印公尊重中國佛教,更 尊重印度佛教。印公還特別申明:他信的是佛,而不是個別 的任何人(包括所謂的「祖師」)。同時,印公還鄭重申明: 他信的是「佛法」,「所以,在原則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 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爲中心的。……我要以根本的佛法, 真實的佛法,作爲我的信仰。」「我的立場是佛法,不是宗 派」。不做「一宗一派的子孫」,而以「根本的佛法」作爲 自己的信仰,所以印公才能超然於各個宗派之上而洞察佛教 的全局,把握佛教的整體。在中國佛教門庭林立,門戶之見 甚深的情況之下,印公可算是能夠高瞻遠矚、全局在胸的一 位佛學大師了!
叁、 當年,太虛大師曾經爲了校正佛教中只重視死後、來生 而脫離現實的流弊,特提倡「人生佛教」以爲對治。不過, 印公認爲,中國佛教,向來是過分迎合民間信仰的,所以神 話的色彩相當濃厚,什麽天啦,神啦,對一些神秘的境界也 極盡贊美之能事。這樣一來,雖是「人生佛教」,仍然免不 了受過去包袱的拖累,而抹上一層出世、消極和迷信的色彩 。有鑒於此,印公提出了他的「人間佛教」的主張,並爲此 撰寫了一部專著----《佛在人間》 (收入《妙雲集》下編之 一),以闡明「人間佛教」的重大意義。 印公認爲,傳統的中國佛教,一向講究「了生脫死」。 由於重視於死(有人甚至說「學佛就是學死」!),也就重視 於「鬼」。中國民俗,以爲人死後就變成了「鬼」。佛教免 不了也受到這種影響,所以不少的佛教徒,往往都自覺不自 覺地准備在自己死了之後去做 6頁 「鬼」。某些佛教學者,甚至主張信佛就要先「信鬼」,簡 直把佛教變成了「鬼教」!孔老夫子尚且說:「未知生,焉 知死」,而佛教,卻不管活人,只顧死鬼!這樣,佛教又怎 能不日趨沒落呢?有鑒於此,印公特提出「人間佛教」以爲 對治。印公認爲,真正的佛教,應該是「人間」的,只有「 人間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教的真正精神!那些又神又鬼, 神鬼不分的佛教,只能給佛教帶來無窮的禍害! 本來,釋迦是人,他也是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創立佛教 的;這也就是說,佛教本來就應該是「人間」的。可是,在 以後的演變中,佛教逐漸蛻化成了光是注重神鬼的鬼神之教 ,脫離了現實,脫離了人生,終於走上了絕路。所以,印公 特別強調:我們必須認定「佛在人間」,從而建立「人間佛 教」。在印公看來,只有重建「人間佛教」,才能使佛教重 新獲得生機,獲得活力。爲此,印公大聲疾呼:「我們是人 ,需要的是人的佛教!」
四、 本來,佛教是並不「敬神」(天)、「敬…
《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郭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