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郭朋)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

  

  郭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提要

  本文,從治學方法和對大乘佛教、菩薩、文殊與普賢、人間佛教等五個方面的論述,展示印公在佛學研究領域裏的卓越成就和印公佛學思想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

  明年四月(清明節前一天),是衆所景仰的印順法師的九五誕辰。以現代佛教學會爲代表的臺灣佛教界,發起撰寫祝壽論文,並將編輯、出版《印順思想》一書,以表達對印公高壽的慶祝與崇敬。藍吉富先生和蕭麗華先生與臺灣友人,也向我發來了約稿函件。[1]我在歡欣之余,高興地接受了藍、蕭先生的盛情稿約,不揣愚陋,欣然命筆。

  一

  佛教,這個曆史悠久、而傳播區域又極爲廣闊的世界性宗教,不僅“佛說”的各種經典浩如煙海,而且,天竺論師、華夏宗主們的各種著述,同樣也是繁若群星。不過,不管是論師們的論著,還是宗主們的疏釋,歸根結柢,卻都是依佛論佛,在教言教,很少有(幾乎是沒有)能夠揭示佛教在其長期發展中的內在規律和演變進程。諸如,印度佛教的由小乘而大乘,在大乘佛教中,又由龍樹、提婆之“空”,到無著、世親之“有”(以至最後蛻變爲與傳統佛教完全相反的密教

  密宗);中國佛教的由南北朝時期的學派繁興,到隋唐時期的宗派競起,其間的發展規律,演變過程,都是很少有(幾乎是沒有)人觸及的。其原因,就是這些論師、宗主們,都是在脫離曆史、脫離時空的情況下,演繹佛教的(雖然這些論師、宗主們的著述,實際上也都是特定的曆史、時代的産物);佛教仿佛都是“天啓”、“神授”而不受任何時代、曆史的影響似的。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佛教的傳播者們,或者是“皓首窮經”、或者是“著述等身”,而對于佛教何以會有如此的發展、演變,終究還是猶如盲人摸象,只知一點而不知其余。或者以偏概全(就如天臺之以《法華》、賢首之以《華嚴》概括全部佛教教義),或者只講現象,不尋根源(這種情況,在佛教發展史上,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這在佛教的研究史上,可以說是早已形成爲一種傳統了!而這,卻又是關系到對于佛教的研究方法上的一個極關重要的問題(在哲學史上,“方法論”便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面對這種傳統情況印公提出了與衆不同的(也是超乎前人的)治學方法。印公極爲明確地提出︰“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漸成爲我探求佛法的方針。”

  “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探求”佛教的“本源與流變”,也就是從一定的曆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去探求佛教在它的長期發展中的“本源與流變”(既探“本源”,又尋“流變”)。這,乃是一種十分科學的治學方法。因爲,佛教,既然産生在人間,又長期地在人世間傳播,那末,要對佛教進行嚴肅而認真的研究,那就絕對地不能脫離開具體的曆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洞察佛教全貌,把握佛教本質;否則,必然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盡管看(聽)起來是神乎其說,無奈其脫離實際何!空話連篇何!

  單就中國佛教而言,何以學派佛教會出現在南北朝而宗派佛教卻出現在隋唐?而在隋唐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何以叁論、唯識兩宗都是短命的,而禅宗的壽命卻又相當的長?東晉遠公,何以敢于傲視王侯,公開提倡“沙門不敬王者”?而北魏和尚法果,卻又帶頭給皇帝磕頭!(還恬不知恥地說︰“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隋唐佛教的鼎盛,而宋以後的佛教卻日趨衰落,所有這些出現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各種現象,如果脫離開曆史條件、時代背景,你能說得清楚嗎?在就某些佛教教義來說,例如︰“貪、嗔、癡”(亦稱“淫、恚、癡”,“淫、怒、癡”)叁者,在傳統佛教裏,被稱爲“叁毒”,因爲它們能夠“毒”害人的“法身”、“慧命”,而後來,竟然演變成了︰“淫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叁法中,具一切佛法!”由“叁毒”一變而成了“叁法”,這又是一種多麼大的變化啊!諸如此類,如果離開時代背景去說教,那也只不過是一種“在教言教”罷了!

  所以,在治學方法上,印公的“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乃是一種最能把握佛教發展的特點與本質的科學方法。正因爲如此,所以印公才能在佛學研究領域裏取得了遠超前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卓越成就!

  二

  在中國的漢傳佛教(此外,還有藏傳佛教和雲南傣族地區的南傳佛教)中,兩晉以後,大乘佛教,逐漸居于“獨尊”的地位。除了在大藏經裏還保留有屬于小乘的“叁藏”之外,無論是“義學”沙門,還是一般僧人(以及一些“居士”們),言必稱“大乘”,行必以“大乘”自翊。就連楊廣這個昏荒殘暴的封建皇帝,居然也“恥崎岖于小徑,希優遊于大乘!”(因而被智顗恭維爲“總持菩薩”!)于此可見,“大乘”佛教,在信奉“大乘”佛教的僧俗信徒們的心目中,其地位是何等的崇高與神聖!其所以如此,就是因爲,它能把“叁毒”變成“叁法”(以及把“煩惱”變成爲“菩提”等等),爲一些言高行卑之徒作辯護,爲這些卑汙之徒,提供一種自欺欺人的“護身佛”!

  印公在對待“大乘”佛教的問題上,卻也有一些與衆不同的看法。

  印公有一部皇皇巨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在這部巨著(在印公的所有著作裏,這部書是篇幅最多的)裏,印公系統地論述了他對“大乘佛教”的看法與評價。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上,“大乘”佛教,究竟是怎樣出現的,印公對此,作出了精辟的闡述。印公說:

  初期大乘的出現人間,是一向沒有聽說過的,這些初期大乘經,到底是從那裏得來的?怎樣傳出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312頁--以下引文,只注明頁數)

  對此,印公提出了與衆不同的五種說法:

  一、諸天所傳授的:如《大寶積經》卷七八〈富樓那會〉說:“彌樓犍馱佛所說經,名八百千門,釋提桓因誦持是經。釋提桓因知陀摩屍利比丘深心愛法,從忉利天上下來,至其所,爲說八百千門經。……”佛說法時,傳說諸天也有來聽法的。諸天的壽命長,所以在佛涅槃後,或末法中,如菩薩懇切的求法而不可得,諸天就會下來,將所聽聞的佛法,說給菩薩聽,經典就這樣的流傳在人間了。……依一般看法,這不過是神話、假托,但在宗教徒的心中,可能有這種意義的。(1312-1313頁)

  “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王,近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上帝”、“老天爺”)和其他“諸天”,把他們曾經從佛那裏聽來的經法,傳到人世間來,于是,佛教的某些大乘“經典就這樣的流傳在人間了”!在一般人看來,“這不過是神話、假托”,但在佛教徒們虔敬的“心境中”,卻可能是“有這種意義”的--似乎應該說是“可能有這種事情”的。

  二、從夢中得來的:……由天仙聖賢力所引起的夢,就有相當事實,這是佛教界所公認的,所以夢中所見的,就有佛說的可能。……(1313頁)

  夢中“聞法”,醒來之後,又把這種“夢話”傳了出來,這也就成了某些大乘佛教流傳于世的來源之一。

  叁、從他方佛聞:……十方佛現在,如菩薩專心求法,是會感得他方佛來說法的。這對于印度當時,因釋尊涅槃而無所秉承,是一項有力的信仰。……(1313-1314頁)

  釋迦入滅,弟子們失去依怙,“無所秉承”,而以“專心求法”的至誠,便能“感得他方佛”來爲他們“說法”的。

  四、從叁昧中見佛聞法:……在定中見佛,與佛問答,……這就是從叁昧得經而傳述出來。……(1314頁)

  “叁昧”,意爲“正定”、“正受”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禅定”。從“禅定”中,“見聞佛法”,這是大乘佛經出現于世的又一來源。而“叁昧”的數量,更是多的不可勝數;從而,從各種“叁昧”中“得來”的“佛經”,自然也就不在少數了(在初期大乘中,單以“叁昧”名經的,就約有二十多種(1216-1218頁))。

  五、自然呈現在心中:……成就念力的,到了下一生,有從來不忘的,有以因緣引發、得宿命智的,恢複了過去所知道的,這就是自然的呈現在心(中)了。……(1315頁)

  所謂“自然呈現”,就是說,他在“前生”之中所“修學”的經法,到了這一生,仍都還能記憶不忘,仍能“自然呈現”于腦海之中而宣說出來。

  印公對于上述的五種說法,做出了如下的概括:

  在以上五類中,夢中得來的,是夢境;……諸天所傳說的,……是幻境;從他方佛聞,從叁昧中得來(其實是唯心所現),及因念力……而自然現前,都是定(境及定慧相應)境。“先所未聞經”的傳出,主要是最後一類。在非宗教者看來,這簡直是幻覺,然在宗教領域中,是有相當內容的,與僞造不同。……(1316頁)

  印公從而得出如下結論:

  初期大乘經,事實上是沒有“集出”的。集--結集的原語,是合誦、等誦的意思。對于流傳的佛法,經過大衆的共同審定,公認爲是佛法,稱爲結集。從初期大乘經所見到的,只是傳出而沒有集出;在流傳中,受到信受者的尊重而保存下來的。可以這樣說,初期大乘經,沒有同時多數人的共同審定,卻經過了先後無數人的探究與發展。(1301頁)

  這裏,印公提到了印度佛教史上佛經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情況,這就是:按照印度佛教史上的傳統說法,釋迦涅槃後,弟子們爲了把佛在世時傳布下來的全部佛法,彙總起來,不致散失,先後舉行了叁次“結集”。這裏所謂的“結集”,其實就是“會誦”(印公稱之爲“合誦”、“等誦”)。當時,佛的教法,並無文字記錄,衆弟子們(據說約有五百到七百人)集合在一起,全憑個人的記憶,你背一段,他背一段,經過大家的“共同審定”,以爲確實是這樣的,就定了下來,成爲某某…

《“印順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學思想(郭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